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來,伴隨著互聯網、3G/4G/5G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孕育興起到加速演進,再到深入發展,衍生出以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各種數字經濟新模式、新業態,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響。與此同時,我國宏觀經濟也開始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12年,16-39歲勞動年齡人口首次出現下降,意味著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支撐要素和投資規模驅動的豐裕勞動力稟賦開始減弱;2013年,我國經濟開始步入“新常態”,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方式,尋找新的增長動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現在,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有的歷史性交匯期可能產生同頻共振,有的歷史性交匯期也可能擦肩而過。”可以說,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領域,不僅能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和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提供新的動力和支撐,也是把握好歷史交匯期并實現同頻共振的關鍵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十八屆和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多次圍繞數字技術、數字經濟相關主題開展集體學習。早在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時便指出:“我們不拒絕任何新技術,新技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只要有利于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我們都不拒絕。”2021年10月18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并以《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為題刊發在《求是》雜志2022年第2期。
從我國數字經濟實踐來看,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里,憑借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與平臺網絡外部性特征的高度契合,我國在數字技術應用和模式創新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短短十多年時間,平臺外賣、快遞、網約車、共享單車、自動駕駛、智能制造、燈塔工廠等新業態不斷涌現。這些新事物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提升經濟社會運行效率、提高社會生產力、推動現代化的同時也催生出全新的經濟社會關系,孕育了全新的文明形態——數字文明。
數字文明,從目前來看尚無公認的明確定義,但可以肯定的是,數字文明的產生應該以數字經濟發展為基礎。或者說,數字文明應是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基于新的經濟社會關系而逐步形成的用于規范人們行為方式,更好適應和支撐新經濟形態發展的一系列規則、制度、文化的總和。作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數字文明形成和發展,取決于數字技術的進步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下推動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與此同時,數字文明作為數字技術應用和數字經濟實踐的產物,與其應用的場景和實踐的土壤同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數字文明必然也會表現出明顯的國別特征。我國的數字經濟實踐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為此提供例證。
從20世紀90年代末的“互聯網新經濟”開始,我國的數字經濟發展總體來說是以模仿追趕為主。在芯片、基礎軟件、工業軟件、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長期處于跟隨狀態,近年來更是面臨“卡脖子”風險。在新業態、新模式方面,電子商務、社交媒體、即時通訊、網約租車等垂直領域的應用,初期很多也是對標國外競品的模仿創新。盡管如此,不少有中國特色的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和數字經濟發展模式,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中國傳統文化。
較為典型的例證就是中國式農村數字減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在此過程中,各大消費互聯網平臺,配合國家戰略,依托覆蓋全國的各類基礎設施,將業務下沉到農村,通過數字化手段創新扶貧模式,探索出“國家戰略引導、基礎設施覆蓋、平臺下沉創新”的數字減貧新路徑。中國式數字減貧的成功,既是“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協同配合”制度優勢的成功,更融入了“共產黨人初心”,融入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下大同”“民為邦本”“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等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創新。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的重要講話,專門談到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未來發展數字經濟、塑造中國特色數字文明,需要以此為指引,將前沿數字技術應用與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有機融合,創新數字經濟發展模式,滋養中國特色數字文明的形成,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今年正值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濟寧曲阜十周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也即將第一次走進尼山,舉行數字文明尼山對話,具有特殊重要意義。這次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既是一場觸摸歷史、擁抱未來的深邃思考,也是一場跨越時空、超越國界的碰撞交流。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選擇在中華先賢孔子故里曲阜舉辦,體現了傳統文明的思想智慧與數字時代新知識的碰撞交流,有助于來自世界各地和社會各界與談人近距離感受璀璨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相信主辦方獨具匠心的安排,能夠使“數字文明尼山對話”成為跨越時空,連接世界文明與中華文明、融合數字文明與傳統文化的橋梁,助力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更好地造福人類,塑造更具包容性和普惠性的現代數字文明。
(作者:蔡躍洲,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數字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