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 入夏以來,全國各地氣溫持續上升。面對持續高位的用電負荷,相關中央企業主動作為,堅決打好打贏迎峰度夏能源電力保供攻堅戰。近日,隨著多個新能源發電項目和迎峰度夏基建工程落地,電力供應服務保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業內人士指出,中央發電企業適時加快新增電力供應,供電企業提升供電服務水平,充分體現了國資央企的責任擔當。相關央企應不斷優化能源結構布局,更好地發揮優勢企業的主導作用。
加快新增電力供應,一批新能源發電項目落地
7月19日,位于東南沿海的福建海上風電場,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成功并網發電,為我國優化能源結構和電力保供再添利器。該機組年均生產綠電超過6600萬千瓦時,單臺機組每轉動一圈可發電34.2千瓦時,每年可輸出能夠滿足3.6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電。
在北面的渤海海灣,一排排一眼望不到邊的光伏板在陽光下格外閃亮。光伏板下還“大有文章”,水面曬鹽、水下養殖,實現了一地三用。
近日,華電天津海晶100萬千瓦“鹽光互補”光伏項目正式并網發電。項目投產后,每年將帶來15億千瓦時的綠電能源。
該項目負責人楊帆介紹說,“鹽光互補”是將曬鹽和光伏發電結合在一起,在保證基本鹽業生產性能的前提下,在鹽田上一定高度架設光伏組件,實現水上發電、水面曬鹽、水下養殖的新型立體高效生產方式。
除上述光伏發電項目投產外,7月初,中國華電投資建設,總裝機305萬千瓦的新疆烏魯木齊、青海德令哈、新疆木壘三大百萬千瓦級國家新能源大基地項目正式投產發電,每年可發綠電75億度。
記者從多家央企獲悉,近期一大批新能源重大工程相繼投產,為緩解當前迎峰度夏期間用電壓力提供了更多的綠色電能。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顯示,隨著新能源的高速發展,2023年全國新能源發電裝機預計新增2億千瓦左右,將有效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供應。
中國企業聯合會特約高級研究員劉興國說,入夏以來,多地氣溫持續偏高,用電需求明顯增長,加大了電力供應緊張程度,對增加電力供應和加強電力調節提出更高要求。
“中央企業已成為新能源產業發展主力軍之一。”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研究總監周麗莎說,近年來,不斷有央企進入新能源領域,并且在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水電等多個可再生能源領域布局和快速推進。
提升服務保障水平,供給端輸送端協同發力
在內陸腹地,伴隨著白鶴灘水電站大壩下的水流奔涌而出,7月11日12時45分,該電站16臺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首次全開并網運行,全廠出力最高達1208萬千瓦,創白鶴灘水電站歷史新高。
“確保機組應發盡發、能發多發。”這是三峽集團長江電力白鶴灘電廠密切跟蹤電網負荷需求,持續抓好安全生產,做好迎峰度夏電力保供的應時之舉。
在用電供應端,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等央企也在壓實責任、持續發力,全力攻堅迎戰夏季用電高峰。
國家電網上半年安排各地進行迎峰度夏基建工程,統籌排定工程設計評審、隊伍選擇、施工安排等建設計劃,保障工程建設順利推進。例如為助力地方經濟建設和夏季可靠用電,國網浙江電力諸暨市供電公司2023年計劃投資3.91億元,落地推進800千伏甘電入浙特高壓直流工程,建成投產500千伏調相機站、紹興中北部電網優化工程和500千伏諸暨變第三臺主變擴建工程等一系列重點電網建設項目。
南方電網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大平臺優化配置作用,持續提升新能源占比。南方電網對具備并網條件的風電、光伏發電項目“能并盡并”,通過科學調度、優化系統運行方式實現各類型電源“多發滿發”。
劉興國說,在關鍵時候、關鍵節點,央企發電企業適時加大新增電力供應,供電企業提升供電服務水平,可以較好緩解部分區域電力供應緊張局面。
近日召開的中央企業能源電力保供工作推進會要求,各中央企業要主動作為,堅決打好打贏迎峰度夏能源電力保供攻堅戰。同時,國資委將支持央企加大優化能源結構布局,對在保供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給予獎勵加分,全力打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持久戰”。
“能源央企向能源行業重要領域和關鍵領域集中,不斷提升服務水平的同時也在實現布局的優化。”周麗莎認為,能源央企應圍繞主責主業精耕細作,發揮產業鏈協同效應,發揮好優勢企業的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