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關注】
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對于我國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關系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物質支撐。當前,數字化、綠色化已成為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的普遍趨勢,數字化技術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對賦能產業綠色低碳轉型起到重要支撐作用,而產業綠色化發展所產生的減污降碳、清潔生產、循環利用等現實需求,也為數字經濟的介入提供了多元場景及應用空間。為此,應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適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強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以數字化綠色化協同助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數字化綠色化協同可在推動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綠色化、低碳化發展過程中,加速釋放數字紅利與綠色動能,統籌發展和安全,做好產業數智綠色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卡脖子技術研發攻關,保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接續性、彈韌性、穩定性,實現產業體系的質量、效率和動力變革。
以數字化綠色化協同助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重要舉措。面對全球產業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鏈呈現的多元化布局、區域化合作、綠色化轉型、數字化加速態勢,我國亟須將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吸引集聚全球數字與綠色技術創新要素,加速產業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在國際競爭中搶抓新機遇、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贏得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戰略主動。
以數字化綠色化協同助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適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加快建設綠色智慧數字生態文明的關鍵抓手。實踐表明,數字化轉型可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規模、效率和融合效應等多維賦能作用,而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良性互動所生成的“數綠融合”機制,有助于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將有利于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助推我國建構兼具數智生態、降碳減污、智慧安全、擴綠增長、共同富裕等多元功能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好支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當前,我國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呈深入之勢,但在體制機制、基礎設施、要素培育、鏈條韌性和區域布局等方面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對此,應進一步強化“雙化協同”,助推現代化產業體系邁上新臺階。
完善頂層設計、理順體制機制,明晰數字化綠色化“制度協同”。統籌協調中央與地方之間、不同部門間“雙化協同”的方向、領域和重點,聯動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高水平開放對“雙化協同”要素、載體、政策等進行前瞻謀劃,探索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經驗示范及推廣的長效機制。以建設全國數據要素統一大市場為抓手,增強數據標準化和規范性,明晰數據所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等權屬制度關系,突破數據圍墻、打通數據壁壘,為保障現代化產業體系高效協同、交互融合奠定數據制度基礎。
夯實新型基礎設施,升級數字化綠色化“載體協同”。加強人工智能、物聯網和算力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的循環聯通和數據共享,打造先進泛在、全域感知、數智賦能、綠色高效的數字軟硬件生態系統,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數字+綠色”底座。利用數字孿生技術、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等實現數字節能降碳,同步提升基礎設施能效及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加速建立電子垃圾等廢棄物綠色循環回收產業鏈,有效破解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能耗大、碳排放高、廢棄處理煩瑣等“綠色困境”。在壓茬推進“東數西算”等重大工程中,優先考慮將數字基礎設施布局于能源儲備豐富、氣候環境適宜區域,實現“自然—科技”減碳有機融合、協同增效。
暢通資源流動配給,激活數字化綠色化“要素協同”。拓寬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多重要素協同通道,利用綠色技術創新、數字技術創新的交融耦合驅動產業數智生態轉型。引導高校、科研院所、職業院校等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深度對接產教融合,外引內培,夯實兼具專業知識、技術能力的“數字化+綠色化+行業應用”復合型人才儲備,多管齊下補強產業人力資源短板,協同激活“科技—產業—資金—人才”現代化產業要素循環體系。
提升鏈條銜接韌性,強健數字化綠色化“組織協同”。發揮平臺企業技術、流量和數據優勢,支持建立跨行業、區域性、專業型產業互聯網平臺,開展協同采購、制造和配送等現實應用,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協作效率及一體化協同水平。建構以平臺企業為引領、鏈主企業和中小企業為雁陣的新型產業生態系統,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入生態,促進數字化綠色化協同創新、價值共創。培育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生態型鏈主企業,牽引建立網絡化研發、柔性化生產“雙化協同”產業組織體系,以固鏈補鏈、延鏈強鏈等方式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韌性,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鏈成圈、協同發展。
優化區域功能布局,聯動數字化綠色化“空間協同”。借鑒“工業上樓”“工業智聯”等模式,釋放工業數字化綠色化的就近協同效應及生態集聚效能,實現“點”空間集約集群、節能減碳。把握數字技術高滲透性、高流動性特征,借助數字園區、數據飛地、產業聯盟等破除區域市場藩籬、促進建立統一大市場,重構區域綠色產業鏈分工協作“線”空間。搭建區域“產業大腦”“產業地圖”等數智化平臺,實現產業數字化綠色化資源實時監測、動態更新和跨域共享,促成“面”空間產業供需信息有效匹配對接。依照縣域主體功能定位,聯動塑造優勢互補、功能協調的產業體系“點—線—面”空間布局。
(作者:羅胤晨文傳浩,羅胤晨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重慶財經學院綠色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文傳浩系云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0&ZD09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