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溫故】
近期出版的第13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努力成長為對黨和人民忠誠可靠、堪當時代重任的棟梁之才》。文章強調,“年輕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希望,黨和人民對你們寄予厚望。大家一定要錘煉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樹立不負人民的家國情懷,追求高尚純粹的思想境界,練就堪當重任的過硬本領,為黨和人民事業拼搏奉獻,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留下無悔的奮斗足跡!”在談及“練就過硬本領”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古語“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號召廣大年輕干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練、增長本領。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語出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張衡列傳》,意指君子不擔心地位的低下,而害怕德行的淺薄;不以錢財的緊缺為恥辱,卻因德才的貧乏而羞愧。張衡是東漢時期杰出的科學家,以改進渾天儀、發明地動儀而聞名于世。他不僅有經天緯地之才,也有安邦興國之志、經世濟民之能,善于審時度勢,且進退有度。張衡一生勤勉為學、正直為人、清廉為官,通《五經》、貫六藝,“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他曾婉拒高官厚祿而就低位以佐賢主,興學校、振禮樂、任賢能、改民風、促生產,頗得百姓稱道。
百行以德為首。中國歷來重視立德,正所謂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據《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春秋時魯國叔孫豹曾提出人生三不朽之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強調立德為先。唐孔穎達對立德做出界定:“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可見,砥礪德行才能以身作則、垂范于世,實現濟世救民的抱負。反之,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正如《周易·系辭下》所指出的,“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因此,孔子主張“志于道,據于德”,司馬光也強調“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立德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建功立業之基。
廣大黨員當立何德,又如何立德?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領導干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明大德,就是要始終堅守政治立場,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守公德,就是要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嚴私德,就是要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始終保持為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清清白白為官、干干凈凈做事、老老實實做人。廣大領導干部都應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不斷提升個人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對共產黨人來說,黨性就是最大的德。當下正在全國各地有序開展的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明確以“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為總要求,推動廣大黨員干部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以理論上的清醒保證政治上、黨性上的堅定,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在深入開展理想信念、革命傳統、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同時,還要持續推進黨風廉政教育,以黨章黨規黨紀學習作為黨性教育的重要內容,把內在修養和外在約束結合起來,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此外,黨員干部既要德配其位,也要才配其位,在實踐磨煉中增長才干,正所謂“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以學促干、以干促學。
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需要大量忠誠干凈擔當、德才兼備的好干部。縱觀百年黨史,中國共產黨一直高度重視領導干部的黨性修養和本領歷練。毛澤東同志就曾殷切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遠見。這些人充滿著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唯一的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奮斗者參與并見證了國家在各個歷史階段所取得的輝煌勝利和彪炳史冊的成就,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中,同樣離不開千萬萬奮斗者挺膺擔當、銳意進取、團結奮斗,為國家和民族贏取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更加璀璨的榮光。
(作者:馮顏利,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哲學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