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數字鄉村發展體系,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途徑、推進農民增產增收的有效載體。在此過程中,需重視對村民數字能力的培育,彌合城鄉居民之間的數字差距。
近期,商務部等9部門辦公廳印發《縣域商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要求建立縣域統籌,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重點、村為基礎的農村商業體系。到2025年,在全國打造500個左右的縣域商業“領跑縣”,建設改造一批縣級物流配送中心、鄉鎮商貿中心和農村新型便民商店。推動農村數字應用,從銷售前端向采購、庫存、配送等全過程延伸,加快鄉村建設的數字化轉型。這一行動計劃表明,數字技術正改變著中國的鄉村面貌。構建數字鄉村發展體系,打造數字鄉村發展新模式,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途徑、推進農民增產增收的有效載體,將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機遇。
考察我國數字鄉村建設路徑,主要為兩種模式:技術賦能型和行政主導型。前者強調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塑造智慧農業、電商經濟、數字產業等新興業態,構筑數字農業平臺、環境遙感監控平臺和城鄉社會數字化治理平臺等數字經濟集合體,為鄉村數字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后者則由政府主導,通過制定地方鄉村數字化轉型政策,設立專門的指導部門,作為組織支持。采用可視化監管和精細化服務,鼓勵企業和多元社會力量參與數字鄉村建設。派駐干部駐村與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組成“技術骨干”下沉鄉村社會,以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速度。
兩種路徑有力促進了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數字化轉型。不過,以外源輸入為主要動力的路徑,仍存在亟需克服的問題。
其一,資源配置上的“懸浮”。盡管國家不斷向鄉村輸入資源,但現實中,不少村民涌向城市務工,人口外流致使鄉村結構空心化。不少村民缺乏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積極性,造成數字鄉村建設進展有限,不易打通城鄉融合發展的“最后一公里”。
其二,主體能動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擠出”。當前,數字技術存在較高門檻,限制了村民的有效參與。一方面,教育水平和科技能力不足,使得許多鄉村群體被拒于數字技術高墻之外。另一方面,地方常常將完成短期績效考核任務置于首位,忽略了數字鄉村建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和制度化培育。
其三,發展績效存在區域差距。2022年北京大學發布的《縣域數字鄉村指數》提出,我國數字鄉村建設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臨經濟數字化水平偏低、區域差異大、數字鴻溝與經濟鴻溝交疊、新業態惠民不夠等方面的問題。上榜百強縣前五位的省份全部位于東部地區。無論是技術賦能還是政府主導,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地區的人口結構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產生上述問題,部分在于忽視了對鄉村建設的主體角色,即村民的數字能力培育。未來,迫切需要提升數字鄉村建設整體水平,強化村民數字能力,彌合城鄉居民之間的數字差距。
數字能力的培育,包括數字設備操作能力、數字信息整合能力和數字安全維護能力。數字設備操作能力,意味著村民可以隨時通過互聯網獲取各類技術和商品信息。政府通過啟動數字化課堂,實現“互聯網+教育”的有效聯結。以直播和錄課推送等形式,讓名師走進鄉村,完善培訓課程、嵌入就業創業平臺,幫助村民適應這一變化。這有助于改變村民的信息獲取方式,推進農業生產的信息化與數字化進程,將農產品銷售從線下擴展到線上,提升農業產出,深化電商發展,提高數字鄉村建設的經濟效益。
數字信息整合能力,是指政府提升農戶在金融、網購和社交等領域的數字整合能力。通過搭建信息公共化的數字服務平臺,幫助農戶學會利用電子商務大數據,打通產品流通渠道,精準匹配貨物供求,建成“一鎮一站、一村一點”的物流配送站點,提高農產品供給量,防止農產品產能過剩,推動鄉村電子商務向數字商務的智慧轉型,提升數字鄉村建設的商業效益。
數字安全維護能力,重在提高農民的數字安全素養。通過政策引導搭建創新平臺,自主培育本土信息安全維護人才,形成優質人才帶動鄉村安全發展的專項幫扶模式。及時把握鄉村突發情況,穩定供求預期,提高防范能力與應急指揮能力,補齊鄉村信息治理短板,提升數字鄉村建設的公共安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