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即“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使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也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金融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金融文化的核心內容是關于金融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其中,金融信念引導金融政策、金融制度和金融監管規則的制定,指導金融機構確立存在和發展的使命、建構戰略目標和實施路徑,指導金融從業人員明確職業定位和行為操守;金融價值觀則涉及人們在金融活動中對“是非”“優劣”“好壞”“對錯”等的基礎認識和判斷標準;金融行為規范是金融活動參與者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約束力的行為標準,是金融信念與金融價值觀的具體化。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契合性,為塑造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提升中國金融軟實力打開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中國特色的金融理念強調經濟金融共生共榮
馬克思對金融的分析建立在對資本運動分析的基礎之上,認為金融脫離生產過程便不能創造價值,生產是金融的基礎,金融的產生與發展源于實體經濟的需要;借貸資本只有與產業資本相結合才能真正發揮資本的作用。無獨有偶,探尋中國貨幣的起源,“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漢,珠起于赤野,東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水絕壤斷,舟車不能通。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管子·國蓄》),亦蘊含了金融因繁榮經濟而生之意。對此,習近平總書記以“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作出了高度凝練與概括。
馬克思揭示了資本的內在矛盾:一方面,資本“摧毀一切阻礙發展生產力、擴大需要、使生產多樣化、利用和交換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為生產力發展掃除障礙;另一方面,當資本無法克服和超越這些限制時,資本具有限制生產力的趨勢,導致生產過剩、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金融危機的發生,既有制度性的原因也有文化性的原因,文化性的原因非常重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來倡導“重義輕利”“禮以行義,義以生利”,主張教導人們“義在利先”,教化人不要變成利欲熏心、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的人,宋代大儒程頤提出“圣人以義為利,義安處便是利”。這些理念有助于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引導金融企業以實體經濟為基,以社會福祉為重,削弱引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中國特色的金融文化建設,應當堅持“經濟金融共生共榮”的理念,推動金融行業以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勇于擔當使命,自覺開拓創新,繼續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金融資源稀缺程度、金融生態成本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形成適應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差異化融資需求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著眼于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積極滿足各類市場主體融資需求,推動數字綠色金融服務創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水平,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撐。
中國特色的金融價值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共產黨宣言》明確提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馬克思主義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方向。“以人民為中心”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的進一步闡發,也與“民為邦本”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契合。“民者,萬世之本也”“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民為邦本”的思想強調政策措施應惠及人民。
中國特色的金融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聲作為金融發展的價值取向。金融企業主動以金融服務化解社會痛點和百姓難點,履行好社會責任,引導從業人員積極踐行金融為民、利民、惠民、安民的理念,在深度參與國際金融規則的完善與制定、推動境內外各類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斷完善適應金融雙向開放的制度體系、助力形成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同時,提高金融服務覆蓋率、可得性,著力發展普惠金融、農村金融、綠色金融,為實現共同富裕添磚加瓦。
以黨建引領中國特色的金融行為規范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新形勢下金融工作,要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金融改革發展正確方向,確保國家金融安全”。黨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黨的建設實踐的統一。百年來我們黨的建設也深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比如強調道德修養、推崇清正廉潔等。以黨建引領中國特色的金融行為規范建設,必須深刻認識到堅持黨對金融文化建設領導的極端重要性,提高政治站位,心懷“國之大者”,厚植“金融報國”情懷。堅持全面覆蓋抓黨建、以上率下抓黨建、創新思路抓黨建,推動金融機構黨建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深度融合,將“經濟金融共生共榮”與“以人民為中心”映射于金融行業共同遵循的道德準則與倫理觀、行業規范、管理理念之中,與業務工作同頻共振、相融互促,樹立中國特色金融誠信文化、清廉文化、服務文化、效率文化、發展文化,以磅礴的文化力量助力金融業行穩致遠。
各國之間的金融競爭,不只是金融組織、金融業務和金融技術等有形的博弈,更有建立在金融信念、金融價值觀和金融行為規范基礎上的無形的比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挹注并灌溉中國特色的金融文化,指導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建設,將金融與經濟共生共榮的理念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轉化為具體的、正確的行為規范,強化金融文化自覺與自信,提升國家金融軟實力,必將更好地服務于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事業。
(作者:何德旭,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