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國安邦重在基層。跨越5個省市、歷時12天、30余名專家學者和高校師生、50余名中央和地方媒體記者……從高科技賦能打造“智慧治理”新格局,到小小“網格員”走入每家每戶,“大國基理”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調研采訪團深入天津、浙江、福建、廣西、重慶等地,用鏡頭、筆端對準基層治理一線,多維度展示各地在基層治理中的創新做法與鮮活故事。
畫好共治同心圓
激發人人參與的澎湃活力
基層是國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提高社區治理效能的關鍵在于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黨建先鋒作引領,社區治理就有了“主心骨”。
“群眾在哪里,社區黨組織就出現在哪里;群眾需要什么,社區黨組織就幫什么”。天津河東區二號橋街道福東北里社區“曉嫻人民調解室”的負責人徐曉嫻說到,福東北里社區黨委創新“黨建+法治”調解工作品牌,深化黨建引領推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
北辰區寶翠花都社區把紅色教育深植社區治理當中,建設18所集學習、教育、議事、服務于一體樓道微黨校,共同與居民制定的小公約350條,推動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形成。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林則銀表示,“服務群眾,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要以黨建為引領更精準地服務群眾。”
北辰區寶翠花都社區居民樓內服務活動照片墻 人民論壇網 張堯 攝
在天津市和平區朝陽里社區,這里的常住居民中注冊志愿者就超過了70%,其中一部分志愿者已進入古稀之年,卻依然發揮著余熱。“社區黨委堅持以黨組織為核心、文明實踐為紐帶、黨員干部為骨干,帶動社區志愿服務逐步豐富、細化。”和平區朝陽里社區黨委副書記孫晶介紹道。
“天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具有創新性、探索性和可復制、可推廣的特性,以治理創新帶動社會的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索出一道基層治理的新路子。”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許正中教授評價道。
“跨村聯建”聚合力
一張網鋪開鄉村振興寬廣路
福建省地處我國的東南部沿海,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位于福建中西部的三明市依托獨特的地域優勢,做好山水田文章,走出一條片區協同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我們實現了不砍樹也能致富,空氣也能賣錢。”三明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通過碳票、林票等創新形式,激活林業資源,讓村民得實惠,實現了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高唐鎮宣傳委員張林順表示,常口村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鄉村建設,著力打造生態保護型村莊,并通過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聯合周邊5個地域相鄰、資源相似、村情相仿、產業互補的行政村共同組建聯村黨委,推動資源整合,以黨建引領鄉村片區組團發展。
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 人民論壇網 張堯 攝
作為沙縣小吃發源地的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不僅著力打造自身“沙縣小吃第一村”的金字招牌,更積極建設俞邦片區鄉村振興市級示范帶,扶持特色富民小吃產業“接二連三”。沙縣區夏茂鎮黨委書記張衛華表示,“我們以俞邦村為聯建主村,聯合周邊5個村黨支部和2個非公企業黨支部,成立片區黨委,走出了一條強村帶弱村、富村帶窮村的強村富民新路子。”
游漿豆腐是泰寧縣民眾常食的一種食品,因其獨特工藝被選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泰寧縣上青鄉從實從小從優從精發展豆制品特色產業,整合土地資源,將全鄉8個村聯合共同發展豆制品產業。
“各村通過抱團聯合發展,發揮各自優勢,上青豆制品產業的規模越來越大,知名度越來越高,產業效益也越來越好,‘跨村聯建’的實施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上青鄉跨村聯建黨總支書記胡小波說。
以德潤心促善治
用文化內涵擦亮市域之治底色
“基層治理不是說只是行政的一種指令,它也有柔性的、靈活的一部分。像衢州是南孔圣地,儒家文化非常的濃厚,把儒家的一些文化融入到我們治理當中,我覺得這種區域特色的發揮就非常好。這既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創新,也是對于社區治理或者城市治理的一個創新。”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團委書記金小苗如是說。
衢州市錨定“打造中國基層治理最優城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標桿城市”總目標,加速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根據地域和文化優勢,積極打造“衢州有禮”城市建設理念、南孔文化“有禮”品牌等,全方位鞏固深化了基層治理現代化的“衢州經驗”。
衢州有禮館二層展板 人民論壇網 張堯 攝
以“禮”為核心,衢州著力塑造提升社會成員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能力提升治理效能,打造一座“車讓人”的城市,一座“自覺排隊”的城市,一座“煙頭不落地”的城市,一座“使用公筷公勺”的城市,一座“行作揖禮”的城市,一座“不隨地吐痰”的城市,一座“沒有牛皮癬”的城市,一座“拆墻透綠”的城市。
“有禮指數”體系、“千村修約”工程、“浙風十禮”公益廣告、公益小程序“衢州小錦鯉”……以“德治”促“善治”,衢州將“有禮”有機融入到市域社會治理的各環節、全過程,聚焦生活中的小事、小節,引導、約束、規范市民行為,在全市營造出濃厚的德治氛圍,“一座最有禮的城市”已然成型。
“小網格”服務“大民生”
讓群眾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
重慶潼南區雙江鎮深入貫徹落實黨建統領“雙網”共治專項行動要求,建立128個“潼心共治雙江網格服務群”,服務管理24小時在線,原汁原味傾聽群眾訴求,推行“群眾點單、平臺派單、網格接單”的“民呼我應、民呼我為”工作模式,“線上”答疑解惑、“線下”貼心服務,讓群眾的事情有著落、困難有人幫、問題有人管。
潼南區委書記文天平介紹,潼南把握當前群眾工作的新變化新規律新要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黨的建設凝聚基層硬核力量,線上建立一張覆蓋全域“云網絡”,線下組建網格治理微單元,通過線上線下兩張網、兩個空間無縫對接,構建起權責清晰、運行順暢、充滿活力的基層治理體系。
重慶潼南區桂林街道基層治理指揮中心 人民論壇網 王卓怡 攝
重慶渝中區聚焦新時代“紅巖先鋒”變革型組織建設,聚焦“多跨協同”,推動網格治理整體躍升;渝北區完善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的統籌協調體系和“多位一體”聯動處置機制,形成問題聯治、風險聯控、工作聯動、平安聯創的良好局面;合川區構建起“一心五化”的基層治理體系實現共治共享等等。
重慶市一方面以問題為導向,根據轄區特點,瞄準一批制約基層社會治理的深層次難題,統籌資源,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實現問題解決的閉環管理;另一方面,在“精細化”上下功夫,把基層治理的關口前移,推廣“網格化管理、小單元治理”模式,讓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社區、矛盾不上交,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
服務向一線走深
讓力量沉下去,讓治理實起來
推進社會治理,其重心在“最后一公里”。基層治理好不好,最終要體現在服務、便民上。廣西深度聚焦基層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堅持需求導向、突出精細要求,以細“治”入微的服務提升基層治理的溫度。
廣西北海“解憂超市”就是讓群眾在“微”治理中感受社區溫度的一個便捷“窗口”。小到修樓道燈、協助網上養老認證,大到改善社區醫院,“解憂超市”里的心事心愿琳瑯滿目,并按政府解決類、市場解決類、愛心救助類進行分門別類,相關部門即時認領、快速化解難題,只需點擊小程序在家就能自由發布“心事心愿”。
廣西北海茶亭路社區“解憂超市”展示平臺 人民論壇網 王卓怡 攝
北海市海城區東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人大工委主任林燕介紹,“解憂超市”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立定期“上門”訪“三事”“開門”聽“三事”制度外還主動“出擊”,經常性走訪群眾,記錄社情民意,形成“大事全市解、中事部門解、小事就地解、雜事協商解”的治理,真正讓基層治理力量“活”起來。
銀海區“六尺巷”調解室、茶亭路社區“一啖茶”調解室、僑港鎮一站式多元解紛工作室……廣西北海市關心民生熱點,聚焦治理瓶頸難題,積極推動基層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傾,創新基層治理格局,為新時代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供了“新樣本”。
“大國基理”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的實踐啟示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社會主要矛盾的演變,基層社會治理問題備受矚目。調研采訪團在天津、浙江、福建、廣西、重慶等地采訪發現,各地在創新基層治理方面的探索、做法和經驗有效解決了城市城鄉社區治理面臨的一些難點、痛點、堵點問題,這些基層治理創新實踐所帶來的啟示為基層治理體系和能力進一步提升夯實了基礎。
堅持以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深刻認識黨建在社區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這是確保基層治理重要前提和保證。天津的實踐表明將黨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到社區“神經末梢”,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軸心”作用,讓群眾在家門口找到組織,就能勾畫出一幅睦鄰守望相助、富有文化內涵與人情味的美好圖景。“跨村聯建”黨建模式的背景下,福建三明市探索組建以強帶弱型、產業主導型、村企共建型等類型的聯村黨組織成功賦能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鄉村善治”新路徑。
調研采訪團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耿德紅教授在調研時強調,加強黨對基層社會治理的領導、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要加強基層各級黨組織建設,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把流動黨員納入基層黨組織中進行管理,引導流動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激發他們參與城市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領其身邊的群眾參與城市治理,維護社會穩定,從而更好地鞏固夯實黨在城市的群眾基礎、組織基礎、執政基礎。推動基層黨建與社會治理融合發展,讓黨員干部的責任感和群眾的獲得感明顯提升。
充分激發全社會熱情參與基層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基層事務面廣量大,要給予充分的自治空間,完善多方參與社會治理的協同機制,鼓勵社會各主體一起參與社會治理,讓群眾在基層治理中形成主體意識、參與意識、責任意識。同時,文明建設與環境整治的常態化使得百姓的生活環境日益改善,也讓每一位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態當好文明使者,攜手共創美好生活。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模式可視作衢州社會治理的一個縮影,而當地的“有禮之治”為當前基層治理乃至國家治理提供了重要啟示。
浙江外國語學院“重要窗口”研究所所長、教授張躍西認為,要持續深化理念創新、技術創新與應用創新,在物資采購、項目招標和集體資產處置等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等領域,不斷強化民主監督功能和預警功能,不斷推進系統迭代升級,發揮鄉村數字化推進基層治理的最大功效。
提高基層治理工具智能化水平。智慧治理創新可以最大化、最優化基層治理效能。許正中教授在調研時對鄉村智慧化平臺管理給予贊許,他表示以數字化推動社會治理的創新模式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增添了鮮活注腳。科技賦能讓基層治理更智慧。重慶堅持網格化治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打造出符合實際、便于操作的治理創新手段,用線上建立一張覆蓋全域“云網絡”,線下組建網格治理微單元,通過線上線下兩張網、兩個空間無縫對接,形成“雙網”共治,以“智”提“治”助力基層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張成崗教授認為,要以智慧治理建設優化基層治理創新效能,不斷加強技術創新攻關,從系統視角構建社會治理的多重邏輯。創新構建社會治理的模式機制,通過政策引力,形成持續性合力,最大化、最優化基層治理效能。
執筆:張堯 人民論壇網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