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農科院考察時強調,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治化,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
“經過專家測產,畝產鮮穗達1563.66公斤,創山東鹽堿地鮮食玉米‘千畝方’畝產新紀錄!”日前,在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的千畝鹽堿地甜糯玉米試驗示范田中,測產結果一經公布,引來陣陣歡呼。
示范田種植的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玉米所選育的甜糯型鮮食玉米新品種“魯甜糯191”。“耐鹽堿玉米品種‘魯甜糯191’的大面積種植,提升了鹽堿地綜合利用效率,促進了農民增收,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有益探索。”山東省農技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評價道。
2013年1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農科院考察時強調,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治化,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
十年來,山東省農科院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持續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開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獲得國家級成果獎勵數量、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五項指標位居全國省級農科院首位。山東省農科院抓創新、促轉化、強服務,蹄急步穩引領山東農業高質量發展,讓“智慧之種”在齊魯大地處處播撒,譜寫了“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新篇章。
日前,本報記者與山東省社科聯專家學者組成調研組,走進山東省農科院,共同探尋山東省農科院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科技力量的生動實踐。
1、從人才近悅遠來到活力全面激發
“6000萬元一次,6000萬元兩次,6000萬元三次,成交!”這是山東省農科院2022年科技成果拍賣會上最激動人心的一刻,由該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研制開發的布魯氏菌活疫苗生產經營權一舉拍出了歷年來拍賣成果的最高價格。
2020年10月,山東省農科院在全國首創以拍賣會的形式來推廣科技成果。最終,這次拍賣的24項新成果新技術全部成交,成交總額達1.1億元。在2021年的第二屆農業科技成果秋季拍賣會上,37項新成果最終拍出11165.8萬元。
成果拍賣,只是山東省農科院近年來推進現代院所制度、人才制度、科研體制機制、成果轉化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放管服”制度、干部制度等17項系統性綜合改革、70余項具體改革創新舉措之一。
聚焦人才這一核心要素,山東省農科院構建了“1+N”人才政策體系,設立1億元人才發展專項基金,實施創新人才及團隊引進“333”工程和齊魯農科英才“3237”工程,健全完善人才引育機制。
“我們團隊在人才工程的持續支持下,創新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標志性成果越來越多,目標也更加明確。”小麥育種專家、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獲得者、山東省農科院齊魯農科英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劉建軍研究員說。
近年來,山東省農科院共引進各類人才342名,其中海外高端人才12名、國內高層次人才44名、優秀博士200多名;柔性聘任19名院士和24名專家擔任“第一所長”,51名行業龍頭企業高管及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擔任“產業研究員”。
“我當時就是沖著院黨委書記親自到北京招聘人才的誠意來這里的。”2020年引進的青年博士衣云鵬告訴記者,2021年科技成果拍賣會上,他研發的動物新型抗炎藥Hz-1以3220萬元價格成功轉讓。
人才“近悅遠來”,一系列改革措施隨之而來——在國內率先出臺破除“四唯”十條意見,10名科技人員以“破四唯”方式成功晉升崗位職級,11人以“一票肯定”方式直接聘用到高級崗位,10名“90后”優秀青年科研人員晉升副高級崗位;取消研究室建制,構建資源配置“一盤棋”、學科融合“一體化”、組織模式“一條龍”的創新體系,跨學科跨研究所組建8大學科群97個協同創新團隊,圍繞區域重大需求和全產業鏈發展需要組建預制菜、農業雙碳等22個虛擬研究中心;實行“五權下放”,將創新團隊“組閣權”、技術路線“決策權”、項目經費“支配權”、科研績效“分配權”和引進人才“選擇權”全部下放給團隊首席……
“院里把創新團隊建設的權利全部賦予了我們首席專家,充分體現了‘專家至上’的理念,大大激發了我們帶領團隊發展的干勁。”山東省農科院新引進的國內農業生態調控領域領軍人物、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生態調控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戈峰說。
2、從種業創新到技術裝備革新
日前,調研組驅車來到山東省農科院與德州市齊河縣政府共建的“噸半糧”示范區,映入眼簾的是平整的機耕路、標準化的水渠、有序分布的小型氣象站,以及一眼望不到邊的長勢喜人的玉米。
齊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志慶介紹:“2022年,這20萬畝核心區糧食平均畝產達1546.33公斤,其中小麥畝產693.91公斤,玉米畝產852.42公斤,率先實現了20萬畝全國最大面積集中連片‘噸半糧’生產能力。”
為保障全省糧食生產,山東省農科院近年來圍繞種子、耕地、農機三大創新關鍵,實施種業創新五大行動、耕地質量提升三大行動和農機裝備科技創新四大任務。德州市全國首個大面積“噸半糧”示范區建設,正是對該院實施的種業、耕地、農機系列行動任務的全方位檢驗。
在齊河縣“噸半糧”示范區播種面積達80%以上的小麥品種“濟麥22”,是由山東省農科院趙振東院士團隊選育的優良品種。“‘濟麥22’自2006年育成以來,種植面積11年保持全國第一,累計超過3.5億畝。”趙振東介紹。
近年來,趙振東院士團隊又相繼培育出中強筋小麥“濟麥23”、強筋小麥“濟麥44”“濟麥229”、抗旱節水小麥“濟麥262”“濟麥60”、特色營養小麥“濟糯116”“濟紫麥1號”等一批豐產性好、綜合抗性突出的優質小麥新品種。其中,“濟麥44”以畝產808.6公斤刷新全國強筋小麥單產紀錄,品質達到國標強筋小麥標準,2021年入選國家糧油主導品種,2023年入選《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2023年5月8日,在全國優質專用小麥質量鑒評暨產業發展大會上,該品種又摘得優質專用小麥桂冠。
“以前種糧掙錢少,大家不愿意種。現在這‘濟麥44’,不僅產量高,每噸收購價還能比普通小麥高出200元,糧商搶著收,村民們都搶著種!”濰坊市寒亭區高里街道一空橋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張萍說,“我們村的合作社連續3年種植這個品種,種植面積從1800畝擴大到了1萬多畝。”
大豆品種“齊黃34”同樣是山東省農科院研發的新品種,該品種先后創下我國夏大豆高產紀錄和鹽堿地單產紀錄。2022年9月,在全國專用大豆產業聯盟等單位共同主辦的“齊黃34”大豆品種推廣大會上,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經濟作物技術處負責人說,在國家擴種大豆的部署推動下,“齊黃34”因突出的高產、穩產、優質、抗病、耐逆特性站上風口,尤其以突出的廣適性,成為全國20多個省區的選擇。
除了在品種方面持續創新,山東省農科院在種植技術方面也頗有建樹。今年6月,菏澤市鄆城縣丁里長街道佀垓村的麥田迎來豐收,仔細觀察,這片金色的麥浪中,每隔30米左右間雜著一米寬的蛇床草,細嫩的綠枝頂著大團的白色花朵迎風搖曳。
“這草可不一般,是我們研究篩選出的‘態控草’,得益于這些草,農民每畝能多掙300多元。”戈峰介紹,把蛇床草和作物的種植寬度按1∶30的比例匹配種植,蛇床草所涵養的大量天敵昆蟲能夠有效控制麥田害蟲,不僅不用打殺蟲劑,還能有效增加邊緣通風效應,實測小麥畝均增產40斤~50斤,訂單收購還對這樣的生態小麥支付10%的溢價,此外,蛇床草也有收益。
這一研究成果,相當于把“天敵工廠”直接種到了田里,用生態調控技術周年控制田間害蟲危害,使得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大幅減少,使農田生態形成良性循環,有效保障了糧食安全和環境安全,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和產業效益。
日前,一臺花生秧收割機開進位于聊城市高唐縣清平鎮劉海子村的玉米花生帶狀復合種植示范田間,把一棵棵鮮綠的花生秧貼著地皮割斷并“吞入腹中”。“吃飽”的收割機抵達地頭,“吐出”的細碎花生秧通過運輸車送到打捆機旁,從這端填入料斗,一會兒那邊就“吐出”一個碩大結實的草捆。這些草捆被運往飼養場,與隨后收割的新鮮玉米秸稈混貯,做成高值化的飼料。
實現這一系列步驟,依靠的是山東省農科院團隊在花生玉米機械化帶狀復合種植基礎上研發的秸稈裹包混貯利用技術。
團隊試驗負責人、山東省農科院農作物種質資源所所長張正研究員介紹,這項技術有效解決了花生玉米機械化帶狀種植的秸稈利用問題。在每畝收獲玉米籽粒500公斤以上和花生莢果150公斤左右的基礎上,同時收獲玉米秸稈和花生秧混貯優質飼草2.5噸左右,畝產值可增加1500元左右。在“穩糧增油”的同時實現了秸稈高值化利用,推動了種養結合、農牧融合。
調研組走進去年批復建設的養分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一份份標有編號、擺放整齊的肥料樣品映入眼簾。山東省農科院新型肥料研發團隊經過10多年持續研究,攻克微生物與化肥不能耦合這一世界性難題,研制的高養分、高活性生物復合肥有效活菌數達到每克兩億,有效推進了化肥減量增效,并在山東、河南、河北、吉林等地建立了40個試驗示范區,實現了在使用等量化肥的情況下小麥增產16%、夏玉米增產15.3%。
“把化肥和微生物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減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產量和抗病性,而且還能改良土壤、提高農產品品質,有利于國家糧食和生態安全。”養分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山東省農科院植物營養與肥料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劉兆輝研究員說。
十年來,山東省農科院累計選育和研發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1300余項,其中31個品種、117項技術被列為國家或省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
3、從“象牙塔”到田間地頭
金秋九月,碩果飄香。鄆城縣唐廟鎮胡莊村的大棚中,一串串顆粒飽滿的葡萄掛滿枝頭,讓人垂涎欲滴。
然而四年前,胡莊村黨支部書記胡宣峰剛開始帶領村民們種植葡萄的時候卻遭遇了極大的困難,由于村民們不懂葡萄的生長習性,不懂葡萄管理技術,本該掛果的葡萄園里卻無花無果、顆粒無收。
2020年,山東省農科院選派數百名科技人員,在鄆城、費縣和招遠三個縣(市)打造鄉村振興科技引領型齊魯樣板,讓胡莊村的村民們重新燃起了希望。
山東省農科院葡萄專家陳迎春走進葡萄園現場“會診”,給種植戶集體培訓傳授技術,在園子里手把手對村民進行指導。經過一年的悉心指導,2021年,這片園子的葡萄豐收了,畝產2500斤左右。
2022年,陳迎春和同事們圍繞水肥精準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集成了一套葡萄園栽培管理技術,編寫了葡萄園管理年歷,批量印刷,分發到每一個種植戶手中。種植戶照方施肥、適期噴水、綠色植保,園子里出產的葡萄優質果率提升了,商品果率增加了,每畝收入達5萬元至10萬元。
這樣的場景在費縣和招遠同樣屢見不鮮。在招遠市的一處茶園,負責人曾因不懂技術導致投資的2000多萬元十年無收益。后來,經過在茶企掛職科技副總的山東省農科院博士田麗麗的指導和幫助,不僅救活了茶園,更讓茶園出產的茶葉成為當地的名品。
“我剛到茶園時,茶樹長勢弱,工人采摘技術不過關,加工工藝落后,他們都打算把茶樹砍掉了。”田麗麗說,“我指導他們升級了茶園設施,并對園區工人開展了系統專業培訓,又幫助他們開發了3個新品種,制定了全新的企業標準。僅用了一年時間,茶葉產量和品質就大幅提升,效益增加了10倍。”
在費縣新莊鎮柱子村,山東省農科院掛職費縣新莊鎮第一鎮長的“棗博士”王中堂來到后,幫助村子徹底解決了號稱“棗樹癌癥”的棗瘋病難題,使當地棗瘋病發病率由85%降至2%以下,并進行設施脆棗栽培示范,脆棗銷售期提前了兩個月,推動了當地脆棗產業發展,2022年實現畝均收益10萬元,全村脆棗產值達5000萬元。
從“象牙塔”走到農業生產一線,把學問做到田間地頭——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民,山東省農科院還組建“舜耕科技”服務團,設24個分團,1000多名科研人員作為服務團成員常年深入一線提供農業技術靶向精準服務,打造了“舜耕科技”公益服務品牌。
山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梁金光介紹,三年來,全院先后選派97個創新團隊、543名專家到三個示范縣(市)掛職服務,建設利益共同體、科創聯合體、專家工作室等各類載體400余個,破解產業關鍵難題268項次,示范推廣新品種590項次,示范應用新技術495項次、新裝備123臺(套),輻射帶動優質作物種植面積720余萬畝,創造直接經濟效益40多億元。同時,為示范縣(市)爭取社會資本約50億元,帶動縣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平均提高10%左右,創新實踐了“1+10”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模式,打通科技進村入戶的通道,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探索出一條“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新路子。
從麥浪滾滾的糧田到碩果累累的果園,從春意盎然的大棚到生機勃勃的牧場,田間地頭、園區基地、工廠車間、培訓教室,在齊魯大地上,處處活躍著這樣一批長年累月服務在生產一線的山東農科人。
4、經驗和啟示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關系到國民基礎產業和第一生產力,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每一個農業科研機構肩負的職責使命,更是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要始終付諸實踐的永恒課題。
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是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的前提。通過實施綜合改革,破除科技創新機制藩籬,為科技創新營造了寬松高效的制度環境,充分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通過建立健全現代院所制度,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實現了資源要素的一體統籌和優化配置,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通過持續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達成了科技創新力就是核心競爭力的共識,形成了崇尚科技、尊重創造、專家至上的良好創新氛圍。
加強人才團隊建設是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關鍵。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始終把人才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堅持引育結合,正確處理人才存量與增量關系,建立常態化儲備、科學化培養、精細化管理的人才體系,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作用。聚焦團隊這個創新基本單元,整合人才資源,穩定研究方向,加強梯隊建設,實施以老帶新,不斷優化團隊結構,并下放團隊權限,充分發揮團隊首席的領軍作用,全面激發了團隊創新活力,最大限度激活人才團隊這一科技創新的原動力。
提高科技供給質量是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的基礎。堅持“四個面向”,堅持問題導向,從生產實踐中尋找創新思路、發現科學問題、確立科研課題,將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和工廠車間,增強了科技創新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研發出更多能夠轉化推廣、產業發展急需的科技成果,以產業為主線打造了創新鏈條閉環,形成了創新與轉化的良性循環,有效提高科技供給質量,破解了科研生產“兩張皮”的現象。
打通進村入戶通道是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的路徑。以“舉院體制”實施“三個突破”戰略,組織科研人員走出實驗室、下到基層一線,變自發式、任務式科技推廣形式為組織化、鏈條化的技術服務模式,變“單兵作戰、多點出擊”為“握指成拳、重點突破”,變合作為合伙,變科研“獨唱”為政產學研金服用“大合唱”,克服了傳統技術推廣的碎片化,探索實踐出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模式,全面打通科技進村入戶通道,有效解決了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把論文真正寫在了齊魯大地上。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本報記者趙秋麗、馮帆,山東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劉為民,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首席專家、研究員王兆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麗萍)
原標題: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山東省農科院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實踐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