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山東曲阜市的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參觀考察,并同有關專家學者座談。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泱泱中華,璀璨齊魯。儒家文化、齊文化、黃河文化、運河文化、泰山文化在山東交織,中華文明的根與魂在這里孕育并發出燦爛光芒。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山東曲阜市的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參觀考察,并同有關專家學者座談。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十年來,山東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深耕人文沃土,賡續歷史文脈,堅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簡稱“兩創”),充分運用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寶貴資源,涵養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譜寫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山東新篇章。
日前,本報記者與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專家學者組成調研組,走進山東濟寧、濰坊、臨沂等地,共同探尋山東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發展密碼。
1.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齊魯大地,孔子故里,屹立著鐘靈毓秀、文脈悠長的尼山。2500多年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誕生于此,儒家思想在這里發源,成為人類文明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
6月25日-27日,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在這里召開,這既是一場觸摸歷史、擁抱未來的文化盛宴,也是一場跨越時空、超越國界的交流大會。其間,從萬仞宮墻前的開城儀式到大成殿前的八佾舞表演,從詩禮堂前的“三禮”體驗到孔府門前的文化集市,從孔子博物館的簫韶樂舞到尼山圣境的燈火闌珊,一幕幕生動可感的文化場景不斷上演。
在這里,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迄今為止已舉辦39屆,在海內外產生廣泛影響;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自2010年9月以來,已成功舉辦了八屆,在海內外興起了儒學熱、研學旅游熱。以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館、尼山圣境為代表的“新三孔”,成為山東省文化旅游的新地標。
近年來,山東不斷深挖傳統文化資源,推動“兩創”落地,持續提升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層次能級,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構建多元文明交流互鑒平臺,講好中國故事、山東故事,持續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距今7500年的后李文化、6100年的北辛文化、4600年的大汶口文化、4000年的龍山文化,558萬余件可移動文物、3.35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8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山東多姿多彩的文化賦存。“近年來,山東考古重要發現頻出、研究闡釋成果豐碩,展示利用亮點頻現,科技能力持續提高,機構隊伍不斷壯大,‘海岱考古’品牌持續擦亮。”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古籍整理編纂與闡釋方面,山東組織實施大型文獻《齊魯文庫》編纂,計劃用十年時間全面研究、保護、輯錄和整理出版山東歷代傳世文獻,全書規模約13億字,6000冊以上。同時,山東同步建設齊魯文獻數字化文庫和新媒體傳播平臺,著力打造齊魯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大成之作,筑起新時代山東“文化泰山”。
2.振興中華傳統工藝推動文旅產業發展
走進位于孔林東側的魯城街道林前社區的孔府印閣,篆刻工作室里,一派忙碌景象;直播間里,篆刻師化身“主播”,與網友頻頻互動;成品展廳里,十二生肖、Q版孔子等千余種文創印章品類琳瑯滿目。
“歡迎來到我們的直播間,一起來感受傳統技藝篆刻的魅力……”孔府印閣首席篆刻師孔令佳一邊嫻熟地篆刻著印章,一邊與網友互動,介紹手中印章的材質、技藝,還有印章背后的印信文化。
“印者,信也”。中國印章篆刻有兩千多年歷史,被視為誠信憑證,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借助印信這個載體,孔府印閣迎合市場需求變化不斷開發新產品,讓印章所承載的文化元素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時,他們把社區100多位老篆刻工匠聚在一起,對篆刻技藝進行開發式傳承。“文化+”的創新路徑,使擁有著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老手藝在孔子故里薪火傳承。
如今,文化的力量,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大動能,無形中推動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山東文化資源優勢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競爭優勢。著眼振興中華傳統工藝,山東創新實施“山東手造”工程,一批重點手造企業、手造園區、手造產業集群正蓬勃興起,成為推動傳統工藝蓄勢“破圈”、文旅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目前,“山東手造”企業和經營業戶達119萬家,直接從業人員350多萬人。
使用竹條3000多米、歷時2個多月制作、需要多人完成托舉……近期熱播的神話史詩電影《封神》中的“玄鳥”頭尾、雙翼都靈活可動,營造了恢宏浩大的場景,這是來自山東濰坊的濰坊風箏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效東的量身定制。小風箏造就了大產業。濰坊風箏產業乘著“山東手造·濰有尚品”發展東風,融合發展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激發了手造產業新活力。一方面,推動傳統工藝上檔升級,以高端產品引領市場;另一方面,推動非遺技藝與影視產業、網絡游戲、日常生活融合,將傳統手造推向時代前沿。
建設中華文化體驗廊道,是山東推進文化“兩創”的創新之舉,著力探索空間展示及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山東以沿黃河、沿大運河、沿齊長城、沿黃渤海四大文化體驗廊道和沿膠濟鐵路文化體驗線為建設重點,輻射帶動曲阜、淄博、泰山、嶗山及沂蒙、膠東、渤海、魯西等八大特色文化片區,構建“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引領、一條文化交通線貫穿、四大文化體驗廊道示范、八大文化片區支撐、全域文化‘兩創’和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3.傳統與時代結合豐富政德教育資源
在孔廟杏壇前感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府內宅的“戒貪圖”前自我警示,在孟廟氣象門下浸染“浩然之氣”,在曾廟宗圣殿里品悟君子先慎乎德、仁為己任的重要性……30多個生動的現場教學點,讓濟寧干部政德教育學院進修學員在對儒家精髓的學習中以古鑒今、以史明鏡。
“武氏祠的石質構件上刻畫了精美的漢畫像內容,在西闕的正面,母闕上雕刻了孔子問項橐的故事,展示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的精神。”在濟寧市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教學點,教員張寒引經據典、聲情并茂的講解,引來學員們的陣陣掌聲。位于濟寧汶上縣的南旺運河樞紐工程同樣是濟寧干部政德教育基地的教學點。據介紹,南旺運河樞紐工程為明代工部尚書宋禮主持建設,他采納汶上農民水利專家白英建議,實施引汶濟運等治河方案,有效解決了京杭大運河南旺段枯水斷流問題,保障了明清兩代500多年漕運暢通。“‘為政之道,以德為先’。運河工程蘊含的工匠精神、創新精神、群眾智慧、運籌科學等,對當代干部具有重要啟發意義。”學員們紛紛感嘆新時代“政德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完美契合。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數千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凝聚、積淀了豐富的政德教育資源。“我們堅持政德教育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并重,將教學點建設融入歷史文化遺址保護,綜合采用現場講授、實物展示、場景還原等多種手法開展教學活動,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廣大領導干部‘學、思、悟’相結合。”汶上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汲取傳統文化中治國理政的智慧,山東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富集的優勢,積極探索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干部政德修養的新方法新途徑,于2016年4月建立了以政德為主題的教育基地——濟寧干部政德教育學院。至今已承接國家部委和31個省區市的各類培訓班1700余期,培訓學員10萬余人。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濟寧干部政德教育學院采用講故事的方法來講述政德,將傳統文化與時代需求相連接。“我們創新運用課堂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禮樂教學等方式方法,力求把新時代政德要求講到干部心坎里、講進干部頭腦中。”濟寧政德教育干部學院黨委書記陳沖說。
4.以文化人推動傳統文化融入日常
仿古馬車、三輪車夫穿行在景區周邊,熟練地運用論語名句,為游客當起“城市導游”;外賣小哥化身“紅騎手”,為居民和游客提供招手即停的便民服務;社區工作者上門服務,為行動不便的居民送物資、送溫暖……
在曲阜市魯城街道,有個“藏”在明故城內的闕里社區,孔廟、孔府景區便位于社區之內。前不久,一個窗明幾凈、裝飾一新的“騎手之家”在闕里社區主干道旁落了地,房間內配有空調、飲水機、急救包等物品,免費給往來快遞員、外賣小哥休憩之用,更有熱心居民把自家的西瓜、冷飲送過來,讓奔波在似火驕陽的騎手們落落腳、消消暑。感受到了來自社區的濃濃暖意,騎手們紛紛主動加入“紅騎手”志愿團,為游客和需要幫助的居民提供旅游咨詢、跑腿等志愿服務,152名“紅騎手”就像是152盞移動的明燈,成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生動寫照。
“古人崇尚的‘以人為本’,與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思路一脈相承。社會治理,說到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把愛、誠、孝、仁等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給用活了,善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闕里社區黨委書記王長青將傳統文化運用到社會治理的日常中。
“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在山東大地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近年來,山東著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互融通,大力傳承弘揚厚道、好客、誠信這些傳統美德,堅持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聚力打造涵育時代新人新標桿。文化的力量根植人心,才能煥發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在煙臺龍口,將信用體系建設與美德建設相互賦能、合力提升,“信用+美德”實現了基層治理與惠民利民的良性循環;在聊城高唐,處處閃耀著“紅馬甲”的身影,推動理論宣講、關愛老人、文明風尚等志愿服務,成為鄉村振興廣袤田野上的一道亮麗風景;在臨沂沂南,社會文明風氣在形式多樣的文明實踐活動中培育,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傳承傳統美德中彰顯。
山東印發《關于倡樹新時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的實施方案》,大力倡樹“自律助人、孝老愛親、誠信利他、節儉綠色、共建共享”的新時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在全省確定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示范點2000余個,編寫大眾化通俗讀本,舉辦新禮儀改革工作座談會,遴選百位專業輔導員深入基層宣講,推動美德健康新生活理念進家入戶、落在日常。
山東廣播電視臺持續創作推出了一批傳統文化“兩創”精品,從《黃河文化大會》對黃河文化、《中國禮中國樂》對禮樂文化、《戲宇宙》對戲曲文化、《城子崖》對海岱考古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再到《大河之洲》《長山列島》等紀錄片,對于促進傳統文化融入日常形成了矩陣效應。
“我們致力于通過以文興村、以文載道、以文化人,讓優秀傳統文化春風化雨般融入時代、走進生活,從而實現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賦能基層社會治理、提升精神文明素養。”曲阜文化建設示范區黨工委副書記、推進辦主任朱湘華說。
5.經驗與啟示
十年來,山東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書寫了傳統文化“兩創”的新篇章,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尚須努力的方面,需認真思考并加以解決。
一、高點定位,系統謀劃。積極發揮齊魯人文沃土資源優勢,以打造傳統文化“兩創”新標桿為目標,制定實施《關于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新標桿行動計劃(2022-2025年)》,在理論研究、遺產保護、文化傳承、文明交流、對外傳播、人才建設等方面系統性謀劃、一盤棋布局和整體性推進。依托孔子研究院打造的世界儒學文獻收藏中心,將成為新時代山東省的標志性工程,對于加強古籍保護、整理、編纂與闡釋有重要意義。
二、立足于今,創意激活。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予以再研究再詮釋,找到古與今的價值對接點。從豐厚富饒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取題材,創作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通俗化大眾化的文藝作品,并注重以生動的形象、曲折的情節、豐富的想象力,展示中華悠久的文明歷史、塑造多姿多彩的中華兒女群像、弘揚中國精神。借助高科技的技術和手段,予以現代轉換,使其洋溢時代精神,煥發時代風采。借助流行文化元素,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電視節目、流行歌曲、游戲作品等等,使優秀傳統文化生動有趣。有專家認為,雖然山東進行了卓有成效、富有創意的有益探索,但要進一步打造一批叫得響、傳得廣、留得住的項目和作品,從“高原”走向“高峰”依然任重而道遠。
三、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第一資源,山東創新人才引育政策,大力集聚國內外“兩創”人才,重點加大哲學社會科學、網絡安全、文藝文化文旅等八個領域人才工作力度,推出25條具有突破性、創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加速培育形成“兩創”人才集聚高地。有專家同時認為,要不斷完善“兩創”研究人才保障機制,完善“孔子文化獎”“孔子教育獎”評選活動機制,設立國際性的“儒學傳播獎”和省級層面的“儒學創新獎”。讓貢獻大的人才留得住,讓留住的人才盡其才、得其用,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智力支撐。
四、推動傳統文化“兩創”須融入生活。傳統文化要在當下發揮影響力,就必須讓傳統文化真正走進民眾的日常生活,融于人們的衣食住行,讓人們時時處處感受到、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美好,成為日用而不覺、習焉而不察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并最終轉化為提高人的道德修養、豐富文化生活、凝聚精神力量、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豐厚滋養。山東在積極推動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相結合,并努力使之融入公民道德建設、精神文明創建、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等方面卓有成效。有專家同時認為,要大力弘揚傳統美德,做良善人、說厚道話、辦實誠事、有敬畏心,選樹道德典型,不斷放大正能量。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本報記者趙秋麗、馮帆,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副校〔院〕長殷玉平,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張文珍,文史教研部副教授李國江、副教授趙榮耀)
原標題:深耕人文沃土 煥發時代風采——山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