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應勇挑重擔,不負歷史重托,積極探索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強力支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助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契合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時代大勢,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從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看,大學與人類文明、國家富強之間有著強烈的共生關系,一流大學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科技創新、社會進步、文化繁榮中始終肩負重大歷史使命,是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乃至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當代中國高校的一個重要歷史使命就是支撐教育、科技、人才強國建設,要更加注重把支撐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責任擔當,積極主動發現社會新需求、預測產業新趨勢、支撐產業新發展,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的中國高校,將在大學精神與國家精神、民族精神的同頻共振中,踐行培養人才、科學報國、復興中華的使命,擔當關懷人類、創造知識、傳承文化的時代責任。
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變量,科技革命是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的關鍵要素。從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看,引領科技革命的國家,通常能夠率先把握發展機遇,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新一輪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將更加深遠、更加強烈。科技革命通常率先發生在集中擁有一流教育、科技和人才資源的地方,并以其強大影響力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變遷。大學在與工業革命逐步走向協同、相互支撐中完成了一次次嬗變。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教育、科技、人才、產業等不同要素之間的深度融合成為新趨勢,新的產業結構要求學科組織方式進行相應調整,新的技術革新推動科研組織方式發生深刻變革。高校要把握新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
2.適應新發展格局的動態形勢,推動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近年來,地緣政治、氣候變化等給全球供應鏈帶來挑戰,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成為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黨的二十大將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統籌考量、一體規劃,體現了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需求,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從系統觀點來看,教育、科技、人才是深度關聯、互為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教育是基礎,科技是動力,人才是根本。這三者的關系不是簡單疊加,創新是其最大公約數,離開了創新,教育、科技、人才都是無源之水,將會喪失活力。教育的關鍵是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強化人才第一資源供給;科技的目標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引領,關鍵是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不斷增強創新第一動力。高校作為創新策源地,可以將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要素有機融合在一起,發揮深度協同功效。
在世界大學發展史上,大學的職能在不斷發生演變。從“大學是傳授知識的場所”,到“大學也是研究高深學問的機構”,再到“大學還是提供社會服務的部門”,大學在人才培養的基礎上,逐漸拓展了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職能,大學職能演變的背后是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不斷融合與深化的過程。當前,面對新形勢,高校正成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的基礎托底和有效紐帶,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高校強,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才能充滿后勁。
3.深化“四鏈”融合態勢,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創新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必須始終圍繞創新這個中心議題。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充分發揮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以高質量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撐經濟社會全面創新。伴隨著技術革新,高校的職能、使命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與經濟的聯系愈加緊密,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主體,成為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高地、基礎研究和產業核心技術創新高地、一流人才生態和優秀人才集聚高地、科研成果和思想智慧轉化高地。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教育競爭。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關鍵,但最終要靠高水平的創新人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同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相對接,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科研組織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等,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為培養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貢獻。
高校興則區域興,高校強則區域強,高校與區域同頻共振,已形成血脈相連、共生共榮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引領者,高校應在區域發展大邏輯中找準新方位,在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中展現新作為,樹立與地方良性互動、協同發展的大教育觀,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主動聚焦地方戰略布局,有效整合人才匯聚、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的資源和優勢,提高區域人才供給質量,增強區域科技創新動能,厚植區域協同發展沃土,提升高校對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
4.堅定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依樣畫葫蘆,簡單以國外大學作為標準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因此,扎根中國大地,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是高校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發揮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中的引領作用的前提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整體卓越、結構合理,呈現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一流發展生態體系,每一個類別、每一所大學的價值都能得到充分彰顯。如研究型大學,應瞄準國際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側重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和重大關鍵“卡脖子”技術的有效突破,為全人類和國家重大戰略服務;應用型大學,要以應用為特色,以服務地方發展為宗旨,為地方產業或行業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應用性科技成果和各種有效的社會服務;介于兩者之間的創新型或創業性大學則應牢牢把握第一線社會發展需求,強調“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謀發展”,在某些點上對接國家需求,選擇性地追求卓越,實現應用基礎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展望未來,高校被賦予增進全球福祉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功能,這就要求高校與時俱進、革故鼎新、適應時代發展趨勢,成為發現新知識、萌發新思想、產生新技術的重要場所,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重要生力軍,在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發揮獨特作用。
(作者:蔡袁 強高翔,分別系浙江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浙江工業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