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是從過去、現在、未來以及中國與世界相貫通的大歷史觀,來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的。我們也要以這樣的大歷史觀來把握這一黨在現階段的中心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第二,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第三,中國式現代化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范,為其提供了全新選擇。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說“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創造了中國“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唯一正確的道路”,而且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論述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圍繞“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深刻思考,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大歷史視角來提出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把“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中國近代以來實現現代化的歷史決定的。
首先,“實現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中國從來就是一體兩面的事情。自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便提到國人面前。但是,為什么曾經創造了“康乾盛世”歷史輝煌的清政府會在那時一敗再敗,敗在西方列強小小的遠征軍手里呢?窮根究底,恥辱發生在當年鴉片戰爭戰敗的道光皇帝手里,禍根早在“康乾盛世”那時就已經種下。從縱向看,“康乾盛世”這一歷史時期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歷史時期之一。從橫向看,這一歷史時期正是歐美國家從中世紀的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歷史大變動時期,而處于“盛世”的清政府卻對此麻木不仁、不以為然,甚至夜郎自大、故步自封。但人類文明的歷史潮流并沒有因天朝大國的妄自尊大而止步不前。由此可見,中華民族之所以在近代以后淪為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既有外因,也有內因。外因是列強入侵、瓜分中國;內因是封建統治者腐敗、夜郎自大,錯過了工業化、現代化的機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現代化這兩件事就這樣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實現現代化也由此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任務。
其次,“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中國也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怎么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是一個歷史性的大課題。中國人為此進行了長期探索。回眸中華民族為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不懈奮斗的歷史,大體上經歷過五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洋務運動。這次學習西方的現代化高潮,以甲午海戰失敗而告終。第二次高潮,從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先生提出“實業計劃”到20世紀30年代的現代化高潮。這次學習西方的現代化高潮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況,并在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后夭折。與此同時,許多仁人志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過諸如教育救國、科技救國等現代化方案,大體上也是學西方的,這些實驗和探索都失敗了。第三次高潮,是新中國成立后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現代化高潮。我們依靠自己的努力,加上蘇聯和其他友好國家的支援,興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主要是學蘇聯的工業化經驗,出現了許多水土不服的問題,毛澤東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發表了《論十大關系》等著作,提出要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第四次高潮,是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由于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基本情況認識不足,加上急于求成,結果欲速不達、遭受挫折。雖然經歷了這樣嚴重的曲折,但黨和人民艱苦奮斗,努力克服來自內外的各種困難,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第五次高潮,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以后,在改革開放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這次現代化高潮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標志就是貧窮落后的中國經過短短30多年改革開放一下子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又經過新時代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踏上了“五位一體”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尤其值得大書特書的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找到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由此可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體兩面的事情,而且在經歷了現代化學西方屢屢失敗、學蘇聯也不完全成功、急于求成則欲速不達等挫折后,我們終于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取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只有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第一次提出我們“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同時,強調我們“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從“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角度來定義“中國式現代化”,要求我們從人類文明史的大歷史觀來把握“中國式現代化”。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現代化會形成各個國家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在人類文明史上,“現代化”源于“工業文明”但又超越了“工業文明”,今天已經和“信息社會”“數字時代”緊密相連,已經成為一種人類普遍追求的文明形態。中國的現代化作為后發現代化,毫無疑問,要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經驗,我們從來不回避這一點。中國式現代化,就是在中國為實現現代化而奮斗的歷史進程中持續推進的。縱覽我國現代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和中國今天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各個領域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特別是在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方面取得的突飛猛進的進展,中國式現代化毫無疑問包含了各個國家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強調“中國特色”但不否定“共同特征”,這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其次,我們要認識到,盡管現代化是伴隨著發生在西方的工業革命而出現的人類文明成果,但是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實踐證明,現代化與西方化之間不能簡單地畫等號。現代化在各種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必定會呈現出不同的實現途徑和表現形式。且不說世界上公認的東亞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不完全相同,就是在西方國家那里,“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和“萊茵模式”“斯堪的納維亞模式”也不完全一樣。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既借鑒了世界各國現代化的經驗,又沒有照抄照搬蘇聯的和西方的現代化模式。這是因為,中國不僅具有悠久且沒有中斷過的文化傳統,而且和西方文明在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由此決定了中國的現代化,無論在實現途徑上,還是在表現形式上,都會有許多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鮮明特色。我們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的現代化經驗,目的不是要亦步亦趨,完全照搬人家的現代化,更不是要搞西方那樣的資本主義,而是要為我之所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從來沒有隱瞞過這一點。這是我們在為實現現代化而經歷的歷史探索中獲得的最重要的認識。
再次,我們還要認識到,現代化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發展過程,是在不斷破解現代化進程中的矛盾和問題中不斷發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伴隨著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興起,一批擺脫了殖民統治枷鎖的民族獨立國家開啟了現代化進程,創造了一批發展中國家。當年,巴西、伊朗等國的“經濟彗星”“經濟神話”引起人們高度關注,但不久就步入了一個個“陷阱”走向衰退。再后來亞洲“四小龍”“四小虎”崛起,在創造新的奇跡同時也遇到了許多新的問題。這說明現代化仍在實踐中、探索中,有許多矛盾和問題需要我們去破解,并沒有一成不變的定律。也就是說,作為人類文明的現代化還在探索中,要允許各個國家的人民進行自己的探索和創造。
毫無疑問,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持續推進的,內在地包含了淵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夢想。中國式現代化不是以資本為中心而是人口規模巨大的并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不是兩極分化而是以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富裕為最終目的的現代化,不是物質主義膨脹而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不是竭澤而漁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是對外擴張掠奪而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在中國式現代化康莊大道上推進高質量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不僅僅是一個大方向大目標,它總是通過各個發展階段的現代化任務來實現并展現出來的。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今天,就是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關于高質量發展的認識和定位,從黨的十八大到二十大,我們經歷了從“新常態”到“高質量發展階段”、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首要任務”這樣一個認識深化的過程。在這個認識過程中,有兩點是要注意的:一點是,高質量發展是在綜合分析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基礎上作出的科學判斷,反映了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規律的最新認識;另一點是,高質量發展和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是密不可分地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因此,完整地理解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怎么理解“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戰略決策呢?
首先,按照這一重大發展戰略,新時代我國發展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推動高質量發展。什么是“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他還用一句話對“高質量發展”做了概括,指出:“更明確地說,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其次,按照這一重大發展戰略,為適應新發展階段的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強調發展要以人民為中心,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全黨全國要統一思想、協調行動、開拓前進。”他還強調指出,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
再次,按照這一重大發展戰略,為適應新發展階段的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時構建新發展格局。所謂“新發展格局”,就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也就是說,我們在新時代既要把發展的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同時又以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更好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進一步實現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推動形成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雙循環,形成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需要指出的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不要對外開放。只有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更好地應對處于動蕩變革期的國際環境,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做好自己的事情,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為原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
原標題: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從大歷史觀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