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縣域全域有機農業發展思路探討

摘 要:縣域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按照源頭治理、系統性治理、基礎性治理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大力發展全域有機農業是縣域生態文明建設源頭治理、基礎性治理的突破口。全域有機農業是從根上重建循環農業、系統解決土地污染、實現環境治理與生態產業良性互動、縣域發展與鄉村振興相互協調的重要抓手。縣域全域有機農業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的一次全新的生產方式革命,是生態科技創新、思維方法創新的大戰略,關系到未來我國現代化農業走什么路、以什么方式解決糧食安全、實現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等重大問題。

關鍵詞:縣域生態文明 全域有機農業 農業生產方式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目前,土地污染、糧食安全、生物多樣性、碳中和等成為我國環境治理的突出問題和重點任務。縣域作為我國國土面積主要分布區、作為我國農業產業的承載區,決定了其在解決這些問題上占據重要地位。最近十多年來,全國各地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證明,發展全域有機農業是從根上重建循環農業、系統解決土地污染、實現環境治理與生態產業良性互動、縣域發展與鄉村振興協調的重要抓手。

全域有機農業在縣域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全域有機農業是從源頭上治理土地污染的突破口

目前,我國的垃圾處理模式,基本是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大集中、規模化、專業化的處理方式。實踐證明,這是一種成本高、再污染的不可持續的治理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農村垃圾治理高度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置”的農村垃圾治理方式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將鄉村垃圾集中到縣城統一處理,在人口密集的縣域還可以,在許多地域廣闊、人口密度小的縣域,垃圾集中到縣處理是一種成本較高的做法。如內蒙古、青海等地,鄉村與縣城的距離遠,集中難度大、成本高。而且,幾千年來,我國鄉村社會生產和生活的代謝物,都是就地處理作為肥料返回土地。植物秸稈、人畜糞污、生活廚余等有機垃圾經過發酵后,本來是土地所需要的微生物、有機質、礦物質的重要補充來源,但我們今天的集中式垃圾處理模式,把這個循環隔斷了。這種鄉村垃圾集中到縣城焚燒處理的做法違背了基于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循環治理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鄉村土地污染、垃圾治理必須從改變現代化學農業的生產方式開始。而全域有機農業正是從源頭上重建循環農業的重大創新與突破。

如果以縣域為單位,大力推進全域有機農業,就會形成把生產與生活產生的有機垃圾回歸土地的強大需求。在這種需求的推動下,部分垃圾成了有機農業肥料的重要來源。全域有機農業的發展必然推動縣域垃圾治理模式的轉型,這個轉型這就是從大規模、縣集中的模式,轉向“分布式、在地化、資源化、微循環再造”[1]的治理模式。從全域有機農業到分布式、再造循環的垃圾治理,這是一個成本低、源頭治理、符合我國縣域特色的生態農業發展之路,也是從根上系統解決縣域土地污染治理、縣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縣域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問題的突破口。目前,這種治理模式,在全國雖然只是在為數不多的縣域和鄉村開始試驗,但它代表了我國縣域土地治理與生態農業發展的大方向。

全域有機農業是系統解決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

目前,對糧食安全的認識,主要局限在糧食數量供給安全上。這種單一的糧食安全觀,與目前我國面臨的糧食安全問題是不匹配的。筆者認為,“完整的糧食安全內涵,應當包含三個方面:國家安全、生命安全、環境安全”。

不可否認,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保證充足的糧食供給是至關重要的。從長期與戰略性視角看,我國糧食安全的深層問題是糧食供給結構、土地安全供給等問題。現有的保證糧食數量增加的生產方式,是一種主要依賴化學化、石油化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提供了高效率生產的同時,是以造成越來越嚴重的土地污染、水資源污染、食品質量的安全度下降為代價。因此,我們需要走出狹隘的糧食安全觀,要實現源頭治理與系統綜合解決污染,就必須從改變現有的農業生產方式,探索能夠系統解決糧食供給、生命安全、環境安全的新糧食生產方式,筆者認為只能是大力推進以縣域為單元的全域有機農業的發展。

全域有機農業是生命友好、環境友好的農業,這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但對于有機農業能否保證產量人們卻有很大疑問。對此形成的認識誤區根源,大都是把發展有機農業看成是回歸幾十年前的低效率的傳統農業。不可否認,有機農業借鑒了傳統循環農業系統借用自然之力的智慧,但現代化有機農業最大的突破,是充分利用現代太陽能技術、微生物技術、育種技術與傳統智慧相結合的農業。在綜合使用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的作用下,目前國際與國內許多地區大面積的有機農業試驗證明,有機農業可以不減產。在我國山東弘毅生態農場,中國科學院的蔣高明研究員帶領的團隊探索出了一條產量與經濟效益共贏的高效生態農業發展道路。他們經過多年試驗,使冬小麥和夏玉米在8年內產量提高了65%,實現了與現有農業同樣的產量。目前,內蒙古、山東、河南、浙江、貴州等全國各地區60多個基地或農場已對該成果進行了技術推廣,開展了高效生態農業種植技術的集成應用,累計推廣面積達55萬余畝。

此外,大力推進縣域有機農業發展,不僅會給我們提供滿足生命健康的高質量農產品,也將會形成對我國碳中和的獨特貢獻。發展生態農業可將溫室氣體埋于地下,實現將碳排放逆轉為碳吸收。此外,還可修復循環農業。一方面大大減少需要焚燒或填埋的垃圾量,減少碳排放和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垃圾分類、節約糧食所帶動的低碳生活方式也能為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做出積極貢獻。

全域有機農業是系統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工程

有機農業是帶動生態產業發展的基礎工程,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地的重要舉措。首先,有機農業是給農民帶來高收益的農業。有機農產品的價格普遍高于普通農產品的價格,特別是在互聯網的作用下,偏遠山區的稀缺有機產品已成為城市消費者青睞的緊缺產品,使得有機農業已經成為有利可圖的富民產業。其次,有機農業給鄉村帶來良好生態環境的收益,美麗鄉村與低碳生活的生態鄉村,正在轉化為發展生態旅游的無形資產和新競爭力。第三,滿足生物多樣性、重建循環有機農業,是一種小而優、小而多元化、精耕細作的生態農業。許多鄉村大力發展有機農業使鄉村美麗了,產業興旺了,生活幸福了,流出人口也回村了。有機農業帶動的是真正意義上的鄉村全面振興。

縣域全域有機農業發展的創新探索

當前,對有機農業的認識障礙主要有:一是受慣性思維影響。幾十年形成的使用化肥的慣性思維,使得相當一部分人不相信有機農業可以不減產;二是大部分人認為有機農業是少數人的理想農業,不可能成為大規模發展的農業;三是官僚主義思維,部分領導干部坐在辦公室,缺乏對有機農業發展的深入調查,把發展有機農業看成是中國現階段不需要的東西。事實上,有機農業的發展在我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目前,有機農場、全域有機鄉村、全域有機縣,已經在我國出現,而且正快速發展著。在山東平邑縣、陜西洋縣、山西靈丘縣、四川浦江縣等地區的有機事業,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已經成為富民強縣的產業。順應時代需要的有機農業一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因地制宜,山西靈丘縣循環再造的全域有機農業實踐創新,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靈丘縣委縣政府,堅定走生態文明導向的生態型扶貧與縣域發展之路,立足本地自然資源稟賦優勢,借用外腦,走出了一條全域有機農業發展之路,創造了靈丘特有的“有機農業+美麗鄉村+生態旅游”的縣域生態文明建設模式。

依托自然稟賦,探索全域有機農業發展之路。農業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在政策支持、科學技術供給支持下,種植有機農業既能保證產量還能提高經濟收益,從而激活農民參與有機農業種植的內在動力。有機農業區別于規模化、機械化農業,它需要精耕細作、用養結合以及科學技術的投入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土壤生物多樣性等,農民要付出更多的勞動力。因此,有機農業這件事只有農村農民主體來做才可行,交給市場、企業等都難以避免單純的規模經濟追求。

借用科技創新之力,探索解決有機雜糧不減產難題。2013年,靈丘縣政府堅持縣校戰略合作,啟動有機農業建設試驗,基本目標是有機好吃不減產,帶動鄉村社會可持續發展。以中國農業大學為基本依托,聯合各相關科研院校與科技企業參與建設,為全域有機農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現在,靈丘縣在糧食產量(玉米、水稻、小麥等作物)、蔬菜、水果等方面的大量研究數據表明,有機農業可以做到“有機好吃不減產”。

以全域有機農業為龍頭,走出“有機農業+美麗鄉村+生態旅游”的靈丘發展模式。靈丘縣在有機農業園區的基礎上升級打造平型關國家有機農業公園,通過鄉村旅游、文化創作、康養基地、親子教育等多種類型,帶動農民脫貧致富,讓資金流進來、資源活起來、農民富起來,走出了一條確保農民不離地、不失地、不失業、不失居、保增收前提下的鄉村振興之路。

大力推進縣域全域有機農業的思路與對策

走出思維慣性,充分認識我國發展有機農業的稟賦優勢

雖然我國有機農業起步較晚,但有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發展有機農業的諸多優勢。其一,高舉生態文明的大旗,這是我國發展有機農業的時代大背景。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提出,以及中央關于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治理土地污染的強大決心,是我國發展有機農業的優勢。有機農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廣大民眾的參與,也需要自上而下的統籌協調。這兩方面的優勢我國都具備。其二,我國有世界最大的有機消費市場,這是我國發展有機農業的獨特優勢。其三,中華五千年的農耕文明與大量的農村,是發展有機農業獨特而珍貴的歷史遺產。我國千年的農耕智慧與現代生態科技相結合,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目前的中國微生物科技、太陽能科技、民間酵素技術發展速度很快,許多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從農業生產方式革命的高度來推進我國有機農業發展

有機農業是在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的一次生產方式革命,這是關系到未來我國現代化農業走什么路、以什么方式解決糧食安全的大戰略問題。在國家層面上,應出臺鼓勵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的戰略規劃,把有機農業作為全面系統解決國家糧食安全的重點戰略來對待。要走出單一糧食數量安全誤區,走出部門思維的誤區。有機農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中央從系統整體的高度協調各部門彼此協作共同推進。

調整科技創新方向,探索“智慧+現代科技”的生態科技創新之路

目前,服務于農業發展的科技創新,急需一次革命性的方向調整。

第一,科技創新哲學的革命。目前,有些科技創新,是基于天人對立的自然觀,是在排斥自然之力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技術本身創新之力的科技創新。源自天人對立的農業科技是破壞生態環境的技術。而在生態文明導航下的生態農業是基于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是圍繞如何最大限度發揮自然之力為農業發展助力而進行的科技創新。

第二,科技創新目標的調整。即從目前圍繞單一糧食產量的科技創新,向圍繞糧食質量、生命健康、環境友好的多目標協調發展的科技創新轉型。

第三,科研創新制度的改革。目前,在民間已經形成許多非常有效的有機農業科技。但由于這些民間鄉土專家的創新科技未能達到現代科技標準,往往處在被排斥的狀態。這就急需國家啟動科研創新制度的改革,打破專家壟斷的封閉科研創新體制,出臺鼓勵、支持、保護并推廣民間鄉土有機科技創新的相關制度與政策。

第四,知識產權制度改革。為激勵服務于生態農業的科技創新,建議國家出臺服務于生態科技的新標準,推動有機農業科技創新知識產權制度改革,為相關有機農業科技創新專利申請開辟綠色通道。

將有機農業作為鄉村振興龍頭產業納入縣域生態文明建設基礎工程

縣域是我國大力推進全域有機農業的主陣地。建議相關部門組織專家,對目前國內已經有的有機農業縣進行深入調研、總結經驗。在此基礎上,出臺基于全域有機農業發展的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文件與政策。此外,要把全域有機農業發展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規劃中,以有機農業為抓手,大力推進鄉村生態產業的發展和生態村建設。

【本文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部教授;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部博士生張亞婷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1]張孝德、何建瑩、王曉莉:《分布式、在地化、資源化、微循環再造——探索基于中國智慧的垃圾治理新模式》,《行政管理改革》,2021年第2期。

責編:王 克/美編:石 玉

責任編輯:張宏莉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