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領軍人物 > 正文

劉元春:為強國建設鍛造高端財經人才

 ?我們所研究的內容,應該是緊跟國家發展戰略,當下以及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卡脖子”問題;我們研究的方法論,要從中國實際出發,從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落點出發

?從產業與教育的關系來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升級、技術創新飛速發展,而教育是典型的慢變量,轉型速度明顯低于經濟、科技的進步速度。這種挑戰下,教育如何進行前瞻性布局,面向未來培養人才是眼下要回答的重要課題

?通過10分鐘功能圈,建設“樓宇型大學”,新成立的上海財經大學滴水湖高級金融學院將促進監管層、學界、業界隨時展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實踐創新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陳愛平

 

5月下旬,上海財經大學新成立的滴水湖高級金融學院將正式揭牌。在金融成為大國角逐與博弈重要戰場的此時此刻,這是上海財經大學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學校轉型升級的里程碑。

上海財經大學(下稱“上財”)是我國財經類大學的領頭羊,在國家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上財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開設的商科,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研究商學的高等學府,歷經遷址、更名、獨立建校等階段,已發展為我國具有鮮明財經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百余年來,學校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輸送了數以萬計的財經管理和相關專業人才,建成了財政學、會計學、經濟思想史等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金融學等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自貿試驗區建設、營改增政策研究、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等領域,發揮了重要的咨政啟民作用。

新征程上,如何培養一流財經人才?如何適應數字技術變革培養人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了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

解決國家地方發展重大問題

《瞭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上財如何服務國家和地方發展?

劉元春:近年來上財“頂天立地”做科研,致力于解決國家和地方發展的重大問題。

聚焦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在整合已有金融、經濟、國際貿易、全球投資等領域數據庫的基礎上,構建并定期發布了“上海市社會經濟指數”“自貿區卓越指數”“中國500強企業競爭力指數”等,還大力推進專業化數據平臺建設,憑借“信息庫”優勢,充分發揮數據資源“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的作用,成為服務上海發展建設的強有力助推劑。

聯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上海市大數據中心等打造的“上海與全國主要城市區域聯動指數”,還為深入推進區域重大戰略協同發展,助力上海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提供了有益探索。該指數及交互式空間可視化系統作為區域實踐的公共服務產品,是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展現中國氣派的一次生動實踐。

《瞭望》:即將掛牌的滴水湖高級金融學院有怎樣的背景和前景?

劉元春:上財滴水湖高級金融學院是我們聯合上海臨港新片區共同建設的以國際新興金融為主體的高級學院。這一動作也是對“要更好發揮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作用,對標最高標準、最高水平,實行更大程度的壓力測試,在若干重點領域率先實現突破”這一要求的積極落實。

學院選址在滴水湖金融灣的核心位置,構建10分鐘功能圈,讓相關基礎設施單位、國際金融業務單位、監管部門10分鐘內步行可達,實現隨時展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實踐創新的功能場景,建設“樓宇型大學”,努力成為滴水湖金融灣打造世界級金融中心的人才培養基地、信息交流中心以及資政中心,積極促進監管層、學界、業界的有機融合。

學院將面向全球招聘高水平的研究型學者、教學型師資,廣邀金融機構、產業集群的高管專家擔任兼職教授和業界導師,組建國際一流的師資團隊,同時聚焦新興金融領域,打造“金融+科創+產業”融合一體的教學模式,實行本碩博一體化、學歷和非學歷教育一體化、國內和國際一體化辦學,著力為國家和上海輸送具備國際視野及全球競爭力的金融高端人才與行業領袖。

學院還將專注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相關的政策性和應用性理論研究,著力培育建設專家智庫、高端論壇、高端前沿培訓等產品,形成一流政策智庫。我們希望在建立以投資貿易自由化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建設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型產業體系等方面,加快形成成熟定型的制度體系和管理體制,助力臨港新片區更好發揮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

此外,學院從概念到實體落地,用時不到半年,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招生、當年入學,首屆41位金融碩士將于2023年9月在臨港開啟他們的夢想。

講好對外開放中的中國故事

《瞭望》:上財正在推進的國際化戰略有哪些成果?

劉元春:上財的對外開放辦學與改革開放相伴而行。截至2023年3月30日,已與全球265所大學或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在聯合培養、科研合作、師生交流、社會服務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學校共有4個平臺類項目獲得國家及上海市引才資助支持。

學校為本科學生提供的海外學習名額超過應屆在讀本科生總數的60%,開設項目覆蓋32個國家(地區)的100余所國(境)外知名學校。

為了把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有效融合到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中,我們正通過全面實施和深化“上財國際”戰略,爭取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頂尖科研機構建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和師生交流平臺等,擴大國際影響,促進高端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研攻關。

《瞭望》:如何在對外開放中保持中國高校的自主性和競爭力?

劉元春:我們日益認識到,中國大學的國際化之路,必須扎根中國,講好中國故事。

我們要求對教研人員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教育方式方法,都遵循問題導向、戰略導向、中國化導向以及自主知識體系導向。我們所研究的內容,應該是緊跟國家發展戰略,當下以及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卡脖子”問題;我們研究的方法論,要從中國實際出發,從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落點出發。

例如,自2008年起,上海財經大學已持續16年開展“千村調查”,組織引導教師和青年學子利用暑期走出校門、深入廣闊農村,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轉化成理論性成果,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千村調查”主題涉及農村醫療保障、農民收入、糧食安全、農村勞動力城鄉轉移、農村養老、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等,皆緊扣我國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目前已累計派出2萬余名學生參與,師生調查足跡遍布31個省區市的11000多個村莊,形成了數千份研究報告。

為系統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學校先后組建了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經濟思想發展研究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匯聚國內外優秀學者,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進行理論創新,探索構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致力于培養一批懂中國、高水平的學者。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丁曉欽發起創建全球首個政治經濟學學科知識庫世界政治經濟學學者平臺。學校相關研究團隊在《馬克思主義研究》等國內外權威報刊發表一系列成果,相關成果也在主流媒體上發表。

迎接數字技術變革

《瞭望》:你數次強調數字技術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如何看待這一變革對上財的影響?

劉元春:數字經濟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加緊布局數字經濟發展,制定戰略規劃、加大研發投入,力圖打造未來競爭新優勢。我國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選擇,正在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數字經濟已經成為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這種情況下,上財這樣的高校必須研究數字經濟時代要素替代、產業轉化、組織變革、資源配置產生的新變化、新特點,有針對地為推進新的協調機制和制度創新提供方案。同時還要為政府部門、國際組織、金融機構、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和科創企業輸送國際視野寬廣、學科基礎扎實、洞悉前沿科技、服務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

《瞭望》:上財的學科建設如何適應數字技術變革?

劉元春:我們將加強數學學院、信息管理和工程學院、統計與管理學院等建設,讓理科為財經學科發展注入新的力量。我們必須從“象牙塔”里走出來,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平臺,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發揮學科特色鮮明的優勢,積極布局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打造國際知名的數字經濟學科高地。

學校近期在現有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設立數字經濟學二級學科,還成立數字經濟系,聚焦國家數字經濟戰略前沿和制高點領域,研究面向數字經濟的市場機制設計與政策評估、數據驅動的經濟預測與決策、數智驅動的平臺經濟監管與治理、數字經濟風險管控與安全計算等等,為我國數字經濟長期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同時,學校著力解決財經類高校學科過度細分的痛點,打造多學科相互滲透相互支撐的優勢學科群,落實交叉學科特區政策,探索跨學科跨專業的學科建設和復合型人才交叉培養機制。打造同城協同的上海學科建設新模式,牽頭協同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共建上海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院。

著眼未來培養財經人才

《瞭望》:怎么看財經類人才培養面臨的新形勢?

劉元春:從國內發展看,我們培養的人才必須要了解數字時代市場資源配置的新規律,理解金融發展的新規律。

從國際環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們不僅可能面臨“貿易戰”“技術戰”“人才戰”,還會迎來“金融戰”,我們培養的人才必須能夠應對這些挑戰。

從產業與教育的關系來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升級、技術創新飛速發展,而教育是典型的慢變量,轉型速度明顯低于經濟、科技的進步速度。這種挑戰下,教育如何進行前瞻性布局,面向未來培養人才是眼下要回答的重要課題。

《瞭望》:上財的人才培養如何適應新形勢?

劉元春:適應新形勢,必須培養學生具備知識創新的能力。本科階段,我們依舊要強調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模式,尤其是數理化等基礎學科的底子,務必要打牢。同時要加強數學學院和交叉學科建設,我們已先后建立了數字經濟系、金融科技研究院、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研究院、碳金融研究中心等,還建立了信息管理與金融實驗班、數學與金融實驗班等,希望以這些改革促進人才培養跟上時代變化。

此外,家國情懷至關重要。我們正通過強化思政課,讓學生傳承上財校訓精神,發揚上財人勇于擔當、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以一流財經人的行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大時代建功立業。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劉元春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