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強調:“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物質支撐”。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不僅強調了現代化產業體系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性,更進一步強調了實體經濟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我國主動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贏得競爭主動權的關鍵舉措,更是全面構筑我國未來發展戰略新優勢的必然選擇。
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建設現代化國家離不開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物質支撐,這是世界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處理好人與人、地區與地區、人與自然、國內與國際等多重維度的發展關系,這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條件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需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實踐中,要積極回應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必須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歷史證明,務實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是解決我國不同階段現代化發展難題的根本手段。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提出了以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現代化為主的四個現代化目標,到后來提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為我國產業體系建設打下了基礎和根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致力于現代化建設,從解決溫飽到基本小康,從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都將群眾就業和居民收入等實體經濟指標作為衡量發展進步的關鍵標準,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隨之不斷完善,社會生產力得到不斷解放和發展,物質財富持續積累,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為我國未來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實體產業支撐。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和經濟大國,走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需要更加務實地推動實體經濟發展,防止脫實向虛。當前,部分發達國家一度出現了脫實向虛的產業發展傾向,這勢必會給后發國家造成錯覺,似乎脫實向虛的產業體系就是一種更加高級的發展狀態。世界經濟的發展現實表明,脫實向虛的產業體系是不健康的產業體系,是不安全的產業體系。我國要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中贏得發展主動權,就必須打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在創新發展和協調發展中不斷提升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發展水平。
我國現代化產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實體經濟無論是總量規模還是結構質量,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引領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進一步顯現。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更加穩固,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裕,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工業穩定經濟大盤的作用更加突出,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大國的地位持續凸顯,制造業增加值由2012年的16.98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33.5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連續多年位居全球首位,“中國制造”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影響力持續攀升。服務業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效更加明顯,行業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日趨協調優化。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仍存在諸多挑戰,實體經濟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部分領域協調發展不夠,地區之間同質化競爭嚴重,部分行業附加值不高且長期處于產業鏈中低端,部分產業關鍵核心技術仍面臨“卡脖子”問題,資本脫實向虛現象仍然存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把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作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攻方向,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加快突破短板,做大做強優勢
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既要逆勢而上,在短板領域加快突破,也要順勢而為,在優勢領域做大做強。
一是聚焦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塑強傳統產業競爭新優勢。傳統產業并非落后產業,推進傳統制造產業升級,把傳統制造產業做大做強,事關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局。傳統制造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的主體,我國傳統制造業占制造業比重超過80%,塑強傳統制造產業競爭新優勢,對確立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保障我國產業安全具有舉足輕重影響。以高端化塑強世界先進制造高地新優勢,重點實施好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等戰略工程,突破一批核心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關鍵基礎軟件和先進基礎工藝技術,并在大飛機、工業母機、深海裝備、醫療裝備、農機裝備等重點領域形成一批標志性的重點產品。以智能化塑強國際制造前沿技術研發新優勢,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支撐引領作用,聚焦制造業重點產業,圍繞要素鏈、人才鏈、技術鏈、產品鏈構建智能制造系統,開展多場景、全鏈條、多層次應用示范,培育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并進一步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引領帶動產業體系優化升級。以綠色化塑強全球生態工業文明示范新優勢,強化資源在生產過程中的高效利用,削減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工業廢水產生量,打造一批綠色供應鏈、綠色工廠、綠色園區,著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構建清潔高效低碳的工業用能結構,將節能降碳增效作為控制制造業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措施。
二是聚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伴隨國際貿易的不斷深入,我國實體經濟發展中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日漸突顯。要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短板,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形成“策源地+特色集群+集聚區”空間發展格局,支持創新資源富集的中心城市形成以擴散知識技術為主要特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并依托我國主要的城市群,發展知識密集型特色產業集群,努力壯大一批世界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集聚區。推動形成“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合作生態,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市場活力,并加強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以市場化方式促進產業集聚,形成特色鮮明、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優勢產業集群。推動形成“產業鏈+創新鏈+金融鏈”服務組織平臺,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全面提升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的供給水平,營造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服務環境。
三是集聚政策紅利,建立和完善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發展制度體系。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系統工程,尤其需要政策供給體系化。必須著力破解影響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各領域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使市場在產業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立公平競爭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保障機制,構建實體經濟與科技、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重視和完善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協同的制度體系,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以制度促轉化,改進科技成果利益分配機制和科研人員激勵機制,并進一步推動國家高新區按照發展高科技、培育新產業的方向轉型升級,開展區域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重視和完善現代金融與實體經濟協同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加強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能力建設,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針對薄弱環節、重點領域、民營企業,完善資本市場制度供給,并創新發展直接融資市場,提升實體經濟在技術創新基礎上增加直接融資的比例。重視和完善人力資源與實體經濟協同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建立引導機制,深化市場化改革,讓社會資本更好地參與到人力資源供給體系中。構建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大力培養適應實體經濟發展需求的創新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鼓勵優秀人才進入實體經濟部門工作,全面提升現代化產業勞動生產率,為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人才制度保障。
(作者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