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
這個夏天,伴隨著暑期出行浪潮的來襲,博物館成為越來越多人旅行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站,“博物館熱”的話題也持續引發熱議。在網絡平臺搜索假期出游建議,“博物館打卡”“博物館親子”等位居熱門內容前列。對于許多人來說,逛博物館不再只是單純的參觀展覽,更是追求一種沉浸式的與歷史、文化互動的體驗感。換言之,人們更加注重參觀的感受性,希望收獲更多的情感體驗和人際互動。
對于“博物館熱”,當前也有一種聲音認為,參觀博物館本身是有一定門檻的,盲目前往未必會有多少獲益,是否應該提倡博物館打卡、出片等“網紅”味道濃厚的行為也值得商榷。但這種觀點恰恰忽略的是,“博物館熱”現象的產生,正是因為博物館滿足了越來越多人追求精神滿足的客觀需求,這與當下的社會環境、潛在的大眾心理是息息相關的。面對這種現實的社會需求,博物館應該抓住這個契機,積極回應人們擁抱文化生活的熱情,同步實現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和人們精神生活的豐富。
應該看到,博物館事業正迎來大眾化時代。業余時間去一趟博物館不再是稀罕事,而是更多人的休閑方式,這種變化為博物館事業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面對涌入的參觀人潮,博物館或可通過細分服務的方式來提高運營管理效率,更好發揮社會教育功能。針對不同的來館觀眾,根據其參觀目標進行更合理的引導,能夠實現人潮分流的效果,同時提升不同群體的參觀體驗。
比如,近些年,文創產品作為博物館的衍生領域大受歡迎,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各具特色并日趨精細化、實用化,有的甚至具備較高的藝術水準和收藏價值。在大多數博物館,文創區多被安置在參觀動線的最后,唯有走完全程才能抵達。筆者認為,或可進行相應調整,讓文創區獨立于參觀線路之外,增加該環節體驗的休閑性、互動性和趣味性。對于一些觀眾來說,一趟日常的博物館參觀之行,或許只是為了在文創區享受一段閑暇時光。
“博物館熱”折射了人們對多彩文化生活的向往和對知識的追求。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坐在家中上網便可通達古今,知識的獲取有更多途徑可以實現,這也讓博物館的體驗功能更加凸顯。人們之所以選擇去博物館“扎堆”,也是因為對品質化的休閑文化活動有了更高的追求。畢竟實地感受更為豐富,在年輕人常說的“氛圍感”的包裹下親身領略文化魅力,其所帶來的心靈觸動目前還難以為其他方式所取代。博物館海納百川,是一處提供知識、展示文化的場所,更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姿態敞開大門,為更多人架起溝通歷史的橋梁,搭建一處愉悅身心的精神家園。
(作者:羅爾瓅,系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在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