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國外經驗> 正文

弘揚志愿精神 書寫友好故事

在柬埔寨暹粒市班蒂斯蕾縣,中柬雙方排雷隊員正在進行排雷作業。

圖為受訪者提供

在土耳其哈塔伊省安塔基亞市,中國救援隊在一處廢墟搜救。

圖為受訪者提供

格魯吉亞第比利斯自由大學孔子學院下屬教學點第比利斯自由學校舉辦“冬至中文日”活動,瑪麗亞姆(右)擔任主持人。

圖為受訪者提供

埃塞俄比亞奧羅米亞州謝夫圖馬小學的學生們。

卜 媛攝

面對自然災害,義無反顧開展災區救援;雷區開展作業,不懼風險守護一方安寧;制作愛心餐飲,播種未來希望;推動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來自各行各業的中外志愿者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世界各地用愛心善意書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動人故事。

 

“為村子發展帶來積極變化”

本報記者  劉  慧

在柬埔寨暹粒市班蒂斯蕾縣一片茂密的林地里,幾名柬埔寨排雷隊員正拿著探測器小心翼翼地勘察。“排雷隊發現了一顆地雷,但無法確定具體類型,請爆炸物處理小組過來檢查。”聽到排雷隊員的呼喚,北京平瀾公益基金會排雷志愿者肖遙立即全副武裝前往協助排查。

柬埔寨是受地雷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上世紀長達數十年的戰亂導致該國境內仍有數百萬顆未引爆地雷和其他未爆炸物,給柬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雷患威脅著柬埔寨民眾的生命安全,也制約著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一直十分關注柬埔寨雷患問題,并與國際社會一道為柬掃除雷患、重建家園做出積極努力。1999年以來,中國通過舉辦掃雷培訓班、提供探掃雷器材以及派專家現場指導等方式,多次向柬埔寨提供排雷援助。

2018年,在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指導下,北京平瀾公益基金會作為柬埔寨公益排雷項目簽署機構,正式與柬相關機構簽署《發展項目合作諒解備忘錄》,在吳哥窟附近地區進行排雷試點工作。此后,一批批中國志愿者來到柬埔寨,幫助清除地雷和未爆炸物,為地雷災害致殘受害人提供幫助。班蒂斯蕾縣縣長烏迪說:“中國的非政府組織幫我們清除雷患,實現鄉村發展。排雷隊員們的努力令人感動。”

“把探測器的頻率調到6,否則相同頻率的探測器會互相干擾,一直發出嘀嘀聲,干擾探雷。”肖遙一邊說,一邊拿著探測器向柬方排雷隊員示意。最近幾年,肖遙的工作都跟地雷等爆炸物的搜尋、處理有關,他向記者介紹,排雷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有一系列規范和流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的投入,“我們和柬方經驗互補,合作無間。”

暹粒市女王宮縣達崩特莫村曾是武裝沖突區,地雷和其他未爆炸物的隱患讓大量農田無法正常耕種,極大地影響了當地民眾生活,排雷行動的開展為村里帶來了變化。“中方排雷人員技術熟練、經驗豐富,在充分了解當地情況后,和我們一起摸索出一套安全高效的排雷流程。”村民歐文提說,每次排雷工作完成后,柬中雙方的排雷隊員會手拉手走過排過雷的區域,以此證明絕對安全。“這讓我非常感動。我們都很信任中方排雷人員。”現在,歐文提也加入平瀾公益基金會,成為一名柬埔寨志愿者。

據平瀾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珂介紹,截至目前,基金會柬埔寨排雷項目累計完成70公頃土地的排雷工作,共計排除63顆地雷及99枚其他未爆炸物,惠及當地247戶家庭共計1164人。

除排雷工作外,基金會還在當地開展了多種援助項目:修建小型水利設施、安裝太陽能路燈、為村民提供上萬個節能小爐灶……一個個“小而美”民生項目在中柬人民之間架起友誼的橋梁。       

歐文提說,村子里有許多因地雷災害致殘的村民,大多生活困難。平瀾公益基金會幫助這些家庭養雞養牛,逐漸有了穩定的收入。“中方人員幫助我們清除地雷隱患,讓大片土地可以用于農業生產,同時幫助受害者再就業,很多民眾因此受益。感謝中國志愿者們為村子發展帶來積極變化。”歐文提說。

 

“中國朋友真心幫助我們”

本報記者  沈  鈞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東南部發生強震。看到消息,中國救援隊隊員、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支隊長王墨第一反應是:隊伍可能要出發了。很快,中國應急管理部啟動國際救援應急響應,向土耳其派出一支由82人組成的中國救援隊,王墨任行動隊隊長。

中國救援隊組建于2018年,是直屬于應急管理部的國家級應急救援機動力量,也是一支通過聯合國認證的重型地震災害救援隊伍。按照要求,這支隊伍始終處于24小時備勤的狀態。

時間就是生命。1小時內確定方案,5小時完成編隊……2月7日16時,中國救援隊隊員穿上橙黃色的救援服,背著厚厚的裝備包,在首都機場列隊出發。當地時間8日凌晨4時30分,救援隊抵達土耳其阿達納機場。沒有任何停歇,隊員們帶著20余噸物資,向受災嚴重的哈塔伊省安塔基亞市進發。“大家都知道要在陌生環境下打一場硬仗。去受災最嚴重的地方!這是我和戰友們共同的心聲。”救援隊隊員張玙說。

面對余震、寒冷、交通狀況復雜、后勤物資供應緊張等困難,中國救援隊隊員們沒有退縮,24小時不間斷搜救,始終奔忙在探測、破拆、救助現場。12日上午,距離地震發生已過去約150個小時,救援隊經過探測,確認一名被困于5層居民樓廢墟中的男子仍有生命體征。該男子腿部被倒塌的建筑物埋壓,狹小空間內大型裝備無法工作,施救難度極大。為了加快營救速度,救援隊員們從兩個方向同時對廢墟進行徒手破拆,經過4個多小時的努力,清理出一條生命通道,成功救出該男子。“絕不放棄每一個生命跡象,這是中國救援隊對生命的尊重,對使命的理解。”王墨說。

24歲的土耳其小伙阿斯穆·埃爾多是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的大三學生,也是此次地震救援的一名志愿者。他被分配到中國救援隊擔任隨隊司機,每天開車和中國隊員們忙碌在災區現場。9日凌晨,中國救援隊和土耳其救援人員合力營救一名被困孕婦,阿斯穆當時也在現場。經過艱苦努力,孕婦被成功救出,阿斯穆和周圍民眾熱烈鼓掌,向救援人員表達深深的敬意。太多這樣的場景烙印在阿斯穆的記憶里。“在我們非常困難的時候,中國朋友真心幫助我們。中國救援人員在救災現場齊心協力,為生命而戰,他們的全力以赴令人感動。”阿斯穆說。

2月8日—17日,中國救援隊在土耳其救援期間共營救出6名幸存者,搜尋11名遇難者,累計評估建筑87棟,排查總面積超過70萬平方米。多年來,面對地震、洪水、臺風等各類災害事故和突發事件,中國救援隊積極行動,參與各類跨區域、跨國境救援任務,與各國攜手克服困難、應對挑戰,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加深兩國人民友誼”

本報記者   崔  琦

琴音裊裊,《高山流水》將知音佳話娓娓道來;箜篌聲聲,《絲路樂韻》訴說著絲綢之路上的民俗風情……友好動人的氛圍中,格魯吉亞總理加里巴什維利欣然執筆,臨摹北京語言大學“德行言語  敦睦天下”的校訓……

日前,加里巴什維利一行在訪華期間訪問北京語言大學,體驗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作為活動志愿者,北京語言大學格魯吉亞留學生帕醋里亞·瑪麗亞姆見證了訪問中的許多動人瞬間:“能作為一名志愿者參與格中兩國的交流活動,我感到非常自豪!”

瑪麗亞姆對中國懷有深厚感情。從中學時期,她就開始學習中文。2014年,她到中國觀看“漢語橋”比賽,開啟了首次中國之旅。此后,她多次參加格魯吉亞第比利斯自由大學孔子學院舉辦的中國詩歌朗誦比賽、中文演講比賽等活動。2019年,瑪麗亞姆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到北京語言大學學習中文,并于2022年起在該校攻讀“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學位。

求學期間,瑪麗亞姆充分發揮語言優勢,積極參加各類志愿服務工作。每逢寒暑假,瑪麗亞姆回到格魯吉亞,都會在第比利斯自由大學孔子學院下屬教學點為中小學生教授中文,幫助當地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每當中國代表團到訪格魯吉亞,她也會積極報名擔任志愿者和隨團翻譯,向中國代表團介紹格魯吉亞的風土人情。談起為什么要參加這些活動,她說:“語言是促進交流合作的紐帶。我希望通過參加志愿活動,增進格中相互理解,加深兩國人民友誼。”

此次格魯吉亞總理訪問北京語言大學,瑪麗亞姆參加了會務安排和翻譯工作。籌備活動的許多細節讓她印象深刻,“學校高度尊重多樣文化,此次活動的背景板等視覺設計中都使用了格魯吉亞語和中文。我在電腦前一遍遍地核對譯稿并調整文字的間距和比例,以保證最好的呈現效果。會場中,加里巴什維利總理看到帶有兩國文字的背景板后微笑致意,并簽字祝福中格友誼地久天長。”看到這行簽字,瑪麗亞姆非常激動,“作為一名志愿者,我也在格中友好交往的歷史上留下了自己小小的印記!”

近年來,中國與格魯吉亞在教育、旅游、衛生、青年和體育領域合作日益密切,成果豐碩。格魯吉亞成為深受中國游客歡迎的出境游目的地之一,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的格魯吉亞人也日益增多。格魯吉亞現有兩所孔子學院和一所孔子課堂,越來越多的格魯吉亞學生希望以語言為媒,深化兩國人民友誼、促進民心相通。格魯吉亞教育和科學部部長阿米拉赫瓦利表示,格中兩國在人文領域的交流合作,將為兩國人民友誼增添更多活力。

 

“學生們上課更加專注”

本報記者  黃煒鑫

午飯時間,埃塞俄比亞奧羅米亞州莫角市布爾卡古迪納學校,六年級學生阿希米丁跟著同學排隊走進食堂。午餐包括一份當地傳統主食英吉拉,一勺土豆,再配上一大勺醬。孩子們端著裝得滿滿的餐盤,聚在一起吃了起來。

“我可以安心上學了,再也不用為吃飯發愁。”阿希米丁說。阿希米丁來自索馬里州吉吉加市,2018年因家鄉動蕩,跟隨家人遷居奧羅米亞州莫角市。起初,父親沒有找到工作,母親在市場上賣土豆、西紅柿,只有微薄的收入。阿希米丁是家中長子,為了補貼家用,他經常在村子周邊的工地搬運建筑材料,沒法按時上課。

“這在當地是普遍現象。”校長韋萊巴說,由于家庭拮據,許多學生只能餓著肚子來上學,學校的輟學率也因此居高不下。

2015年,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團體會員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發起國際微笑兒童項目,通過為發展中國家受饑兒童供餐或發放糧食,幫助兒童免受饑餓,并重返校園,助力實現消除饑餓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2021年10月,國際微笑兒童項目落地布爾卡古迪納學校,開始為學生免費提供早餐和午餐。“現在,我終于不用再挨家挨戶上門勸孩子們回來上學了。”韋萊巴開心地說。

“除了緩解兒童饑餓和輟學問題,我們還在當地組建‘媽媽團’,培養她們運營項目的能力。”曾在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埃塞俄比亞辦公室當了兩年志愿者的卜媛介紹,志愿者團隊不是簡單地拿錢購買食物分發給孩子們,而是號召學生的媽媽加入項目,參與原材料采購、資金核算、申報供餐計劃等各個環節,從而讓她們掌握新技能,并擁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阿希米丁的媽媽瑪麗耶瑪就是“媽媽團”的一員。“國際微笑兒童項目改善了我們的家庭狀況。”31歲的瑪麗耶瑪說,以前孩子吃不飽飯,每天愁眉苦臉;現在他們能夠按時上學,放學時開開心心。這讓瑪麗耶瑪對未來有了更多希望,“等我攢夠了足夠的錢,我準備自己做生意。”

“感謝中國人民的愛心,這是一份讓人感動的承諾。”埃塞俄比亞前總理海爾馬里亞姆的夫人羅曼·塔斯法耶說,“我們已經看到學生營養情況有所改善,學生們上課更加專注,開始取得好成績。”

除了埃塞俄比亞,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還在尼泊爾和緬甸建立了辦公室。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尼泊爾兒童饑餓問題日益嚴峻,尼泊爾辦公室推出一系列公益項目,辦公室主任鄒志強和同事們跋山涉水,把中國人民的愛心溫暖包、糧食包及課桌椅送到社區,讓許多受饑兒童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善意。尼泊爾微笑兒童項目于2020年啟動,得到了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據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國際發展部主任伍鵬介紹,國際微笑兒童項目已在埃塞俄比亞、蘇丹、尼泊爾、緬甸、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6個國家實施,截至今年7月惠及近15萬人次。


原標題:弘揚志愿精神 書寫友好故事(共建“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責任編輯:王洋
  • <dfn id="3kwm1"></dfn>
    <dfn id="3kwm1"><div id="3kwm1"><label id="3kwm1"></label></div></dfn>

      <abbr id="3kwm1"></abbr>

      1. <menu id="3kwm1"><nobr id="3kwm1"></nobr></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