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經濟評論 > 正文

提升防災減災能力護航農業生產

日前,臺風“杜蘇芮”帶來的極端強降雨導致華東、黃淮、華北、東北等地局部發生農田漬澇和作物倒伏,對正處于產量形成關鍵期的秋糧作物造成嚴重不利影響。不久前,河南、陜西等地在小麥成熟收獲期遭遇的“爛場雨”導致小麥減產55億斤。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氣候風險聚集、連鎖、放大效應明顯,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強度增加、頻率增多、影響增大的特點。由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致災風險高,部分類型還有突發性強、局地性強、提前預報難、精準預警難等特點,其對農業生產各環節的影響更大,加大了農業防災減災救災的難度。只有持續提升農業生產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才能有效降低和減少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帶來的災害損失。

鑒于農業生產高度依賴氣候條件,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成為未來農業生產的必答題。一段時間以來,通過政策激勵、投入保障、科技推廣、工作動員等在內的一整套完善的保障機制,我國較好地緩解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通過牢固樹立“防災就是增產”的理念,我們提高了農業氣候風險感知、監測、預警、處置能力。在關鍵農時,針對旱澇、低溫凍害、高溫熱害、風雹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導致農業災害發生與危害的新特點,農業農村、水利、氣象、應急管理等部門加強合作,強化協調聯動、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及早制定預案,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技術措施,提前落實防御舉措,提高了實戰時的應急處置能力。

未來,要繼續完善氣候變化觀測網絡、強化氣候變化監測預測預警,提高災前預警的準確率、精細度、提前量,為農業精準防災贏得更多的準備時間。通過提前啟動預警和應對方案,避免農業生產受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過度負面影響。要構建完善的農業應急管理體系,確保氣候災害發生時可以廣泛整合和有效配置資金、資源、人力、物力,從而提高農業減災救災的及時性,最大程度降低農作物成災、絕收面積,減輕災害損失。在農業減災救災過程中,還需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精細化的技術指導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因為災后田間管理的及時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決定了農作物產量的減損空間。需根據不同作物生長發育進程,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同時,調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力量,利用無人機、大型農業機械等加快災后田間管理進度,以最大程度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

不過,最關鍵的是要在“平時”就積極做好準備。以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性,提高農業生產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無疑是最為保險和可靠的應對基礎。

在提升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上,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工程韌性是前提。現階段,有些地區農業基礎設施老化較為嚴重、供給質量下降,導致其在關鍵時候難以發揮抵御氣象災害的作用。應持續提升農業基礎設施供給質量,并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將適應氣候變化要求有效融入農業基礎設施供給過程,增強農業基礎設施應對不同等級和不同強度氣候災害的能力。同時,還應根據農業氣候資源和氣候相關災害時空分布的改變,適時調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布局。

增強農業生產經營者防范和應對各種氣候災害的能力,是提升農業生產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的關鍵。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業氣象災害和農業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一些地區、一些時期以往很少發生的氣候災害就出現了。在此種情況下,應加強對農業生產經營者風險意識的培養以及應對復雜氣候災害應急技能的培訓,彌補地方經驗在防災減災救災上的不足,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者的防災減災救災意識和能力。

此外,有計劃地培育和選用抗旱、抗澇、抗高溫、抗病蟲害等抗逆品種,根據氣候變化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強化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創新,提高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轉移能力等,也是提升農業生產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可行途徑。還要在較長時間內通過能源、工業等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調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匯,以穩定和降低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減緩氣候變化速率,從源頭治理農業氣候風險,化解農業生產面臨的氣候變化威脅。

(作者系東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曲統昱]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