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日漸頻繁,造成的損失正不斷抬升保險公司賠付成本,擠壓保險公司盈利空間。但同時,得益于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保險業對于保險的觀念正在發生從注重“事后理賠”到注重“事前預防”的根本性轉變,保險風險減量的服務意識不斷提升。
今年1月份,原銀保監會印發《關于財產保險業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意見》提出,風險減量是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要求財險業彰顯保險的風險管理特征,推動行業從傳統保險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向風險全流程管理的良性循環轉變;從事故發生后進行經濟補償,向提前介入企業生產過程提供防災減損等風險減量服務轉變。
當前,很多保險機構已將常態化、規范化、系統化、科技化的防災減損作為農業保險的標配。“截至7月末,廣東保險機構開辦農險防災減損試點項目超百個,開展防災減損及農技培訓超3000次,引入第三方合作機構超1300家次,聘請業外專家超2000人次,有力支持農業防災減災增產和農戶增收。”廣東省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黃勝英介紹,保險業廣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助手、遠程查勘等技術手段,精準高效驗標和查勘定損,提高承保理賠效率。
各保險公司通過建設數字化農險平臺,實現作物長勢監測、災害監測、產量評估、損失鑒定等“保、防、救、賠”一體化服務體系。9月2日凌晨,臺風“蘇拉”過境廣東期間,人保財險廣東分公司的“粵農保”AI數字農業綜合服務平臺精準制定預警信息和預防措施,向農戶自動發送防災提醒;平安產險通過氣象平臺“鷹眼系統”提供數字化風險分析和風控服務,通過臺風防控實驗室制定保單篩選規則,對客戶精準作出臺風、暴雨、內澇等預警提醒;太保產險使用無人機對走訪的農田、果樹、森林、水產等進行全景風險巡查,運用養殖可視化系統對牲畜進行實時監控,通過對工程項目進行紅外熱成像檢測排查電氣火災隱患,并對存在的風險提出改善建議。
“保險公司不斷探索將高科技手段引入風險減量服務模式中,覆蓋險種包括車險、農險、巨災保險等,風險減量的成果已初步顯現:一是降低了事故發生率,二是助力查勘理賠,三是推動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如有的公司通過自建‘船舶網絡一體化平臺’,模擬復盤船舶事故全過程,此舉推動了海事部門重新調整航道航標,及時消除往來船舶運輸重大安全隱患,有效降低了事故發生率。”原銀保監會財產保險監管部副主任陸玉華說。
中再巨災風險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大偉認為,我國巨災風險管理和巨災保險體系化急需突破。“如何評價和量化巨災可能造成的損失,是我們巨災保險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我們做好巨災風險減量管理的關鍵一步。當前,國內巨災保險的實際賠付率等方面仍不是很理想,還有很大發展潛力。”盧大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