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祖國南粵大地,綿綿青山,悠悠綠水令人流連忘返,航運業節能低碳事業進展迅速。截至目前,中國海油已累計完成LNG船舶加注作業1000余船次,常態化運營船舶130余艘,推動船舶LNG(液化天然氣)加注模式創新。一個以“氣化珠江”為起始點的綠色“航線”正在延展。這僅是中國海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的一個縮影。
中國海油(以下簡稱集團)黨組在深入開展主題教育過程中,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加快油氣開發生產全流程節能降耗和全產業鏈綠色轉型,推動新能源與傳統能源融合發展,在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破解制約瓶頸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2023年上半年,集團實現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同比下降4%,碳排放強度同比下降3.2%,實現節能量25.2萬噸標準煤,減碳量66.7萬噸。向綠而行穩步推進,藍色國土上一幅“綠色圖景”徐徐鋪展。
拓展融合發展新思路 推動全流程綠色低碳轉型
“天氣好的時候,從平臺就能看到‘大風車’。”文昌13-2平臺的員工指著不遠處屹立在海中的“大風車”笑著說。不久前,我國首座“雙百”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電網,開始為海上油氣田群直接供電。在廣袤無垠的深海上,海風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綠色電力。截至目前,“海油觀瀾號”已累計發電255萬千瓦時,節省天然氣85萬立方米,相當于減少碳排放量1816噸。這一數字彰顯了海洋石油人推進綠色發展轉型升級的堅定決心。
“海油觀瀾號”的并網發電是海上風電發展的一小步,卻是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大步。“新能源與油氣主業融合發展”是推動海上油氣資源開發綠色轉型的全新嘗試,也是集團以主題教育成效推動綠色發展的實際行動。為了解決風力發電不穩定、風力發電消納成本高等制約問題,“海油觀瀾號”打造了“風電+氣電+智慧電網”的一體化供電新模式,實現了風電與油田電能的統一控制和管理,為海洋油氣電網直供電技術的發展和深遠海海上風電能源管理與就地消納提供了“海油樣板”。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集團黨組解放思想,勇于創新,聚焦轉型的痛點、難點,深入調查研究,推動海上油氣勘探開發全流程綠色低碳轉型蹄疾步穩。發布節能低碳統計指南,規范能耗和碳排放統計;制定更新改造計劃,推動重點耗能設備能效整體提升;實施能效提升、余熱利用、火炬氣治理等節能減碳項目,啟動全工作場景低碳化實施方案……一系列部署結出累累碩果。
6月,恩平15-1油田A3H井正式投產,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項目正式啟動,海洋石油開采過程中的二氧化碳被回注進入海底底層,在填補我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空白的同時,為大亞灣碳封存、碳捕集工作提供實踐基礎。7月,集團首個陸地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牧光互補”40兆瓦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并網發電,項目采用“光伏+牧草種植+綠色養殖”結合的智能化并網發電方式,實現了土地立體化增值利用,為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新能源”解法。近日,中國海油光儲充一體化減碳項目即分布式光伏、電力儲能及充電樁一體化碳減排示范項目一期工程在海油工程珠海建造場地成功并網發電,項目年均可節約標準煤近2100噸,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5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506噸,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生產清潔化、能源消費電氣化具有重要意義。
“天然氣+”思路串珠成鏈 產業鏈轉型升級再提速
今年入伏,多地迎來“炎炎酷暑”,集團多措并舉提高能源供應能力,為應峰度夏發揮能源央企“壓艙石”作用。5月以來,集團累計向國內供應天然氣12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8%;其中,向粵港澳大灣區供應天然氣約5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1%。
在做好民生保供的同時,集團也在積極考慮天然氣的新“思路”。6月末,在江蘇鹽城LNG冷能利用產業與技術論壇,“冷能”成為這場論壇的關注焦點。在這場由集團主辦的國內首個聚焦LNG冷能利用產業發展與技術專題的創新論壇上,專家學者和行業人士共話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共謀綠色發展的美好未來。
以主題教育專題調研為契機,集團加快推進“天然氣+”的構想從藍圖走向現實,也進一步創造性地回答了新能源融合發展所帶來的裂變。“LNG冷能利用產業與技術論壇”就是這場“天然氣+”轉型布局的一個側面。除冷能蘊生的液態空氣儲能、冷水養殖、新型蓄冷材料等技術以外,“天然氣+氦”“天然氣+氫”等疊加思路也應運而生。依托“天然氣+”新思路,以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為抓手,集團正在打造以天然氣為核心的集冷、熱、電、氣、氫、氦、碳為一體的“天然氣+”清潔能源綜合供應體系。天然氣產業鏈的增強、升級、協同和融合正在聚集越來越多的能源行業裂變可能。
每一次新的嘗試,都在加速推動整條產業鏈的延展和拓寬,為綠色發展轉型升級提供“海油智慧”。中國海油正在實踐中行穩致遠,以切實可靠的行動、砥礪奮進的精神和敢為人先的思考創造海洋石油的“綠色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