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摘 要: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新征程,構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對于實現“雙碳”目標、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包括目標體系、措施體系、支撐體系及保障體系,本文提出了構建上述四大體系的路徑及措施。

關鍵詞:“雙碳”目標 農村 生態文明 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迫切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活動帶來的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是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影響因子。氣候變化導致的熱浪、強降水、干旱和臺風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對人類和生態系統造成了重大影響。在此背景下,我國明確提出“雙碳”目標,彰顯了中國的責任擔當。新時代新征程,構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對實現“雙碳”目標、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更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目標體系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可以概括為如下五個方面。

全面提高農業水土資源質量。眾所周知,水土資源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要素,其質量直接關系到農業綠色發展能否實現、關系到農產品質量安全能否得到保障、關系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否得到滿足等。這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體系的核心。首先,實施農村水土資源保護工程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分區開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養分平衡,防止耕地退化,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在水土流失嚴重、坡耕地集中地區等特定區域,實施水土保持與坡耕地改造行動。在西北地區、東北地區西部、黃淮海地區等區域,改造升級現有灌溉設施,實施高效節水行動。在水資源過度開發地區,實施地表水過度開發和地下水超采區治理行動。其次,堅守耕地紅線、水資源紅線和農村生態保護紅線,完善水土資源保護制度。加強農村水土資源保護的組織創新,建立農村節水節地目標責任制,實行最嚴格的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完善水土資源督察和責任追究制度,將水土資源保護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政績考核,組織編制水土資源資產負債表。嚴格落實屬地管理主體責任,制定責任清單,確保制度執行和責任落實到位。

全面提升面源污染防治成效。面源污染防治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體系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為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應實行農業產地環境保護,堅持源頭治理,從根本上消除污染源;防控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村轉移,禁止未經處理達標的工業和城鎮污染物進入農田和養殖區。首先,構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機制,強化農村環境風險管控,加大對污染農村環境行為的處罰力度。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資金投入,列入財政預算,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供資金保障。在現有農機合作社、病蟲害統防統治組織的基礎上,培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服務組織,鼓勵新型防治主體從前期投入品綠色化著手,注重生產過程的清潔化,以及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等方面提供及時、有效服務。其次,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監管機制。健全投入品管理制度、農產品生產銷售記錄檔案制度、農產品日常巡查檢查制度,加強農業生產中各個環節的監管。開展企業污染排查整治,阻斷污染物進入耕地的鏈條。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定期對農田、果菜、茶園等開展監測和抽查,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進行監督檢查,建立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預警機制。

全面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首先,制定農業綠色發展的技術標準體系。按照農業綠色發展產地環境安全、生產過程安全、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制定與產地環境、投入品、產中產后安全控制、作業機械和工程設施、農產品質量等相關的農業技術標準,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遵循。其次,構建種植業與養殖業緊密聯系的循環型生態農業模式。推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改進農業發展方式,推動種養業循環發展。實行化學投入品的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統籌農業資源與農副產品循環利用。以秸稈資源化利用、農用薄膜回收利用等為重點,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全面普及農村綠色生活方式。首先,以強化農村公共服務建設提升農民參與的積極性。樹立綠色生活理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鼓勵村民自覺采用節能、節水、廢棄資源回收利用等措施。完善新型鄉村社區關系,發揮鄉村社區服務的基本管理職能,由村委會組織開展村莊公共環境整治活動,鼓勵村民積極投工投勞。開展農戶庭院自清行動,確保村莊街頭巷尾清潔暢通、房前屋后干凈整齊、村容村貌美化。其次,引領村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轉變,提升文明意識。鼓勵村民綠色消費,培育健康環保的生活習慣,形成節約、適度、健康的綠色生活方式。加強鄉村社區文化建設,培育生態文明風尚,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首先,因地制宜選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模式。根據村莊空間分布特點,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選擇生活污水處理模式,提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加快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因地制宜選擇農村衛生廁所改造和生活污水處理相結合的模式,保障廁所革命能夠發揮實效。其次,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長效機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需要建立起長效機制,包括:以政府為主體的財政投入保障機制、不同主體的參與機制、評估監督機制等。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體系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是推動農村發展、農業升級、農民轉型的行動指南,是引領農村邁向新時代的前進動力,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重視生態安全體系建設

首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強化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引領。注重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建設規劃之間的有機銜接,建立健全功能清晰、精簡高效的現代農業農村規劃體系,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以綜合分析村莊地理區位、生態環境、村民意愿為基礎,合理優化村莊布局、明確村莊分類;加快推進省市縣落實主體功能定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多規合一”。

其次,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空間規劃體系,科學合理布局和整治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堅持底線思維,嚴格遵守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以及各類海域保護線劃定范圍,全面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切實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深入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構建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建設運營模式,強化鄉村生活空間的人性化、多樣化和現代化。嚴格保護生態空間,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加強自然和海洋生態空間保護,構建陸海統籌的生態安全格局。此外,立足新發展格局,深入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持續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激發鄉村發展新活力。

加強生態產業體系建設

首先,立足于鄉村獨特的資源稟賦優勢和農業發展基礎,發展特色和優勢農業,加快推進農業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的認證,通過訂單模式、社會化服務等途徑,提高綠色生產技術采納程度,以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推動農業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

其次,充分利用農業、工業、信息等各類產業園區發展優勢,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綜合效益。淘汰落后產能,提升農產品加工的信息化、自動化水平,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支持主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加快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并充分利用農產品副產物和農業廢棄物延伸出更多有益產品,實現資源化利用。

再次,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農村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依托農村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和濃厚的民俗風情,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文旅、康養旅游等新業態,實施鄉村產業鏈供應鏈提升工程,積極打造休閑農業重點縣、美麗休閑鄉村,高質量推動鄉村生態旅游。

加強生態治理體系建設

首先,依靠科技創新,采取多元化賦能方式,推動生物工程、信息科學、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先進技術在農業農村中的廣泛應用,創新鄉村低碳生產生活新模式。明晰系統與部分、責任與義務,合理協調人與自然、城鎮與鄉村、鄉村經濟發展與農村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健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其次,將綠色發展融入農業產業、農村能源、鄉村交通、農民生活等方面,積極推進綠色低碳化、便捷智能化的生產生活方式,因地制宜推動鄉村清潔能源建設,深入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通過強化政策引導、落實目標責任,發揮市場主導作用,規范社會資本運作,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氛圍。

再次,堅持系統治理,以數字鄉村建設為抓手,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健全生態治理系統平臺,加強生態環境海陸空協調治理;同時,推動數字技術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建設鄉村治理綜合服務平臺,著力加強基層治理、個人服務、法治建設等方面的數字化治理能力,實現治理的智能化、規范化和便利化。此外,把積極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村規民約的重要內容,適當拓展農業農村低碳生產生活的相關內容,賦予農民監管與被監督的權利與責任,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激發農民的參與積極性。

完善生態制度體系建設

首先,加強制度建設,著力提升監管、督察效能。統籌推進林長制、河(湖)長制、路長制、田長制,加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農業農村、住建、財政等多部門協同聯動,不斷完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相關部門的責任分工、管理管護、考核獎懲、工作保障等機制;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向農村延伸,培養專業化環保督察人才隊伍,提升督察水平。

其次,健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制度。以健全系統化、科學化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評價體系為基礎,完善政績考核辦法,實行差別化的考核制度,實施不同目標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例如,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根據其各自的主要目標建立評價體系,分別實施農業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評價。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成績突出和進步明顯的省區、單位及個人給予相應獎勵和宣傳報道。繼續探索科學化的核算方法,深入做好自然資本核算、生態服務價值評估、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同時嚴格執行對領導干部的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

再次,全面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理念,加強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完善農村環保法律體系,推動執法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構建覆蓋省市縣鄉四級的統一綜合執法平臺;積極促進鄉村生態振興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提高農村居民地方依戀,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此外,深入推進農村生態文明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工作,開展一批國家生態文明示范鎮和示范村,努力探索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樣板。

強化理念宣教體系建設

首先,全面厘清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的綜合比較優勢,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綠肥輪作、休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農業綠色生產技術以及節水、節電、綠色出行和低碳飲食等農村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制定相應的綠色生活標準,鼓勵農村居民積極參與、自覺落實綠色行為,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其次,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能力提升,促進鄉村生產生活方式轉型升級。實施農業綠色發展、農村能源清潔、數字經濟培育、公共文化建設等工程,健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環境整治和民風建設為重點,扎實推進國家和省級文明村鎮創建工作;通過鄉村自治法治德治,加強農民生態環保意識,依托村民會議、村民代表大會、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村民自治形式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開展解讀與宣傳,提升村民環保意識。

再次,要發揮數字賦能優勢,以快手、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以及文化惠民送科技下鄉活動等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全面加強教育培訓,開展科學種田、農村垃圾分類、低碳生活等專題宣講活動,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水平,提升農村居民生產生活低碳素養。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體系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系統工程,在明確目標體系、措施體系的基礎上,需要構建一套系統有效的支撐體系,包括人才隊伍體系、科技創新體系、資金保障體系,確保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實效。

加強人才隊伍體系建設

首先,逐步建立完善的人才隊伍建設制度。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具有情感與情懷、能力較強的人才隊伍提供保障。為此,應圍繞識才、育才等制定政策和制度,解決人才隊伍的數量與質量問題。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制定專業技術人才進修、培訓制度,提升基層人才隊伍的專業技術能力;同時,搭建人才隊伍發揮作用的平臺,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支撐。

其次,建立優化人才激勵政策體系。為有效激發人才服務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及創造力,建議出臺符合新發展階段鄉村人才振興特點的相關政策和制度,對人才編制、流動、激勵和創業資助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構建人才安心鄉村、扎根鄉村的長效機制,使獻身鄉村振興的基層人才在政治上有奔頭、經濟上有甜頭、工作上有干頭;同時,著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在不同層面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領軍人才、優秀人物等先進典型的評選,提升人才的存在感、成就感,以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注重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首先,樹立科技創新支撐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各級政府應通過相關政策措施加大對基層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激發各主體參與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和利用的積極性。通過構建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在內的多元化研發體系,強化農業基礎研究,全面升級農業應用技術,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原創性重大成果突破,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其次,建立推動重大科技創新的獎勵制度。圍繞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科技創新獎勵的精準度和聚焦度,更好地發揮科技創新成果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帶動作用,進一步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加大獲獎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一種崇尚科學、鼓勵創新、開放協作的良好氛圍,切實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型企業、科研平臺的創新活力和創新熱情。此外,應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暢通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應用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強化資金保障體系建設

首先,加大財政投資力度,建立相應的增長機制。在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應發揮好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用,明確目標導向,做好財政資金“存量”和“增量”的文章。充分利用好涉農資金管理與使用機制,進一步完善農村支持保護制度。持續提高財政投入的強度和精準度,建立健全各級政府農村投入增長機制,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其次,創新投融資機制,滿足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需求。為解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資金需求量大的難題,應鼓勵財政與社會資本共同建立不同類型的基金,并強化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引入市場化運行機制,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再次,加強資金使用效率的評價管理,提高資金使用的有效性。針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資金投入低效甚至無效的問題,建議加強資金使用效率的評價管理。為此,應根據不同區域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確定適宜的評價方法,選擇適宜的評價單元,聘請第三方開展評價,從中甄別出存在的關鍵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精準對策,全面提高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資金的使用效率。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體系

保障體系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確保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實效并保持可持續性的關鍵所在。保障體系建設需要從組織、制度、法律法規等領域展開。

強化組織體系建設

首先,加強黨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其為新發展階段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維邏輯,全面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高質量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同時,應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自己的使命當擔,任務所在,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特別是農村黨支部,應充分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調動留守在農村的黨員干部、退休教師以及返鄉居住的干部職工、務工返鄉農民工的積極性,通過他們的言行影響周圍群眾。

其次,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專業的理論學習。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一項政治性很強的專業任務,而且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政治任務。為此,建議各級黨組織在加強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同時,注重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提升自身的專業管理能力、專業決策能力、專業服務能力,以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加強制度體系建設

首先,完善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新階段新征程,構建新發展格局,應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建立并完善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形成制度激勵與制度約束相協調的推進方式。為此,建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的指標體系,開展不同層面黨政領導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績考核,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到地方發展、個人政績評判之中。同時建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情況的報告制度,不同層面行政主管部門每年應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年度工作的推進情況,特別是工作總體完成情況,還存在哪些方面尚未完成,對這些沒有完成的情況進行原因說明,并提出后續的推進措施等;同時,將報告情況進行公開,接受群眾對各級政府的監督。此外,圍繞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領域,制定詳細的負面清單,并按照制度化、公開化、信息化要求,建立信息公開機制、質詢評議機制、重大決策留痕機制、違反負面清單事項直報機制,以及嚴厲的問責機制等有效監督機制。

其次,建立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應基于新發展階段的新特點、新問題、新趨勢,找準著力點,構建有利于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長期存在的“重建設輕管理”問題,確保基礎設施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建立與完善運營管護機制、監督機制、評估機制。同時,在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應建立有效的參與機制,以調動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

推動法治體系建設

首先,推動相關法律法規落地。《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已于2021年6月開始實施。建議加大宣傳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其全方位落地,并注重執法質效,加強法律落地情況的監督檢查,以提高法治保障。同時,建議圍繞上述法律,及時制定更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配套法規,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為鄉村振興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治保障。

其次,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圍繞新發展階段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領域及實施路徑,系統梳理已有的法律法規,對彼此之間存在的沖突甚至矛盾之處、重大事宜的遺漏之處,進行修改、補充、完善,以提升法律法規的規范性、權威性,更好地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治保障。

再次,制定新的法律法規,彌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法律空白。針對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缺乏統一的法律這一問題,建議制定一部完整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發展方面的法律,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律遵循。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長城學者資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林珊對此文亦有重大貢獻】

責編:王 克/美編:石 玉

責任編輯:張宏莉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