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納入“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內容,強調“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堅持預防為主,增強憂患意識
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當前,全球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呈現多發和頻發的趨勢,重特大自然災害、重特大安全事故等傳統安全風險和公共衛生、生物技術等非傳統領域安全風險日益增加,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造成威脅,必須要堅持預防為主,有效防范、管理、處理公共安全風險,有力應對、處置、化解公共安全挑戰,最大程度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主動塑造有利于發展的安全環境,是抵御重大風險挑戰的重要內容。
在自然災害防治領域,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地震、地質災害、洪澇、干旱、極端天氣事件、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時有發生。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災害呈明顯增加趨勢,高溫、洪澇和干旱風險進一步加劇。
在安全生產領域,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礦產開采等行業重大事故時有發生,危及公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安全生產事故總量仍然偏大。我國是世界第一化工大國,尤其是中小化工企業遍布城鄉,風險大量積聚。我國礦山數量多、規模小、地下礦山風險大、本質安全水平差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風險防控能力較低。違法違規生產建設、多頭承包轉包、使用淘汰落后工藝、違規排放尾砂、整頓治理措施不落實等問題突出。
在公共衛生領域,疾病沒有國界,應對疾病威脅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鼠疫、霍亂等法定報告傳染病、突發急性傳染病、境外輸入傳染病以及生物技術誤用濫用的風險不斷增大,未知病毒可能引發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可能性較高。全球氣候變暖、生態系統失衡、微生物進化、人類社會流動范圍不斷拓展等因素,為傳染病大范圍迅速傳播擴散提供了可能。
在社會安全領域,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社會利益關系深度調整,誘發群體性事件因素增多,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呈現高發態勢,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等方面面臨很大挑戰。特別是在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信息化推進過程中,突發事件的關聯性、衍生性、復合性和非常規性不斷增強,跨區域和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加大了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難度。
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高度警惕、嚴密防范、有效化解公共安全風險,切實維護公共安全和國家安全,確保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奪取偉大斗爭勝利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
自2018年組建應急管理部以來,我們初步形成了系統完備、協同高效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應急管理效能得到有效提升,保持了全國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形勢的總體平穩,應急救援能力明顯提升,成功處置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和一些重特大事故。但是在具體實踐中,應急管理在綜合統籌、部門協調、基層應急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必須深化應急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
堅持改革方向不動搖,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確定的應急管理體制改革部署。應急管理體制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決策,是新時代應急管理體制的系統性重構。針對應急管理體制改革不平衡、不到位現象比較突出的問題,必須高度重視、堅定不移地深化應急管理體制改革。黨的二十大對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等作出了進一步的決策部署,這是今后深化應急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著力完善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
構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強化綜合統籌和部門協調。以綜合統籌、優化協同為重點,深化應急管理體制改革。加強中央層面應急管理綜合統籌、協調配合,各級黨政“一把手”要把應急管理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提高應急管理部門的統籌協調權威和力度。通過建立權力責任清單,明晰“統”和“分”、“防”和“救”責任鏈條,完善應急管理不同部門的協同機制,進一步完善部門聯動機制,實現跨部門、跨系統、跨地區、跨主體的應急管理協同。提高政治站位,服務改革大局,加強自身建設,盡快實現安全生產、消防滅火、防汛抗旱、抗震救災等各類業務之間的有機整合。
以機構和隊伍建設為重點,加快完善基層應急管理體制。基層是應急管理的基礎力量、前沿陣地,也是應急管理的關鍵環節。針對機構、人員(隊伍)普遍薄弱的問題,把基層應急管理體制改革和基層整體改革統籌考慮,通過改革的辦法保障基層應急管理必要的機構、人員編制。抓住組織領導、預防準備、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物資保障等關鍵環節,保障基層應急管理有機構、有隊伍、有物資、有技術,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加大基層應急管理專門培訓,使基層黨政“一把手”都能夠成為應急管理的行家里手。加強有關經營者、勞動者應急管理培訓,增強各行業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注重提升基層群眾安全意識和防范意識,加強基層安全文化建設,增強基層群眾應急能力和防災避險自救知識。
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提高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是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提高重大疫情早發現能力,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有效遏制重大傳染性疾病傳播。
提高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早發現能力。及時發現是有效防控重大疫情的前提。要完善傳染病疫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改進不明原因疾病和異常健康事件監測機制,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健全多渠道監測預警機制,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建立公共衛生機構和醫療機構協同監測機制,發揮基層哨點作用,充分利用各種力量,提高重大風險分析研判能力。
增強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迅速有效處置是控制重大疫情的關鍵。要切實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預案管理,落實好各環節責任。分級分類組建衛生應急隊伍,強化基層衛生人員知識儲備和培訓演練。各級黨委政府要建立定期研究部署重大疫情防控等工作機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統有序、條塊暢達、執行有力。
加強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建設。全面加強公立醫院傳染病救治能力和水平,注重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加強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等基地建設,完善綜合醫院傳染病防治設施建設標準,提升重大傳染病救治能力和儲備能力。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鼓勵更多高水平醫務人員從事傳染病防治工作。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堅決維護社會穩定
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人民平安是極重要的民生。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部署,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切實防控化解各類矛盾風險,確保矛盾風險不外溢不擴散、不升級不變異,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突出社會治理重點領域。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風險洞察、防控、化解、治本、轉化能力,重點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風險、社會治安風險、重大矛盾糾紛、公共安全風險、網絡安全風險。
加強社會治理方式創新。切實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善于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充分發揮政治引領作用、法治保障作用、德治教化作用、自治強基作用、智治支撐作用。
明確社會治理各級責任。明確從中央到省、市、縣、鄉各級黨委和政府職能定位,充分發揮各層級重要作用。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加強社會治理現代化頂層設計。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把重大矛盾隱患防范化解在市域。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把小矛盾小問題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強化社會治理體制保障。健全社會治理的黨委領導體制、政府負責體制、群團組織助推體制、社會組織協同體制、人民群眾參與體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增強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向心力和執行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中歐應急管理學院)主任(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