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宣布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反對強制關注公眾號”消費監督工作,消費者可將遇到的此類問題通過電子郵件方式向中消協反映。中消協將委托專業維權志愿者對線索進行匯總、分析、整理,并視情節采取提示警示、約談勸諭、支持消費者訴訟、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等方式,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停車繳費、點餐、購物、開發票……如今,很多消費場景都要用到掃碼支付。但這種本該是提高效率、便捷快速的消費方式,卻因為部分場所設置的通過關注公眾號繳費、被迫授權個人信息、日常頻繁推送廣告等情況,給不少消費者帶來困擾。消費者掃碼關注后,常常會收到公眾號發送的大量廣告等無關信息的侵擾,還有可能面臨個人信息泄露和落入消費陷阱的風險。
經營者將關注公眾號或使用手機APP、小程序作為消費者行使權利或享受服務的前提,并在此過程中獲取與服務無關的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行為,已經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有關規定,侵害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消費者有權拒絕和舉報。
法律禁止強制掃碼關注,但禁而不止,原因何在?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一方面是因為消費者很少較真,監管部門也沒有強力打擊,使得商家心存僥幸;另一方面,經營者要求消費者關注其公眾號,可以獲得關注量,并通過廣告等方式吸引消費者再次光顧。
此前,北京、上海、江蘇、深圳等地消協組織已經就“掃碼強制關注使用”發聲,通過發布倡議、組織經營者進行自律承諾、開展專項消費監督等維權工作,呼吁商場、餐廳、停車場等商家在掃碼繳費過程中不強制關注公眾號、不過度索取個人信息。此次中消協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監督工作,征集投訴線索,意義又不一樣。
“消協通過公開征集消費者投訴線索,讓更多商家知道這項監督工作,以社會力量形成監督合力,對強制關注將形成有力震懾。”陳音江認為,這是在提醒經營者抓緊整改,否則消協可采取公開曝光、約談等措施,甚至支持消費者提起消費訴訟。同時,中消協還可以將線索向屬地監管部門移轉,以便執法機構開展執法。
陳音江建議,有關部門應建立健全相關標準制度,并建立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如網信、工信等部門應探索建立健全微信公眾號及二維碼的使用標準和規范制度,同時聯合市場監管、稅務、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門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嚴格落實二維碼使用識別標準,禁止公眾號平臺強制收集用戶信息。針對一些商家和平臺違背消費者信息安全意愿乃至濫用個人信息等行為,應設立并同時完善線上線下的消費者侵權投訴渠道,建立長效機制,懲治處置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