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經濟理論 > 正文

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民觀察)

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其中第三條就是“實現高質量發展”。面對當今世界變亂交織、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發展環境,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生產要素活力得到充分釋放,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同時也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等局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更需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推動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實現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發展。遵循經濟規律,就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遵循自然規律,就是高度重視資源、環境和生態的剛性約束,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高質量發展體現我國現代化建設指導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新發展理念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也必然是體現我國現代化建設指導原則的發展。其中,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高質量發展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評價指標,其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要素配置和組織的改善,規模經濟,知識、技術的發展及其廣泛應用,等等。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通過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提高生產要素利用水平,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不斷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具有澎湃動力的高質量發展,必將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幾個著力點

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內涵十分豐富。這里僅列舉幾個方面的著力點。

推動“新四化”同步發展。現代化涉及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是順序發展的“串聯式”過程,用了200多年發展到目前水平。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并聯式”過程。我國堅持“四化同步”,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仍然需要堅持推動“新四化”同步發展。

新征程上,“新四化”的內涵進一步豐富發展。在新型工業化方面,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主要內容包括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等等。在信息化方面,抓住數字技術、數字經濟這一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在新型城鎮化方面,繼續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通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等,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讓人民群眾享有更高品質城市生活。在農業現代化方面,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通過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實現農業向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轉變,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到2035年,我們將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只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順利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依托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抓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將大大增強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動力。

從消費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消費是最終需求,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擴大消費不僅包括擴大消費規模,更重要的是推動消費結構升級,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不僅需要在消費環節發力,也需要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共同發力,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在生產和分配環節完善相關制度,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使居民沒有后顧之憂敢消費;在流通和服務環節優化環境,使居民獲得感強愿消費。

從投資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第一,投資通過促進就業等方式,為增加居民收入、促進消費提供支撐。第二,投資是解決供給與需求不適應問題的重要途徑,能夠以自主可控、高質量的供給滿足現有需求,創造引領新的需求。第三,充分發揮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作用,也需要擴大創新領域的投資,為創新活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因此,需要不斷優化投資結構,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產業投資的同時,加大對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的投資,以促進結構調整優化、推動高質量發展。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近代以來,西方國家之所以能稱雄世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當前,我國科技整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正處在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的重要時期。但同時,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產業鏈還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這要求我們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突破“卡脖子”技術,培育發展新動力,塑造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在關鍵共性技術領域“并跑”。抓住當前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代表的新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機遇,促進關鍵共性技術發展,在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和對話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解決好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二是在重要科技領域“領跑”。瞄準科技前沿,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使我國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全球領跑者,在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三是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協同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強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新業態、新產業、新服務發展提供支撐。

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具體而言,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增強國內外大循環的動力和活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培育產業優勢需要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充分利用全球技術資源和創新要素;加快建設貿易強國需要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方式也在相應發生變化,正在由過去發揮資源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轉向培育以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國為基礎的新的比較優勢。在這一背景下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關鍵在于培育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其主要特征包括:一是從過去以“引進來”利用國際資源為主,轉向以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實驗室孵化器等創新平臺吸引國際優質資源、高端科技和管理人才,注重加強合作創新;二是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更加注重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平臺有序放寬市場準入;三是優化外商投資結構,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現代服務、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參與新型基礎設施投資運營,支持參與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鼓勵外商投資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開展科技研發活動。

同時應當看到,當前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正在面臨重大調整,應對外部經濟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壓力是過去所不能比擬的。比如,匯率波動風險、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斷鏈”風險等,都可能波及我國經濟安全。越是開放,越要重視安全,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既聚焦重點、又統攬全局,有效防范各類風險連鎖聯動,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作者為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責任編輯:王卓怡]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