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正確處理好守正與創新這一重大關系。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只有守正,才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制度的實踐探索和不斷推進,就是在繼承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的歷史過程。只有在實踐探索中深刻把握守正與創新的內在聯系,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才能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在守正中保持航向,在創新中揚帆遠航。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守正創新 馬克思主義 人民立場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我們黨始終堅持守正創新,逐步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現實凝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明確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正確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重大關系。新時代新征程上,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制度的守正與創新,從理論向度、歷史角度、實踐維度來探索守正的內在蘊含與創新的發展歷程以及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對于繼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具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在本質探尋中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制度的正道堅守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只有守正,才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制度的發展歷程就是我們黨在守正中把穩舵盤、保持航向的現實探索,只有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正道堅守,在本質探尋中深刻把握其守正根基,才能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方向。
守馬克思主義之正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社會歷史發展的學說,科學闡釋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客觀規律,為人類提供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開辟出一條通向真理的道路。我們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指導思想和強大理論武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參天大樹之根本,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不斷奮進的萬里長河之泉源。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我們黨百余年奮斗歷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根本就在于我們黨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作為指路明燈,并不斷堅持發展,切實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根本守正所在。現代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客觀進程,也是國家社會發展的現實追求。在馬克思主義的視域下,現代化究其本質就是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其踐行道路總是同各國各民族所處的時期、所擁有的文化和所面對的環境緊密相連。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制度的現實實踐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點,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現代化規律,在超越西方現代化的同時又有效避免了西方式現代化弊端,使馬克思主義真理性與科學性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得到充分檢驗。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成功指引中國走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康莊大道,深刻彰顯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制度實踐的巨大優勢。
守黨的全面領導之正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近代以來180多年的歷史、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100年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70多年的歷史都充分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什么中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能夠堅持一盤棋,統一指揮、統一行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問題的答案就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之中。回首百年歷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不懈奮斗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實踐充分證明,風雨來襲時,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驚濤駭浪中,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的“定海神針”。
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馬克思指出:“一個單獨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揮自己,一個樂隊就需要一個樂隊指揮。”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指揮”必然是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的全面領導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確保了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激發了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凝聚了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現實基礎。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
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正
我們黨在百余年奮斗中始終堅持從現實國情出發,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實踐的選擇,也是歷史必然性、主體能動性和實踐創造性的有機統一。從山河破碎到國泰民安,從滿目瘡痍到民族振興,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歷史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征程上,我們一定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持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在自己選擇的正確道路上昂首闊步走下去,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原則之一。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基于國情的鮮明特色,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為現代化理論和制度的實踐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前進道路上,要牢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道不變、志不改”,“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立足于中國現實本身的科學實踐探索。
守人民立場之正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性的根本體現,也是區別于其他國家的顯著特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黨始終將人民作為“源”和“本”,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堅持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把人民立場作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場,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進行了長期艱苦奮斗,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輝煌成就,這深刻彰顯了我們黨始終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始終重視人民群眾磅礴力量,始終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制度的現實實踐,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應有之義。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是黨執政興國的價值旨歸,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指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人民切實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不斷變為現實。面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任務,面對國內外復雜嚴峻的風險挑戰,我們必須守好人民立場之正,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在歷史進程中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制度的創新發展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制度的實踐探索和不斷推進,就是在繼承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的歷史過程。只有從歷史角度透視中國式現代化的嬗變歷程,在歷史進程中總結其創新發展的成功經驗,才能不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維度下進一步發展完善。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面對近代以來國破家亡的艱危困局,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在革命實踐中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前提和社會條件。
在理論探索上,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這個時期對中國的現代化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思考探索與理論構建。1945年,黨的七大明確提出了革命與建設的現實任務,即“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并且對革命勝利以后現代化推進的現實規劃有了初步的構想——“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推進奠定了基礎。
在制度實踐中,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就有著領導新型人民政權建設的初步經驗,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工農民主專政的蘇維埃政權,到抗日戰爭時期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再到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行政委員會和華北人民政府等政權機關,都是我們黨在復雜戰爭環境下實行局部執政的偉大實踐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逐步深化了在黨的領導、經濟、文化、司法等相關領域制度建立與制度實踐的重要認識,為現代化的制度構建與實踐發展提供了重要經驗。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新生政權面臨著百廢待興、內憂外患的嚴峻考驗,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在這個時期當中,我們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取得了獨創性的理論成果和巨大的實踐成就,為現代化建設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在理論探索上,如何構建現代化理論、推進實現現代化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所面臨的重大問題。1953年我們黨提出的“一化三改”過渡時期總路線深刻揭示了中國的現代化在根本性質上就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1956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八大開幕詞中指出“要把一個落后的農業的中國改變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化的中國”,明確了現代化發展方式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的轉變。1964年,周恩來同志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里明確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歷史性任務,即“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并提出了現實實踐的“兩步走”戰略安排,這是黨中央首次完整地提出“四個現代化”目標,是對中國的現代化規律進行的初步總結,為之后中國的現代化理論提供了基本框架。
在制度實踐中,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完整確立了新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基本框架,奠定了新中國的制度基礎。1953年至1956年,在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逐步得到確立與完善。在1954年憲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確了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基本內容與大體框架以后,我國的政治、經濟、國防、科技、教育、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體制機制不斷建立健全,1956年黨的八大宣布“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建立起來了”。可以說,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制度的建構與實踐為中國推動現代化發展搭建了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框架,提供了最堅實的制度保障。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在理論探索上,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內涵、目標及實踐進行了深入思考。1979年,鄧小平同志正式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并以“小康”概念的深厚底蘊賦予了現代化以中國內涵,并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這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于現代化的認識發展與獨特理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前身。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握歷史發展規律、順應時代要求,提出了“新三步走”戰略安排,明確了新時期“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為我國現代化事業指明了奮斗方向。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和實踐課題,深化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內涵,切實推動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發展。
在制度發展中,這一時期的制度體系與具體體制都得到了鞏固完善與創新發展。加強黨的領導制度建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保障體系、確立和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推進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經歷了長期的奮斗、創造和積累,我們黨推進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充滿活力的制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在理論探索上,我們黨緊緊圍繞如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重大課題,進一步深化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2020年,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為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為中國在新階段的接續發展作出了明確的行動規劃。
在制度發展中,我們黨把制度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主要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各個領域的各項制度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完善,如市場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社會治理體制改革,等等,切實推進制度建設取得了重大實質性成果,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
在現實探索中正確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辯證關系
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斗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有在實踐探索中深刻把握守正與創新的內在聯系,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才能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在守正中保持航向,在創新中揚帆遠航。
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
任何事物的發展推進必須遵循著既定的規律以及明確的方向,一個政黨與國家的發展道路更是需要在既定的遵循之上緊跟時代步伐,這樣才不會在歷史的浪潮中迷失自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也是關乎著我們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偉大實踐。只有在牢牢堅守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的基礎上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才能保證中國式現代化以自身的獨特性質引領世界現代化探索的潮頭,而不是隨波逐流,以他者的框架限制自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國國情,放眼觀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立場、方向、原則、道路等根本性問題上旗幟鮮明、毫不含糊,著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始終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進而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實踐探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們黨在緊隨時代的創新歷程中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之正、黨的全面領導之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正、人民立場之正,從而保證了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能在錯綜復雜的形勢環境中不被亂花迷眼、不畏浮云遮眼,始終保持強大戰略定力,堅定朝著既定目標前行。因此,我們必須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進程中守正對于創新的基礎性地位,以守正為創新凝心鑄魂。只有在守正基礎上的創新,才不會偏離方向,才能根深葉茂、源遠流長。
創新是守正的內在要求
事物的創新發展是不斷由量變到質變、連續性和階段性統一的運動過程,更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過去階段的超越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通過守正創新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守正就不能偏離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但不是刻舟求劍,還要往前發展、與時俱進,否則就是僵化的、陳舊的、過時的。”這深刻揭示了創新在守正延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創新才能實現有活力的守正。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制度的探索實踐,本質上就是在守正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歷程。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式現代化的守正也必須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實踐中得以實現。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審視國際國內新的形勢,以巨大的理論創新勇氣,科學回答了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審時度勢、科學判斷、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切實指引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工作展現新貌,順應時代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前進。可以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也是對于中國式現代化守正的當代詮釋。因此,我們必須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進程中創新對于守正的發展性延伸,以創新為守正注入活力,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開辟新局。
在守正創新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守正不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創新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二者相輔相成,體現了繼承性與創造性、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新時代新征程上,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系統工程的現實實踐中,我們要悟透守正創新的豐富內涵,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不斷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
一是要把握好繼承性與創造性的辯證統一。中國式現代化始終面對著回應過去、立足現在、展望未來的時代拷問,如何在繼承過去探索進程中的成功經驗與自身獨特性質的基礎上實現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性創造實踐,是我們當前必須回答好、解決好的重大問題。我們不能在時代的潮流中停滯不前,也不能丟掉根本、割斷自身的精神命脈,必須以有揚棄的繼承與現實的時代創造來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返本開新。
二是要把握好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中國式現代化始終面對著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兩個基本尺度。守正創新不是因循守舊,也不是主觀隨意,而是要從現實的“實然”當中把握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從目標的“應然”當中構建實踐藍圖,從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既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又朝著自身所構想的目標不斷前進。
三是要把握好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始終面臨著回應共性與個性之間的張力問題。現代化進程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守正與創新,無一不是解決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矛盾關系。因此,只有深刻把握好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才能更好地處理守正與創新之間的重大關系,進而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制度的現實實踐!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方亮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周素麗/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