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海南,輕點鼠標,幾千公里外的黑龍江水稻主產區長勢如何?產量、種植面積、進出口量、價格指數有什么波動?一張圖像便可盡收眼底。這樣的場景不是設想,如今已在大數據的支持下成為現實。
前不久,在海南三亞舉行的2023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上,國內首個水稻全產業鏈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國家水稻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正式上線啟用。
據了解,國家水稻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由農業農村部基本建設項目支持,中國水稻研究所牽頭建設。平臺聚焦水稻產業數據生成、采集、存儲、加工、分析、服務,打通水稻生產、儲備、市場、貿易、消費和科技全產業鏈,將深化大數據在水稻產業領域的應用,推動我國水稻產業數字化、信息化建設。
“依托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構成的全國性專家網絡和創新體系,我們因地制宜在東北、華北、西北、長江中下游、西南以及華南等六大稻作區,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等19個省份,布置代表性數據采集點30余個,對主產區稻米產業全環節數據進行長期監測。”技術支持方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農業研究院院長朱旭華介紹,平臺采集的所有數據經過統一數據標準、跟蹤數據來源、解析數據維度、確認關鍵指標等環節后,才能進入水稻全產業鏈數據庫,進而促進水稻數據高價值轉化。
這段時間,海南大學林學院副教授周世豪奔走在田間地頭。在幫扶之余,他常常拿出手機,向水稻種植戶介紹國家水稻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的手機應用“知稻”。“大家下載后,坐在家里也可以隨時掌握田間情況。”通過手機應用能找市場、看行情,還能線上咨詢專家,身邊的水稻種植戶紛紛掃碼下載。周世豪告訴記者,平臺功能齊全又實用,在推廣過程中很受種植戶歡迎。
中國水稻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徐春春介紹,基于當前產業鏈主要環節信息缺乏、不對稱,產業鏈上下游關鍵環節對外依存度較大等現實問題,平臺建設了5大分析模型、10套業務應用系統、1個綜合門戶以及手機應用,實現對水稻不同業務場景的科學分析。同時,精準連接終端用戶,提供水稻制種考種、病蟲草害等智能識別、遠程防控指導、市場行情供需、新品種試驗示范等服務。
“就拿病蟲害來說,平臺可以通過對水稻病蟲害、自然災害發生及防治情況數據等進行分析,統計出年度病蟲害的發生次數,分析出哪一年病蟲害、自然災害發生數量最多,集中在什么時間、什么區域。”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庫負責人魏興華說,分析結果可以為水稻生產提供更精準的指導,從而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截至目前,平臺水稻相關各類資源目錄已更新至153項,數據超1500萬條,數據總量比發布時新增180余萬條。
“平臺上線后,會定期發布權威性的水稻相關指數報告,提升整體產業服務水平和能力。未來,平臺還將打造數字生產全覆蓋、科技能力全轉化、服務網絡全對接的水稻數字生態體系,形成由政府、企業、科研院所、農戶等多主體共建、共享、共贏、開放的綜合服務平臺。”徐春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