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華北、黃淮地區的高溫天氣極端性強,北京南郊觀象臺日最高氣溫突破6月歷史極值。放眼全球,近期高溫熱浪席卷北半球。世界氣象組織的科學家表示,從7月3日開始的一周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周。
氣象專家分析,近期出現的厄爾尼諾事件疊加全球氣候變暖,是導致今年夏天極端高溫天氣出現的重要原因。今后,氣候變化還會導致高溫、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次和強度增加。這讓全球各國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變得越來越緊迫。從長期來看,必須采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匯等減緩氣候變化行動;當務之急,則是提升早期氣象預警能力,更好適應氣候變化,以減少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災害。
早期預警系統是適應氣候變化的有力手段。監測大氣環流、氣溫氣壓等氣象要素變化,依靠超級計算機、衛星技術等開展數值預報,預報員、人工智能對預報結果進行訂正,可以對極端天氣過程提前作出診斷,作出風險評估,發布預警信息,提示災害風險程度和相應防范措施。全社會以預警為先導,聯動開展防災減災行動,可以大大減輕災害后果。以高溫天氣為例,早期預警根據風險等級發布預警信息,提示各部門、公眾采取相應行動。預警之下,許多公眾采取避開午后氣溫最高時段出行等避暑措施,從而避免了熱射病、中暑等健康損害,保障了生命安全。
我國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整體脆弱,是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國家之一。我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度重視防災減災工作,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預警先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早期預警中國模式。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空—天—地一體化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實現氣象災害快速跟蹤、準確定位;構建了精細化預警預報預測業務體系,對14種主要氣象災害實現遞進式預警,建立分災種、分行業、分地域、分時段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模型;擁有貫通國省市縣、對接22個行業部門、152類預警信息一鍵式快速發布的國家突發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預警信息最短可在3分鐘內到達應急責任人。各地探索了多種聯動叫應、遞進式預警等服務模式;69萬名基層氣象信息員組成的隊伍有力提升全社會防災減災能力。氣象預警防災減災的作用和效益不斷顯現。
早期預警強調的是“早、準、快、廣”,對即將發生的極端天氣事件預警努力做到發現早、報得準、發得快、覆蓋廣。這依賴于高、精、尖的精密監測設備,也需要高技術、高水平的精準預報能力,同時有完善的叫應聯動機制。尤其對氣候變化承受力脆弱區、氣候變化敏感區等,必須做到多要素精密監測、精準預警,加強風險管理。未來,我國早期預警系統需要進一步提升監測能力,不斷提升預警準確率、提前量和精細化水平,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同時,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強化綜合減災防災合力。此外,還需進一步提升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認知和接收應用早期預警信息的意識。
氣候變化影響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讓每一個可能受影響的個體、區域、行業“收得到、用得好”預報預警信息,將有助于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美好,更好地守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原標題:提升氣象預警能力 更好服務生產生活(生態論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