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摘要】大國經濟具有人口規模和國土規模巨大的自然特征,進而可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差別化發展效應、內源性增長效應。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特征演進為:新型市場需求、市場主體數量、創新創業數量、基礎設施、城鄉建設、社會財富等規模巨大以及生產要素多元化等新特征,利用這些特征可形成改革效應、創新效應、轉型效應、開放效應、差別化效應等內在發展動力。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應充分發揮上述特征和效應,著力推動擴大內需、創新驅動、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區域協同和城鄉協同發展、擴大開放、發展實體經濟。

【關鍵詞】大國經濟 新時代 內在動力 發展效應 發展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7.006

【作者簡介】鐘茂初,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研究方向為發展經濟學、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主要著作有《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機制、評價方法與政策工具研究》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并指出“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和“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等發展方略,這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大國經濟特性。由此可見,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大國經濟的特征和規律,必須充分挖掘和發揮好大國經濟的發展優勢和內在發展潛力。

大國經濟的自然特征與經濟發展效應

大國經濟特征,是發展經濟學討論的一個重要主題。既有研究認為,大國經濟的自然特征(或稱為“初始特征”)是人口數量規模巨大和國土面積規模巨大。人口規模、土地規模的一般經濟意義就是勞動力要素規模、市場需求規模、土地要素規模以及自然資源規模;在工業化的發展進程中,一個國家人口規模巨大、國土面積遼闊,也隱含著其經濟結構和區域發展的顯著差異性,即國民經濟體系內產業結構呈多元化和多層次狀態、區域之間顯著存在發展差距和發展階段的不同;由市場規模、要素規模以及結構差異、發展差異等特征,使得大國經濟具有市場需求巨大促進本國經濟內生增長、構建起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通過要素及產業的空間集聚引致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和互補性、依托自身規模優勢有利于內部循環和調控而抵御外部經濟擾動等衍生特征。由此,可將大國經濟的經濟發展特征歸納為規模效應、差別化效應(或“多元化效應”)、內源性效應。

中國在工業化進程中較好地發揮了大國經濟的優勢,例如,充分發揮中國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豐富以及市場規模潛力巨大等特征,充分調動巨大規模民營經濟主體和中小微市場主體的發展動力,有力推動東部沿海地區先行發展的區域戰略,有效推動制造業等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特征的演進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1萬億元,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達到18.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57萬元,中國經濟已開始進入中高收入發展階段。在這一發展狀況下,中國的大國經濟特征將出現什么樣的演進轉變呢?大致可以從以下方面來歸納和認識。

內需擴大的巨大潛力。一是消費需求方面,在14億多人口的巨大消費需求規模的基礎上,高端消費群體、中高端消費群體也呈現規模化特征。規模龐大且不斷壯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不斷朝著均等化方向推進,為中高端、高端消費群體的規模化,奠定了堅實基礎。消費需求市場將由欠發達時期消費群體以中低收入者為主、消費層級以溫飽型和數量型為主的特征,轉變為中高收入發展階段高收入和中等收入消費群體規模持續擴大、中低收入群體規模逐漸減少以及高中低各消費層級都呈現規模化的特征。二是投資需求方面,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投資需求及其需求增長,并由投資的乘數效應帶來相應的經濟增長。以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為例,體現為規模龐大的大中小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及其建設,既包括傳統基建,也包括新基建。

市場主體數量規模巨大,以資本規模來衡量的大中小微市場主體數量均呈現規模化特征。據統計,2022年底,中國市場主體數量達到1.69億戶。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為市場主體的規模化奠定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創新創業主體規模化增長。隨著財富的累積、資本的累積、人力資本投入、研究開發投入的大幅提升,人力資源和創新技術成果也呈現規模化,有創新創業意愿和能力的主體規模化增長。與之相應,巨大的風險投資規模也具備了形成條件,將為創新創業提供資金支持,也將為創新創業可能的失敗風險強化分擔能力,進而將為創新創業的成功突圍提供更好的保障。

生產要素的多元化和更有效的配置。增進土地管理靈活性和靈活產業用地方式促進土地要素更為有效配置;勞動力自由流動、降低落戶門檻、市民化待遇促進勞動力要素更為有效配置;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促進資本要素更有效配置;技術、數據、生態品等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納入經濟活動之中。同時,以往制約生產要素充分利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得以規模化發展。以交通為例,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5萬公里(其中高鐵4.2萬公里)、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52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9萬公里)。基礎設施的規模化和提質增效,為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提供基礎條件,也是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重要支撐。

社會財富積累的規模化。隨著經濟長期的高速增長,全社會累積形成了巨大的財富規模、資金規模、金融規模和外匯儲備規模,為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存量資源增進配置效率、風險分散分擔、財富分享共享奠定了基礎。龐大而穩定的貨幣體系,既為大國經濟提供有效的血液循環,也使得人民幣能夠在全球經貿活動中產生重要影響。

上述經濟發展影響因素的規模化特征,是大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效應的演進

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是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主要矛盾。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有效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也就能夠為大國經濟的發展帶來相應的內在動力。基于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的視角,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認識大國經濟可能形成的發展效應。

通過改革降低經濟活動中的各種“交易成本”從而帶來效率改進和規模擴張。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經濟活動和經濟發展條件的非均質性。從經濟學的理論視角來看,如果一個經濟系統內各個局部都是均質的,且各局部之間不存在流動障礙(或者說不存在交易成本),那么,任何一種經濟要素、經濟資源的使用都將趨于同等的效率水平,與此同時,其經濟產出的總和將隨著要素效率的提升而實現最大化。但在非均質化、存在一定流動障礙和一定交易成本的現實情形下,在要素擴張有限的條件下,要素效率提升以及經濟產出增加的路徑,只能主要來自改善各區域之間、各領域之間的非均質化水平,有效消除相互之間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最大限度地減少相互間的交易成本。換言之,就是要通過改革來實現這些方面的改進,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有效形成,實現整個經濟系統的效率改進與產出增加。

通過創新活動的“成局”從而帶來可持續擴張規模的新增長點。從經濟學理論視角來看,一個新生事物能夠發展壯大,要有其可信的、較高的預期收益率,通過這一預期收益率吸引早期參與者進而獲得早期收益率的兌現,進一步通過真實的早期收益吸引更多的潛在參與者參與其中,使得這一新事物的參與規模持續擴大,從而形成收益率與參與規模的循環促進,推進該事物實現大規模發展。

由于我國擁有龐大的具有創新意愿的潛在市場主體、同時擁有龐大的具有獲得創新性需求滿足的潛在消費主體,因而,創新性經濟活動在潛在參與者的積極參與下更易“成局”。也就是說,在潛在參與規模巨大且參與意愿積極的情形下,一個創新經濟活動能夠較為迅速地達到成本—收益交叉的最低規模水平,進而較快地達到獲得“規模經濟效應”的規模化水平。近年來,我國在數字經濟、平臺領域迅速形成了規模化的新產業形態,其發展歷程很好地驗證了這一發展效應。

通過發展進程中的各類轉型活動尋求新的增長方向。隨著幾十年高速增長,我國社會逐步累積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在以往的發展階段,社會成員更多注重的是物質財富的累積。在進入更高發展階段之后,社會成員的財富觀念將有所轉變和深化。社會成員有意愿將部分物質財富用于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和生態需求,亦即,部分物質財富將轉化為精神文化財富和生態財富。在這一過程中,更易于挖掘精神文化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產業的發展潛力。

與之類似的是,過去我們對資本要素的追求,如今在一定程度上將轉化為對人力資本要素和創新要素的追求。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挖掘人力資本培育相關產業的發展潛力,可以增進人力資本要素和創新要素的發展,從而促進經濟的內生增長(而不再是依賴資本、勞動力、自然資源的投入增加帶來的增長)。

通過“差別化政策”引致社會福利改進、共同利益改進以及溢出效應。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企業面對不同層次的消費者群體而采取差別化定價策略是可以增進社會福利的。與之類似的是,政策主體面對存在顯著的發展差距的區域時,采取適當的差別化政策也能夠帶來更大的發展效應;同理,政策主體面對存在顯著收入差距群體時,采取適當的差別化政策也能夠帶來社會福利改進效應。所以,不能簡單地把差別化政策理解為“追求公平而犧牲了效率”,而應該認識到其整體的“社會福利改進效應”。

不同發展水平區域間的協同(如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間的產業協作、技術支持、轉移支付等)、城鄉間的協同,也是差別化政策的一種形式。這是基于共同利益增加而合理分享的“帕累托改進”,即不影響任何主體利益而使共同利益有所增加并合理分享這一增益。所以,此類協同政策,不應簡單地理解為只是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幫扶、工商業城市對農業農村的扶助,而應認識到其“共同利益改進效應”。基于這一認識,在協同過程中,不僅要推動要素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城市向鄉村的流動,更要著力推動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以實現要素使用效率普遍提升。發達地區的先行發展政策(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等),對于欠發達地區而言,并不是一種擴大發展差距的區域政策,而是要發揮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引領作用、輻射作用及其溢出效應作用。當然,能否在現實中充分發揮這些作用,使得欠發達地區能夠有效地共享區域先行發展政策的成果,還需要完善相應的政策機制。

通過擴大對外開放帶來經貿擴張效應。巨大的市場需求規模、制造業等的生產規模,決定了中國經濟主體在這些領域,不僅是市場信號的接受者,而且足以影響相關領域全球的需求函數。因此,中國經濟在這些領域應當充分發揮其影響和引領作用。依托巨大的市場需求規模、貿易規模以及良好的增長預期,人民幣國際化的持續深化,是其必然結果。作為國際經貿活動中重要的交易貨幣、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能夠有效促進全球各經濟體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經貿合作,持續擴大其規模、提高并分享其共同收益。

中國優勢產業在欠發達國家采取差別化發展策略,既有利于增進自身的發展利益,也有利于增進欠發達國家的福利。由此,雙方形成共同利益和共享利益的基礎,將進一步提升有效合作的潛力。

新時代挖掘中國經濟發展潛力的主要努力方向

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發展,首先要充分利用和發揮好大國經濟的新型市場需求規模和城鄉建設投資需求規模、市場主體及創新創業主體規模、社會財富規模以及生產要素多元化等新特征。其次要充分發揮改革效應、創新效應、轉型效應、開放效應、差別化效應等方面的作用。

充分發揮大國經濟的特征和效應,推動擴大內需戰略有效實現。大國經濟發展潛力的重要來源就是擴大內需。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這是落實黨的二十大“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的行動方案。只有充分發揮大國經濟的特征和效應,才能更好地找到擴大內需的有效路徑。

要依托高端消費群體、中高端消費群體逐步規模化以及消費需求升級的規模化等特征,促進傳統產業的內需消費升級。《綱要》提出:“持續提升傳統消費”(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費品質、滿足中高端消費品消費需求等)、“大力倡導綠色低碳消費”(居民耐用消費品綠色更新和品質升級等),要依托較大規模的消費需求轉型(從物質需求轉向精神文化需求)等特征,擴大精神文化產業領域的內需消費。《綱要》指出:積極發展服務消費(文化和旅游、養老育幼服務、多層次醫療健康服務、群眾體育、家政服務提質擴容、社區服務等);要依托龐大的創新創業主體、龐大的創新消費參與主體,促進新型業態內需消費的擴展。《綱要》強調,“加快培育新型消費”(線上線下商品消費融合發展、“互聯網﹢社會服務”新模式、共享經濟等消費新業態、新個體經濟等)。

要在中長期內擴大內需,必須持續提高龐大規模的各階層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主要來源于勞動者穩定就業帶來的穩定工資收入、要素所有者穩定經營帶來的要素收益。《綱要》提出的相應的舉措包括,“提升就業質量增加勞動者勞動收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各類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機制”“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等。

要依托重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基建、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的龐大投資需求,帶動內需擴大。《綱要》提出的投資方向主要包括,“圍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建設制造強國,引導各類優質資源要素向制造業集聚”,“持續推進重點領域補短板投資”(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網絡、生態環保、社會民生等基礎設施),“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信息、融合、創新等基礎設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城市設施規劃和城市更新、農村現代化建設等)。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大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等方略。激發大國經濟發展潛力要依靠創新驅動,要依托大國經濟規模化的創新產業主體、創新成果、人力資本等特征和創新帶來的新增長點。

新興產業的成長壯大,要以足夠規模的市場需求及其良好預期為前提。通過創新創造新需求,充分挖掘我國14億多人口的市場需求潛力以及不斷擴大的中等收入群體的市場需求潛力,形成與之高度適配的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新服務。

要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發揮好以市場規模巨大、產業鏈供應鏈完整、市場主體取得共識為基石的產業政策優勢,著力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使我國擁有更多優勢產業(特別是制造業),成為“無堵點”“無斷點”“少短板”的高質量產業集群;使具有發展前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內大循環的基礎上規模發展、集聚發展、集群發展,形成其完整產業鏈供應鏈,同時也為進入國際市場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奠定基礎。

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充分發揮大國經濟的改革效應。實現“改革效應”的根本路徑就是消除要素流動、市場交易過程中的各種障礙,降低其交易成本,進而促進要素流動規模和市場交易規模進一步擴大,促進大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效率提升。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和2022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為我國經濟領域的改革明確了方向,也為實現大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改革效應奠定了基礎。

要在生產要素流動與配置、商品服務交易等方面,通過改革切實消除國企與民企間、大中小企業之間、行業間、城鄉間、區域間的人為區隔和流動壁壘,促進要素與商品得到優化配置,進而促進整體經濟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推進水資源、電力等領域的價格改革,糾正扭曲了的價格體系及其利益結構,進而使得被扭曲價格所制約的經濟資源得以釋放。

保障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小微企業等各種所有制市場主體公平獲得和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促使生產要素得到更優化的配置,減少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各種形式的障礙和交易成本,可以整體上提高各市場主體的預期收益和參與意愿,促使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經濟活動的企業收益與國家利益及社會福利得以同步增進。

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打造全國統一大市場,要針對不同要素特點選擇推進方向,特別是人力資本、知識產權、數據、生態品等新型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對于大國經濟的內生增長起著重要作用。以數據要素的有效配置為例,要合理“確權”,要形成全國統一的交易平臺,市場交易制度要有利于擴大數據要素市場規模、減少數據要素化的障礙和交易成本,最大可能地發揮數據要素對創新和內生增長的驅動作用。

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和城鄉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大國經濟差別化政策帶來的改進效應。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客觀存在的現實背景下,大國經濟的努力方向,一要促進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程度逐步降低,二要促進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協同發展,三要通過差別化政策促進整體上的社會福利改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邊疆地區建設,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為大國經濟通過差別化政策促進整體平衡發展指明了方向。

要在有效實施上述區域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明確區域戰略對整體經濟的帶動作用,以及明確重點區域政策落實省份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責任和成效;要明確政策實施區域與輻射帶動區域的政策銜接關系,明確其輻射帶動責任、機制、措施;要防止“虹吸效應”給周邊地區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此外,制定區域重點發展戰略政策時,還應同步形成與之配套的具體可落實的區域合作、區際利益共享和利益補償等機制。

要在實施差別化區域發展政策的過程中,有效權衡區域發展與全國統一大市場之間的關系。既要切實推進要素和資源的全國統一的市場化效率配置,也要將欠發達地區承擔的生態維護、耕地維護、勞動力育成等特殊要素成本納入市場交易中,通過轉移支付等方式進行市場化的合理的利益協調,促進政策實施過程中區域間的長期合作和發展利益共享。

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發揮好大國經濟的對外開放效應。挖掘大國經濟的發展潛力,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不可或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的戰略目標,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出了具體方向。

要在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上,推動全球經濟主體積極參與中國主導的并以人民幣為基礎的投資、貿易和金融活動,是中國經濟國際經貿發展的重要方向和增長點。比如,中國市場主體主導的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以及由這些基礎設施所帶動的產業投資;再如,中國市場主體主導并以人民幣為基礎的國際貿易活動,中國制造相關聯的產業貿易活動、中國各地自由貿易試驗區所形成的貿易活動、互聯網商務平臺所形成的貿易活動、資金信貸支持平臺關聯的貿易活動等;又如,中國市場主體主導并以人民幣為基礎的國際金融活動,與中國制造、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等產業相關的金融投資產品,“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機構的金融活動,以支持雙邊或多邊投資貿易為目的的人民幣信貸等金融活動。

實體經濟是大國經濟的壓艙石。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挖掘大國經濟的發展潛力,無論是用好市場需求規模、市場主體規模、創新創業規模等特征,還是發揮改革、創新轉型、開放、差別化政策效應,都應主要圍繞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來推進。要利用好消費需求規模化的特征,著力提高各層級消費群體的生活品質,促進消費的質量提升和消費升級,根本在于實體經濟(特別制造業)的質量提升和產業升級。要利用好規模龐大的市場主體促進經濟發展,價格競爭不應成為主要方向,而應轉向質量競爭,以質量競爭推動各產業以及整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充分發揮處于產業鏈核心地位企業的引領示范作用,推動龐大規模的大中小企業共同發展,構建起合理分工、良性合作競爭的產業體系。要利用好數字經濟巨大的發展潛力,以數字經濟融合實體經濟為主要方向,不能使數字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走向虛擬化方向。要利用好龐大的財富規模、金融規模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切實防范龐大的金融規模過當介入實體經濟產業企業而造成系統性風險。

參考文獻

習近平,2022,《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10月26日。

歐陽峣,2018,《大國發展經濟學的邏輯體系》,《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

張銘慎、陸江源,2022,《大國經濟循環:軌跡特征、演進規律與政策啟示》,《經濟學家》,第8期。

鐘茂初,2020,《以創新為根本動力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人民論壇·學術前沿》,11月下。

李元麗,2022,《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形成新格局》,《人民政協報》,4月19日。

鐘茂初,2022,《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人民論壇》,12月下。

The Intrinsic Dynamic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Zhong Maochu

Abstract: The economy of a large country has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 large population and an extensive territory, which in turn can create such effects as the economy of scale,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and endogenous growth. In the new era, China's economy has begun to demonstrate new features such as new types of market demand, large number of market players and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 and large scales of infrastructure,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wealth, as well as diversifi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These features can be translated into intrinsic development dynamics for reform,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openness and differenti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above-mentioned features and their effects should be given full play, and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boost domestic demand, promote innovation, establish a large unified market across the country, develop regional synergy and urban-rural synergy, increase openness, and develop the real economy.

Keywords: large economies, new era, intrinsic dynamics, development effects, development economics

責 編/肖晗題

[責任編輯:肖晗題]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