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鞍鋼集團重要的精品鐵礦石生產基地,鞍鋼集團關寶山礦業有限公司以建設“智慧工廠”為目標,圍繞管理體制重塑、生產智能升級、員工素質提升、激勵機制創新等方面,與FMG集團、袁家村鐵礦等國內外一流企業進行系統對標,開展“賽馬”評比,企業效率效益取得顯著提升。2023年上半年選礦(紅礦)實物勞動生產率達1.12萬噸精礦/人年,高出全國平均水平96%,國內排名第二,國際排名第三。
管理對標、體制重塑,機構由“扁平化”向“垂直化”轉變
優化組織機構及崗位編制,同步建設ROC(遠程操作中心),對現場機臺遠程操控,生產管控效率顯著提升。
精簡機構,壓縮層級。對4個部門、5個區域進行業務整合,撤銷作業區層級,構建生產管控中心、運行保障中心和管理服務中心的“3中心”組織架構,實現中心垂直管理到機臺,機構精簡67%,編制壓縮18%,全口徑從業人員由357人減至296人。
流程重塑,集中管控。實施業務流程再造,將采破、選破、磨磁、浮選、壓濾5個生產區域的操作權限集中到ROC,實施集中管控,原現場操作人員優化組建全流程大班組,負責現場設備巡檢和指標確認等配合性工作,生產全流程實現作業流程連續化、設備及生產數據在線可視化,管控效率提升50%。
數字賦能,提升效率。統籌開發生產管控、能源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數字化系統,減少工序間各業務非必要審批環節,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如取消作業區備件計劃和物資需求計劃審批環節,直接由職能中心預審、公司領導審批,業務審批流程由7級壓縮至3級,流程壓縮57%。生產數據采集由原來的廠級調度員-作業區調度員-生產崗位三級填報生產報表,實現生產管控系統自動提取,報表一鍵生成。
生產對標、智能升級,人員由“密集化”向“無人化”轉變
運用大數據、云計算、自動控制、在線檢測、AI等先進技術,調整生產管控流程,減少現場人員,提高指標精益度、生產效率。
自動控制替代人工操作,打造“無人化”現場。借助工業控制系統和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升級等自動控制手段,對設備實施在線實時監測和智能調節,由遠程集控中心直接操控現場生產,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
在線實時檢測替代人工化檢驗,推進指標精益化。建立指標在線監測分析系統,增設巡檢機器人,對粒度、品位等產品指標實時檢測,替代人工取樣、定時化驗、人工抄表等傳統檢測方式,檢測時間由2小時縮短至2分鐘,誤差率控制在1%以內。借助數字孿生預知維修系統,變計劃修、搶修為預知性維修、產線協同維修,2023年上半年設備故障率同比降低21.3%,產線設備作業率提升至96%。
智能協同管控替代人工調度生產,實現高效化選礦。研發智能選礦系統,對選礦機理及工藝指標實時分析,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選礦過程控制進行建模,磨礦、磁選、浮選等選礦流程由人工調控變為系統自主調節,球磨臺時提升1.6%,尾品降低0.2%,年多產精礦2.5萬噸,創效1630萬元。
人員對標、素質提升,員工由“普通型”向“精英型”升級
制定精英人才培養計劃,多舉措提升各類人員素質、培養優秀復合型人才,49人實現多工種持證,21人獲評鞍鋼技術能手。
實施導師帶徒。制定導師帶徒工作計劃,51對師徒簽訂《培養協議書》,明確培養目標和時限,按照“立題-研討-論壇-測試-比武-評估”流程推進,實行積分制督導管理,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素養。采礦主任工程師與優秀青年結對,著力培養專業技術知識,共同研究“以爆代破”降本增效新舉措,2023年上半年實現創效316.8萬元。
鼓勵一專多能。以創新工作室和大師工作站為依托,以打造集生產操作、設備點檢、簡單維修等能力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鼓勵員工精煉“一專”,練強“多能”,著力對一專多能人才實施績效獎勵和政策激勵,快速提升業務素質。兩年來,共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32人。
培育優秀人才。制定優秀人才“選練用”成長培養計劃,專題調研選好苗、多崗歷練育好苗、大膽選拔用好苗。為優秀人才量身定制職業發展生涯規劃,鼓勵優秀人才到選礦、機械、電氣和管理等不同崗位學習鍛煉,通過技能提升、資格晉級、競爭選拔、外出對標和專題培訓等方式持續提升優秀人才專業技能素質。2021年以來技術人才職稱晉級10人,占比27%,技能人才晉級31人,占比21%。
機制對標、激勵創新,工作由“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
發揮“三能機制”考核激勵作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競爭氛圍,充分調動全員積極性,提升企業活力動力。
健全用人機制,實現人員能上能下。對管理和專業技術崗位實施全員競聘上崗,增強員工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危機意識。建立高技能人才聘用與管理、薪酬與激勵、保障及淘汰機制,暢通人才流動渠道,破解人才發展瓶頸。2022年以來,競聘提職人員占比29%,其中,從生產服務崗位競聘到管理技術崗位占比8%。末等調整降職人員占比18%。
完善績效管理,實現員工能進能出。大力實施企業“雙合同”管理,建立健全以勞動合同管理為核心、以崗位合同管理為基礎的市場化用工制度。實施“崗位與職責、崗位與指標、上崗與解聘”相對應的崗位管理模式,變身份用工為崗位用工,變分配崗位為競聘崗位,對于崗位績效考核結果不合格的人員,解除崗位合同并進入賦能中心。兩年來進入賦能中心人員占比8%,解除勞動合同人員占比2%,外部引進管理技術人員占比25%。
創新激勵方式,實現收入能增能減。構建“基本績效+浮動績效+賽道績效+季度績效+年度績效+特殊貢獻績效”六維戰略績效考核體系,建立“e”考核系統,將績效考核與信息化手段相結合,實現產量、設備作業率和安全等關鍵考核指標數據自動獲取、自動錄入、自動考核,考核結果可視、可查、可運用,實現崗位績效考核結果與職工收入相掛鉤,績效考核排名公開透明,有效激發全員干事創業的“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