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發現:
·公眾普遍認為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價值意蘊豐富,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助力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選擇,也是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的關鍵舉措、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效路徑。
·超九成受訪公眾關注我國的數字鄉村探索實踐,比較滿意當前我國數字鄉村發展,滿意度打分評價均超過8.06分(10分制);其中,對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的滿意度打分相對最高,為8.28分。
·超七成受訪公眾認為當前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數字形式主義、數字鴻溝和數字素養問題突出,缺乏專家指導和數字人才,農業科技創新供給不足,地方實踐探索缺乏特色。
·超八成受訪公眾對以數字化賦能鄉村發展有意愿、有信心,建議通過加強數字鄉村的頂層設計、配套投入、人才培養和素養提升,積極培育農村數字經濟新業態。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強則國家強。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鄉村社會獲得了變革與發展的重大機遇。數字鄉村是伴隨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以及農民現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內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轉型進程,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數字鄉村發展如何守正創新、迎勢發展,全社會熱切關注,為了解公眾對數字鄉村建設的基本認知、數字鄉村發展面臨的問題及期待等內容,人民智庫在2023年6月21日—7月5日期間通過互聯網發布和微信公眾平臺推送電子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3360份。
公眾普遍認為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價值意蘊豐富,戰略意義和實踐價值深遠
超七成受訪者認為數字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73.85%)。數字鄉村建設以數字賦能為鄉村的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生態建設、鄉村治理等的全面振興提供全新手段,通過優化鄉村信息基礎設施、推動數字文化云平臺建設,綜合考慮各種制度、技術和參與主體在農村環境治理過程中的結構與功能,以及數字惠農惠民服務等,促進城鄉之間的商品貿易服務流通、資金人才技術要素流動,激發鄉村社會思想觀念、能力素養、組織形態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顯著提高農村居民共享國家經濟發展和現代技術進步的紅利,最終促進城鄉居民共同富裕。
超三分之二受訪者認為數字鄉村建設是助力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選擇(67.74%)。在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一方面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業氣象、環境和全過程進行可視化表達、數字化設計、信息化管理,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促進農業智能機器人、農業物聯網、農業智慧冷鏈物流體系、農業農村大數據等建設,不斷解放農村生產力;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與農村產業、文化、生態、治理深入結合,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農資采購、農業生產經營、農產品流通、休閑康養、惠農惠民服務等農業農村各領域各環節,構建可持續發展力更強的現代化農業農村經濟體系和鄉村治理現代化體系,讓農民在鄉村發展中更有獲得感和富足感。
超六成受訪者認為數字鄉村建設是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的關鍵舉措(64.16%)。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鄉村數字素養調查分析報告》顯示,農民數字素養得分顯著低于其他職業類型群體。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的實施,使得鄉村的信息基礎設施獲得大量的物力、財力和人力投入,不僅在整體上深化了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中的應用,擴大了鄉村地區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覆蓋范圍和受眾人群,還在微觀上增加了農民接觸和使用信息資源的機會,使得更多的農民獲得數字化培訓、提升數字素養,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以縮小區域間、區域內部和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
超半數受訪公眾認為數字鄉村建設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效路徑。數字技術能大幅降低信息獲取、資源分配等各種交易成本,是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城市返鄉青年通過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互聯網平臺以及飛書、釘釘等協同辦公軟件,以數字技術手段宣傳推介鄉村特色,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新動力,對于農村和后發展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大有裨益,可為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奠定堅實基礎。同時,數字鄉村建設進一步將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規模優勢、領先優勢和技術優勢拓展延伸至農業農村各領域各環節,還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數字鄉村建設提供經驗借鑒。
全社會高度重視數字鄉村建設,超九成受訪公眾關注我國的數字鄉村探索實踐,比較滿意當前的數字鄉村發展
在數字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要求實施數字鄉村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之后連續五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數字鄉村作出明確部署。2019年,先后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明確了數字鄉村建設的目標任務。2020年印發的《2020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關于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本年度數字鄉村發展工作目標,部署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積極探索數字鄉村發展新模式。2021年,中央網信辦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提出數字鄉村建設的總體參考框架以及若干可參考的應用場景,供各地區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借鑒使用。2022年1月,中央網信辦等十部門印發《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對“十四五”時期數字鄉村發展作出部署安排;2022年2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2022年4月,中央網信辦等五部門印發《2022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在具體實施層面進一步完善我國數字鄉村建設政策體系。2023年2月,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牽頭編制《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2年)》,全面總結回顧2021年以來數字鄉村建設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2023年4月,中央網信辦等五部門印發《2023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要求各地以數字化賦能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整體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調查顯示,93.34%的受訪公眾表示關注我國數字鄉村的實踐探索,而且受訪公眾對當前數字鄉村建設方方面面的滿意度較高。從受訪公眾對當前數字鄉村發展各方面的滿意度評價(0—10分,數值越大越滿意)來看,他們對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的滿意度相對最高,為8.28分,對縣域數字經濟發展的滿意度次之,為8.23分,對智慧綠色鄉村建設,鄉村的數字普惠服務、數字治理水平和網絡文化發展,以及農業新業態新模式、智慧農業發展的滿意度評價打分均超過8.06分。
縣域整體規劃缺乏聯動,數字形式主義、數字鴻溝和數字素養問題突出,是當前數字鄉村建設面臨的難點問題
第一,縣域整體規劃缺乏聯動,基層管理數字化配套欠佳。“數字鄉村”雖然最后兩個字是“鄉村”,但這不僅僅是鄉村一級的事情,而是要立足縣域進行頂層設計。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當前數字鄉村建設的“一把手工程”并未真正形成,存在“縣域缺乏推動縣、鎮(鄉)、村三級聯動的整體規劃”(56.11%);而且“缺乏專家指導、規劃和深度參與”(73.55%),數字鄉村建設實踐缺乏觀察、總結、提煉與提高。同時,數字鄉村建設應與智慧城市深度融合,承擔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的重任,但是目前的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程度仍然與城市存在一定差距,“數字鄉村系統與城市公共服務整合困難,數據獲取機制欠佳”(65.98%),目前尚未建成統一的基層信息共建共享機制,基層數據很難及時、準確上報,任務分工及統籌協調難度較大,給基層管理工作帶來諸多不便。
第二,數字形式主義問題突出,數字技術與鄉村治理融合度不高。在“政治錦標賽”的行政邏輯下,地方政府爭先恐后地斥巨資搭建鄉村數字平臺、項目和工程。一是平臺建設重投入輕產出,平臺運營各自為政,平臺運營維護后勁不足,“數字化項目或門面工程較多,實際使用頻率低”(75.85%),沒有起到提升基層治理工作效率的作用;二是由于各地發展實際與經濟實力有差異,實踐中存在“過度數字化與數字化不足并存的問題”(65.86%),相關涉農數據的監管、知識產權保護和個人隱私保護等數據安全問題也是數字鄉村建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三是數字鄉村建設面臨現代技術與鄉土傳統如小農經濟的兼容問題,老人、外出務工的青壯年等部分群體被排斥在數字鄉村建設體系之外等問題也亟須解決。
第三,數字鴻溝、數字素養問題突出,鄉村數字人才較缺乏。在數字鄉村建設實踐中,一是農村居民由于自身條件不足、鄉村數字基礎設施不完善、消費與能力有差異等因素,“數字賦能引起鄉村數字鴻溝、數字素養有待提升”(74.03%)。二是數字鄉村建設的產業設備、網絡化管理、智能性服務都離不開專業人員的參與,但是推動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復合型人才匱乏、高層次技術人才比較稀缺,受訪公眾也認為“鄉村數字人才較缺乏”(73.55%);同時,農民及其家庭、鄉村干部群體、基層社會各類組織等實踐主體協作性不夠,缺乏村民參與和互動的渠道,“村民參與數字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不足”(66.65%),這些都影響數字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生成。
第四,農業科技創新供給不足,地方實踐探索“千篇一律”。有專家指出,當前我國面向農業領域的科學研究成果比較薄弱,科技供給尚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求。比如科技人員對成果轉化認識不足、成果轉化率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缺乏,價值難評估;從事“三農”相關信息服務及信息產品開發的企業較少,產學研模式落地難度較大,符合“三農”特點的信息服務體系尚不健全;農業專用的機械傳感器、自動化農業機械、農業機械智能化發展等方面的研發均處于世界落后水平,“農業農村科技創新供給不足”(37.41%),等等。此外,“各地數字化系統功能類似,沒有特色功能和特色實踐”(30.33%),各地現有的數字化平臺的“政務公開”以相關領導講話、公務活動、通知公告等信息為主,缺乏通俗易懂的政策性解讀文本,內容的可讀性不強,實踐探索多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相對較缺乏以農民需求為主的創新實踐、特色實踐,并且鄉村文化挖掘深度不足,鄉村文化傳播的體驗感與參與感較差。
超八成受訪公眾對以數字化賦能鄉村發展有意愿、有信心,建議多路徑發力推進數字鄉村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數字鄉村建設,既離不開為鄉村產業振興、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智能化、及時性、開放性、便捷化的數字平臺與技術,也離不開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的共建共治。調查顯示,超八成受訪者表示有意愿參與或從事智慧農業發展、鄉村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等(86.38%),同時表示自己及身邊的人對以數字化賦能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有信心(88.07%)。建議多路徑發力推進我國數字鄉村建設:
第一,加強數字鄉村頂層設計,重視構建縣域數字創新生態。各國的實踐表明,數字鄉村建設要注重發揮政府的頂層設計作用。一是國家結合農村地區差異,按照平原農村、山區農村、牧區農村和城郊農村等類型分類出臺數字鄉村的標準化建設指導方案,不僅包括數字鄉村建設的相關通用規則,還要盡可能地對基礎設施、核心技術、數據資源、應用場景、運維機制等加以細致說明。二是以省或自治區為單位,鼓勵自上而下完善省、市、縣的數字鄉村建設的規劃方案和配套政策,在省級層面配套制定和實施推進標志性重大平臺、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和重大改革,統一縣市對農村農業數字化發展的思想共識,強化發展定力;同時,各地要重視建立多部門協同推進機制,完善數字鄉村建設的量化指標和過程評價等監督考核機制,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以激發基層干部的工作熱情,抓好數字鄉村建設的統籌協調和考核監督工作。三是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縣域數字創新生態系統的認識與重視,積極組建省級、市級和縣級層面的數字鄉村服務聯盟或智庫機構,進一步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研發部門等的溝通與合作,積極鼓勵上述科研機構進行理論研究、算法研究、場景應用及調查研究等,形成高質量的決策咨詢成果;鼓勵農業高科技企業以開放合作的心態拓展業務,以市場需求為基點推出創新產品和創新服務,確保相關合作方與利益方可以獲得數字鄉村創新及可持續發展的最優路徑;同時,擴大數字鄉村建設的縣級試點規模,加大對縣域數字鄉村建設的扶持力度,建立“縣—鎮—鄉—村”四級信息暢通與聯動工作機制,以防數字鄉村建設停留在縣城或鄉鎮中規模較大的村。
第二,把握好數字鄉村建設重點工作,做好數字鄉村的配套投入。數字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超半數受訪者認為數字鄉村發展要重點關注縣域和農村數字經濟發展、農業科技創新、智慧綠色農村建設、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電商品牌建設。具體建議:一是以縣域為核心對數字鄉村發展進行整體的政策設計與配套支持,實地調研發展智慧綠色農業的問題與需求,增加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強智慧綠色農業天空地一體化信息應用場景建設,同時不斷健全縣域范圍內信息化合作機制,打通智慧綠色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共享渠道,健全功能共享的統一數據體系,實現數據的整合與運用。二是加快新一代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鄉村的應用,加大物聯網、傳感器等智慧綠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扶持鄉村信息化、科技化龍頭企業,鼓勵農產品品質檢測、農業無人機、精準牲畜、無人駕駛拖拉機等領域發展壯大,鼓勵引導企業參與智慧綠色農業通用性軟件及社會化服務技術開發,探索適用于小農戶、家庭農場的管理軟件,深化智慧綠色農業的產銷管模式,開展智慧綠色農業的技術產業化培訓。三是以農民需求為導向,優化數字鄉村治理內容體系,簡化數字惠民服務的內容、程序,保障弱勢群體的數字權益;完善農村寄遞物流網絡,完善冷鏈配套設施布局,鼓勵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與鄉鎮村的電商服務站點、平臺合作,推進特色農產品、非遺產品等網絡化銷售,積極開展地理標志申請、品牌認定、推廣、宣傳等,打造農村電商產業品牌。
第三,加強數字人才培養和農民數字素養提升,積極培育農村數字經濟新業態。人才、素養與產業是數字鄉村建設不可缺少的要素集合。具體建議:一是各級政府要重視數字人才的培育和引進,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國企等開展數字鄉村人才培育;各層級政府要不斷充實農村產業、項目、治理、服務等領域的數字鄉村人員配備,通過高物質待遇、高精神榮譽、高社會地位、高情感共鳴等方式引才、留才、用才,夯實基層數字人才基礎。二是面向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農村居民開展差異化的數字素養和技能培訓,如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留守兒童等群體開展基礎性的數字素養技能培訓,針對農業技能達人等開展應用性的專業數字技能培訓,或者針對農業生產、農業產業、電商運營等開展更有針對性、具體性的數字技能培訓,鼓勵家庭成年子女向年長者積極傳授數字設備的終端使用技巧;同時,以農村“386199”群體的需求為基準開展數字化服務的應用提升專項行動,鼓勵農村居民積極參與和及時反饋,不斷優化數字鄉村建設的相關服務流程和應用場景設計;鼓勵鄉賢、志愿者、實習生、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數字鄉村建設實踐。三是各地要立足資源稟賦、比較優勢,按照差異化、多樣化的原則積極拓展數字技術在鄉村的應用場景和模式,以VR技術和應用場景創新為突破積極發展鄉村健康養老(74.58%)、鄉村休閑農業(69.43%)、智慧認養農業(59.81%)和智慧鄉村旅游(52.36%),利用各地的人文歷史資源開展鄉村特色文化體驗(63.74%)、創新農村非遺展示等,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67.8%),幫助農戶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農產品增值。
【執筆:賈曉芬】
責編:程靜靜/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