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中國稀土集團黨委持續鞏固深化主題教育質效,以“保障國家稀土產業鏈和供應鏈自主可控、促進國家稀土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建設國家稀土戰略科技力量”為目標,凝心聚力推動科技創新工作見成果,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在建設現代化稀土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切實發揮好科技創新作用。
以科研為“強引擎” 推進關鍵技術成果化
以科研投入推動主題教育見成效、稀土科技創新見成果。2023年上半年,中國稀土集團研發經費投入較去年同期提高49.1%,研發投入強度較去年同期提升0.59個百分點,其中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較去年同期提升0.24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獲授權專利56件,其中發明專利20件;新增2個省級創新平臺;發布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各1項;正牽頭參與起草國家標準7項、行業標準3項。
堅持理論指導實踐,推動科創向新向好。推進所屬企業完成多項自主創新成果,廣州建豐研發出定制級碳酸鋇產品,填補了國內碳酸鋇行業物理性質控制技術的空白,打破了國際壟斷;中稀北京研究院突破釹鐵硼清潔生產技術和可生長堆離子型稀土開采工藝;廣西國盛新建應用于激光材料重要前驅體的低雜質5N高純氧化釹生產線達標達產。
以調研為“助推器” 推進攻關布局體系化
中國稀土集團將主題教育理論學習、調查研究與推動發展相結合,加強稀土行業發展趨勢調研,深入所屬企業開展調研座談,挖掘技術需求、問題100余條,聚焦6項問題進行立項攻關,加快化解生產企業難點、堵點,加強前瞻部署,建設稀土資源綠色高值應用創新基地。
鍛長板,加快礦山開采和冶煉分離技術攻關。中稀北京研究院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高效可控浸取與生態修復重建一體化工程技術與示范”,設計了一種客土層下注液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可生長式開采提取方法,開采過程中浸礦液“上不見天、下不接地”,破解了原有開采工藝存在的水土流失、地表水污染、尾礦生態修復難等問題,實現了離子型稀土礦開采高浸出率和高生態修復率的“雙高”目標。
中國稀土集團研究院所屬國家離子型稀土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程中心),通過現場調研、取樣、攻關試驗,確定了離子型稀土無銨開采提取工藝的優化方案,進一步完善了離子型稀土礦山無銨化綠色開采技術,有效提高了稀土資源回收率、降低了產品雜質,并實現了礦山與分離廠之間的有效銜接、無縫聯動,預期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補短板,強化稀土材料定制化和新材料制備技術研究。在市場上形成差異化優勢,同時突出稀土平衡應用,彰顯央企擔當。充分利用重大項目牽引,加快研發稀土高質化基礎材料制備技術和稀土材料定制化技術,為布局稀土新材料及其應用提供支撐,建立“揭榜掛帥”機制,進一步強化要素集聚,推動中國稀土集團新材料產業高端化發展。
以發展為“指南針” 推進自主協同融合化
堅持自主創新與協同創新雙輪驅動作為科創工作總體思路,在產業鏈前端,以自主創新為主,加快技術攻關,解決企業發展迫切需求鍛長板;在產業鏈后端,以協同創新為主,強化全國創新資源集聚,加快產業培育補短板、育新板。
加強多層次平臺建設,以內外協同發力,實現多層次科研平臺錯位發展。推進內部科研平臺建設,在中國稀土集團研究院“修煉內功”提升內部科研平臺管理水平和協同能力的同時,同步推進建設各級企業科技創新工作室;按照“一個中心、全國一盤棋”的思路,推進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推進重點實驗室等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實現高水平稀土科技自立自強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加強全方位機制保障,建設科技創新政策特區??苿摬?、研究院協同工作,建立涵蓋項目歸集、項目立項、項目實施的統籌機制,形成科技攻關鏈閉環;以“制度上授權賦能,機制上減負增富”強化考核激勵機制;健全人才引育機制,加快建立多層次人才隊伍;推動創新部門協同機制,形成科技攻關和產業培育閉環。將全方位機制作為科技發展的大力推手,實現了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三鏈協同”。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涂愛鵬,是中國稀土集團人才引育的典型人物。扎下身子在一線車間沉淀20年,從稀土門外漢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他和工友們反復試驗,用了不到一年時間成功解決了萃取槽體有機流通和難反萃等生產問題,不僅保障了生產的穩定運行,也將此項產能提高近300%。加強數字業務賦能,建設行業信息化轉型示范區。編制了以“163”(激活一個智慧大腦,打造六朵應用云,構筑三個賦能平臺)數智稀土架構為愿景的信息化總體規劃;啟動信息化一期項目,推進五類21項項目建設,滿足集團綜合管控與業務的緊迫需求;構建稀土數字化生態,推進5G建設與數字化轉型建設,協同打造“5G+工業互聯網”、贛州稀有金屬交易所等稀土數字生態圈;推進礦山智慧轉型,深化生產融合,加快推進全業務數字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