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文明高度凝結和集中展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是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寶庫和精神動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以及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等,既是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創新路徑。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關鍵詞】中華文明 傳播力 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①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既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和傳承中華文明的思想精華,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
精神標識是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和核心價值的高度凝練與符號表達,而中華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和精神脈絡。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展開:一種是通過意識、觀念的思想形態而展開,即不同種類的精神形態的表現形式;一種是通過物質性的生產活動成果而顯現,即在創造的種類繁多的物質產品中展現其精神理念和文化符號。但無論是思想精神形式還是物質產品成果,都是精神標識的外化。從思想觀念和物質產品中提煉精神標識,不僅能為人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供精神力量和精神滋養,也是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的需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②這是在新時代從大歷史視野出發,以中華民族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為切入點,從思想觀念形態方面對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從天下觀來看,中華文明自古就以包容聞名于世,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生命力。中華文明蘊含的諸如天下為公、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思想觀點有力地破除了“文明沖突論”,并為積極處理和有效推進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關系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從社會觀來看,中華文明包含的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等思想觀念為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提供了豐厚滋養,為世界民主發展提供了新選擇。從道德觀來看,中華文明蘊藏著豐富的道德文化資源,諸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思想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等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與借鑒。同時,中華文明也以物質的形式和載體展現其內涵和實質。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先后出現了以水利文化、青銅文化、建筑文化、雕刻藝術、陶瓷文化、絲綢文化等物質形態呈現的文化形式,這是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外在體現。如水利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宇宙觀的生動體現,絲綢文化則是親仁善鄰的天下觀和社會觀的深刻體現。
文化精髓是指一個社會的歷史文化所呈現的思想觀念、思維模式、價值理念等具有的獨特的優秀品格。從這個意義來看,內在于中華文明發展的全過程,能夠反映中華文明的獨特特質,同時與人類文明協調發展的文化中的合理優秀因素就是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在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的同時,也要注意文化精髓與精神標識的聯系與區別。一方面,精神標識主要是體現中華文明精神生活的一面,而文化精髓則是對形式多樣文化形態的核心和關鍵要素的總結。另一方面,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在一定程度上是融通的,精神標識是在文化精髓基礎上的凝結和升華,同時又引導文化精髓不斷實現創新超越。因而可以說,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以及多樣傳統文化樣態的優秀本質的內在體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③這充分表明黨和國家始終重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其中,講仁愛彰顯道德文化的精髓,體現了中華民族倡導愛自然萬物、愛他人、愛人類的精神境界;重民本是政治文化的精髓,主要表現為重民、保民、安民、愛民等觀念,是中華民族國家治理精神的生動表現;守誠信是商業文明和經濟文化的精髓,是中國人民與他人交往中所要遵循和貫徹的重要理念和準則;崇正義是社會文化的精髓,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始終是中國人民的不懈奮斗目標;尚和合表現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合不僅是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更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和諧與統一的思想基礎;求大同是世界文化的精髓,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和習俗差異,從而達到和而不同和美美與共的局面,是中華民族對世界和平發展的獨特貢獻。這些文化精髓貫穿于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不斷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為中華文明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源泉。
此外,在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優秀傳統文化也以眾多的學術流派、文學作品、民間藝術等文化樣態展示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心學、理學等眾多學術流派提供了中華民族發展所需的思想精髓;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各樣文學作品在貼近現實生活的同時,提高了人民整體的思想境界和審美能力;琴棋書畫、剪紙、雕刻、陶藝、木偶戲、雜技、戲曲等民間藝術形式,不僅豐富了人民的閑暇生活,其蘊含的人生哲理、處事原則等也成為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這些中華文明的形態也表現了中國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其蘊含的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等展現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作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要部署之一,不僅與發展面向世界的社會主義文化要求相適應,也與“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相呼應,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新遵循和新指引。
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④由此可知,一方面,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通過多學科聯合攻關推進中華文明理論的闡釋與發展,從科學嚴謹的學術層面出發,利用融通中西特色的話語來闡釋和說明中華文明的重要貢獻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向世人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關鍵在于如何進行講述,涉及到講述內容的選擇、講述過程的具體環節銜接以及講述后的效果總結、反饋等諸多方面。因此,在講述的過程中,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要以中華文明的歷史貢獻和文化價值來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東方大國形象、責任大國形象和社會主義大國形象。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一方面,要加強國際傳播技術能力建設。在信息時代、算法時代,中華文明傳播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和算法技術等分析不同國家和區域、不同受眾群體,以此來選取更有針對性的傳播方式,推進中華文明傳播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要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等過程中,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國際傳播媒介融合發展能力建設。傳播好中華文明,要從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作品以及網絡傳播等多方面進行融合宣傳,以實現全媒體傳播。一是利用傳統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作品等正面宣傳中華文明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二是利用新媒體、自媒體等網絡宣傳平臺,提升中華文明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圍繞一個主題或一個專題進行由淺入深的系列宣傳,不斷加深各國人民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和理解,如講清楚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如何實現對古代民本思想的揚棄以及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發展;三是利用文化產品創新中華文明的傳播,從公眾對中華文明的文化心理需求出發,通過傳統藝術產品形式和中華文明特有的文化符號進行傳播,讓公眾更加了解和理解其中蘊含的中華文明。
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不僅是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貢獻,也是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動力。一是要展現中華文明對待世界不同文明的平等態度。要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向世界人民展現中華民族歷來平等對待世界不同文明,始終堅持尊重差異、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等原則。二是要說明中華文明特有的開放包容特質。要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充分展示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文明交往中形成的思想智慧,如展現“西學東漸”等文明交流互鑒是如何豐富中華文明的。三是要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與對話。在交流與對話的過程中,講清楚中華文明是什么樣的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內涵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和道德觀,講清楚中華文明的時代貢獻,從而為世界文明多樣性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彭雯詩對本文亦有重要貢獻)
【注:本文系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共產黨領導意識形態建設的歷史進程與基本經驗研究”(項目編號:21&ZD029)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
③《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2014年2月26日。
④《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6月2日。
責編/孫渴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