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七月,筆者有幸參加了榆林學院組織的全國思政課教師實踐研修活動,實地體驗了當年中共轉戰陜北的偉大和震撼,深感這片熱土積淀的紅色文化在今天的智媒時代仍然具有特別強大的感召力。特別是了解到榆林學院竟然與筆者的母校北京大學有著深深的情緣,更讓人激動萬分、無比親切。
讓筆者尤為自豪的是,北大老校友李子洲曾擔任過這所光榮的百年老校的校長。李子洲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優秀共產黨員、陜西革命的先驅者和陜北共產黨的奠基人,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較高。他的兄弟姐妹都積極投身于革命,三弟是共產黨員,也畢業于北京大學。李子洲校友于1917年春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后轉入哲學系,任學生會干部,積極投身于“五四運動”,并加入李大釗創建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0年至1922年,參與創辦進步刊物《秦鐘》《共進》半月刊。
1923年初,李子洲經李大釗、劉天章介紹在北京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夏,從北大畢業回故鄉,先后在三原渭北中學、榆林中學任教。1924年秋,李子洲任綏德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以下簡稱綏師)校長。他很快創建了陜北最早的黨團組織,組織了進步團體共進分社、陜北青年社,創辦了進步刊物《陜北青年》,吸引大批青年參加革命。綏師因而成為陜北革命的策源地和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
榆林是陜甘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富足的紅色資源、悠久的革命傳統、厚重的紅色基因,是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主要地區。
榆林學院現任校長、著名材料專家許云華教授飽含深情地介紹百年前老校長李子洲的光輝歷史和豐功偉績,兩位校長的百年穿越讓人心潮澎湃、感慨萬分。如今的榆林學院堅定不移地繼承革命傳統,弘揚先輩的革命精神,充分發揮地域優勢,積極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陜北早期革命、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綏德師范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的貢獻等研究,不斷作出新的學科貢獻。
建校百年來,這所紅色的學校已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培養了2萬余名杰出人才。1923年5月,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以下簡稱“四師”)在綏德疏屬山原“雕山書院”的基礎上正式創建,開創了陜北現代中等師范教育的先河。1950年5月,學校更名為陜西省綏德師范學校。20世紀80年代北遷榆林,先后更名為榆林師范專科學校、榆林高等專科學校等,2003年升格為本科高校,定名為榆林學院。
2021年4月17日,由中國李大釗研究會、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榆林學院(綏德師范)聯袂進行簽約儀式,三方將在黨史研究、師資培訓、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申報課題、實踐研修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朱善璐應邀作《共產主義先驅與黨的百年初心》的黨史學習教育報告。朱善璐在報告中以詳實的史料闡釋了綏師與北大的淵源。朱善璐指出,厘清北大與綏師的中共早期淵源,探索中國共產黨早期在陜北的發展路徑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同時能將北大與榆林學院的紅色基因重新鏈接,將北大教育資源與榆林學院對接共享,讓兩所百年名校在新的歷史時期能夠同頻共振、共續時代新篇章。
榆林學院黨委書記張新柱表示,新時代的榆林學院要抓住機遇,積極接續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的豐厚學術資源,共同研究李大釗、李子洲,研究光輝的黨史,特別是厚重的校史,更加生動地闡釋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中國革命的策源地,是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發源地和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北大學子李子洲等把馬克思主義的火種帶回故鄉,點燃了西北革命烽火,為陜北革命根據地和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作出重要貢獻。北京大學一直為自己的學子感到光榮,始終關心這所校友曾為之奮斗的紅色百年老校,如今正不遺余力地積極支持幫助榆林學院更上一層樓,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做了很多細致具體的工作,經常邀請劉書林等知名學者為學院主講學術報告,令廣大師生受益匪淺。
近年,榆林學院組織策劃的“重走轉戰路 永遠跟黨走”實踐活動,正吸引八方來客重走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艱辛歷程,親歷塞北文化,賡續紅色血脈,更加激發出大家深厚的愛國情懷。至今為止,全國已有北京大學等40多所高校的千余名高校思政課教師參加了這一主題研修,實地體驗到大量鮮活的素材,這些都將大大助力未來的教學科研。
落地榆林,無法不驚嘆這里的天空是那么蔚藍,白云是那么美妙,空氣是那么清新,氣候是那么宜人,美食是那么誘人,校園是那么優雅,一張張大西北人的臉是那么熱情純樸,一切都是那么魅力無限,讓人流連忘返。
大氣豪放的校園足以超過很多大學。榆林學院校長許云華教授滿意地說,政府相當重視學校建設,主張校園是城市的公園,城市是大學的校園,非常高瞻遠矚地給予學校極大支持,讓紅色文化注入現代文明,讓城市更有文化品位,讓古老的城市不斷彰顯年輕的活力。
漫步榆林古城,看著秧歌舞,聽著大漠音樂,吹著盛夏里寶貴的涼風,實在愜意。榆林古城正張開懷抱迎接天下親人,一系列紅色旅游惠民寶典向大家伸出熱情的雙手。
來榆林吧!度夏!旅游!學習!你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筆者作為北京大學的博士,此行能跨入校友奉獻過青春和熱血的革命搖籃,真是倍感驕傲,感受更多的是他人無法體驗的親切,筆者心中深情款款地默念著,這也是我的學校啊!
(作者:彭顏紅,武漢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本文是國家社科項目“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經驗研究” 21BKS13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