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時強調,“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加速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的生態文明,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新方向,對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加快綠色發展意義重大,不僅有助于達成我國既定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更能引領全球生態治理、共享綠色成果。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充分認識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和發展方向,全面推進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有力支撐。
以生態產業數字化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要加強生態產業數字應用的創新探索,助推資源的最優利用與高效分配,持續降低經濟發展帶來的資源環境代價。一是發揮數字化對生態產業的支撐作用。加快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數字孿生、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加強數字技術與生態產業實現融合與創新應用研究,推進生態產業實現數字化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推動產業結構由高碳向低碳、由低端向高端轉型升級。二是培育數字化和生態環保相融合的新興產業。以綠色低碳轉型為導向,推動生態安全、節能環保等數字化融合工程,加快數字技術在節能環保、自然生態管護領域的應用,圍繞智慧城鄉、智慧林草、智慧海洋、智慧水利、智慧環保等各個領域,推動以生態環保數據精準監測、科學決策輔助和智能環保設備研發等專業化服務的智慧產業發展,聚焦生態領域減污、降排、生態保護和修復等重大需求。三是夯實生態產業數字化保障能力。加快建立數字技術與生態產業融合發展的引導機制、激勵機制、多方協同投入機制、科學評估機制、法律法規保障機制和人才支持體系、產學研一體化支撐體系建設。
以數字驅動加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數字賦能是加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手段,要把數字技術作為驅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重要引擎。一是以數字技術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精準量化。通過數字化解決生態產品的多維量化,包括生態產品的實物定量化、價值定量化等。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估體系,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估的規范化、標準化。運用“網格化”“星地一體化”“三維化”等手段,構建開放聯動的生態產品價值數據庫,開展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掌握生態產品的數量分布、質量等級、功能特點、權益歸屬、保護與開發、價格情況等信息,繪制區域“生態產品價值地圖”。二是建立開放共享的生態產品信息云平臺。推動生態產品統一確權登記的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多層次、綜合性展示,建立健全相關認證認可機制,確保生態產品信息的可信度。三是推動生態產品交易數字化。依托數字技術打造生態產品數字化交易系統,培育生態產品交易市場,激活交易活力,提高市場活躍度。充分發揮數字電商平臺的資源和渠道優勢,促進物質供給類生態產品與消費市場的直接對接;搭建數字交易市場和平臺,推動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調節服務類生態產品供需精準對接。
以數智化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數字技術與生態治理有效結合能轉化為生態環境治理的“生產力”,系統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數智化水平。一是建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數字化平臺。推動生態環境部門與其他關聯主體的數據資源、政務服務、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數字化,形成基于數字資源、數字方法、數字媒介、數字技術的系統、高效、智能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暢通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生態環境數據傳輸通道,包括自然生態資源、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修復等要素,實現信息采集流轉、集成分析、反饋處置的共建共治共享和互聯互通,切實增強生態環境數據智能傳輸、智能分析、靈敏反饋、智能預測預警、智能決策和智能處置能力。二是加強生態環境智能感知體系建設。以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預警為重點,形成“天空地海”一體化、智能化的生態環境監測感知體系。推動數字“新基建”與生態環境治理融合發展,利用數字技術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網、衛星遙感監測網建設,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三是推進污染防治的智能化轉型。建設各類污染源數字化檔案庫,實現污染源管理“一源一檔”。圍繞“大數字”支撐“大保護”重點謀劃和完善大氣、水、固廢、土壤、環境應急、環境信訪、環境執法等綜合數字化管理體系。
以協同融合放大數字化與綠色化雙向共進效應。數字化和綠色化不僅是全球發展的重要主題,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孿生體。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同時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一是引導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的融合發展。激發數字化與綠色化之間的雙向共進效應,發揮數字化轉型對綠色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以場景應用推動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的雙向融合。加快研發和突破具有數字化和綠色化融合特征的新技術,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形成“數綠融合”的先導性產業支撐高質量發展。二是以數字化引領綠色發展。以數字基礎設施為重要支撐,推進感知控制、數字建模、決策優化等方式在工業、農業、能源、交通、建筑、通信等領域的應用,實現資源最優利用和綠色智慧生產。推動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升級,提高各行業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降低全鏈條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促進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三是以綠色化牽引數字化升級。以綠色轉型為目標,采用綠色先進技術手段,對數字傳感設施、網絡基站設施、大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進行綠色改造升級,持續推動電子信息產品綠色制造和使用,系統規劃數字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節能減排路線。發揮行業綠色轉型對數字產業的牽引作用,推動數字產業的綠色低碳發展,通過綠色牽引實現數字化綠色化良性循環和協同增效。
以數字生活引領公眾綠色低碳新風尚。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家居等數字化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在促進節能、降碳、減污的同時,持續提升全民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讓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為行動自覺。一是培養公眾樹立綠色智慧生活理念。積極弘揚生態文明價值理念,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引導鼓勵公眾積極踐行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勤儉節約的消費習慣。建設綠色低碳社區,構建綠色生活信息平臺,完善綠色生活相關政策和管理制度及配套環境設施。二是提升社區智慧設施建設水平。以物聯網技術為支撐,強化數字技術集成應用,整合社區各類服務資源,打造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與服務的社區治理新形態。完善社區智慧設施建設,優化社區智慧電網、水網、氣網和熱網布局,擴大智能感知設施在安全管理、群防群治、機動車管理、生活垃圾處理等領域的應用,推動社區購物、居家生活、公共文化、休閑娛樂、交通出行等各類生活場景數字化。三是加強綠色消費中數字化應用。統籌推進綠色消費,賦能綠色消費供給側的數字化,探索實施綠色消費積分制度,加大綠色消費的精準化、個性化傳播,營造綠色消費氛圍。通過數字化應用創新,豐富綠色消費場景,創新綠色消費體驗。
在新的歷史征程中,數字生態文明依托數字科技力量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創新,必定能為社會發展進步注入新動力,不斷開創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作者:穆松林,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問題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