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接續推進鄉村振興中,要繼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基層黨組織的政治素質和戰斗力。”完成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后,黨中央決定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繼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
建強戰斗堡壘、發展富民產業、深化鄉村治理、解決群眾難題……肩負著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廣大駐村第一書記在田間地頭、群眾身邊忙碌著,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希望的田野上,鋪展出一幅幅春天畫卷。本版“追夢路上”欄目推出特別策劃,走近兩位駐村第一書記,講述他們在一線的奮斗故事。
——編 者
貴州省臺江縣棉花村駐村第一書記劉開福——
“產業發展爭取再上一個臺階”
本報記者 蘇 濱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棉花村的小廣場上,駐村第一書記劉開福正忙碌著,他一會兒廣播通知,一會兒搬放凳子。自從參與駐村,每年春耕,他都要多次召開院壩會、群眾會,統一大伙兒意見,謀劃產業發展,為一年的工作做好準備。
“去年種紫薯嘗到了甜頭,現在村里又選出新品種,還打算套種高粱,產業發展爭取再上一個臺階。今天把大伙兒叫過來,就想聽聽意見。”看到群眾落座,劉開福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今年種紫薯、高粱還有沒有補助?”“今年的紫薯還能不能賣上好價?”“高粱賣給誰?要是沒人收咋辦?”事關新一年發展,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現場沒人拘著,劉開福邊聽邊梳理問題,待人群漸漸安靜,他起身開始逐一解答。
會議討論了40多分鐘,最后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結束??吹饺罕妼Ξa業發展的關注與投入,劉開福有了底氣。隨即他召集村干部碰頭,第一時間敲定200畝紫薯種植,馬上開展育苗工作。
回想2021年8月,南方電網公司貴州凱里供電局選派南宮供電所副所長劉開福到黔東南州臺江縣棉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他想放開手腳,在鄉村振興一線干一番事業,不料一個月的摸排走訪,卻讓他感到壓力重重。
“這里海拔高、土層薄、缺水嚴重,沒發展起像樣的產業,青壯年紛紛選擇外出打工。”怎么辦?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產業,劉開福咬咬牙,想啃下這塊硬骨頭。
既要種得活,又要見效益,劉開福將種植范圍縮小至耐旱農作物。在前期的走訪交談中,他發現村民普遍種植紅薯,但賣不上價,每家僅種有一兩分地,勉強自給自足。順應這一情況,劉開福打開了思路。
“薯類作物耐旱性強、好管護,技術門檻不高,大有文章可做。”劉開福第一時間聯系上省農科院,請來專家實地考察,結果證實了他的想法。
劉開福馬上做市場調研,紅薯的收購價每斤在0.5—0.8元,而紫薯的價格普遍更高。他找到一家紫薯企業,由村級供銷合作社出資,購進5000斤種子。
考慮到成活率,劉開福租了一塊地,親自育苗,統一發放。“不但種苗不要錢,我們還根據種植規模補助肥料,村里成立了犁田隊,專門給種紫薯的農戶免費耕地。”
村民的積極性逐漸被調動起來。2021年,棉花村的紫薯種植規模達到110畝。推廣種植的同時,產業標準也進一步規范。劉開福主動對接當地食品廠、釀酒廠,制定分類采收標準,避免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我們把紫薯按個頭、品相分成3個等級,最好的可以賣給食品廠加工,每斤1.6元,一般的由酒廠收購,最低也能賣到0.7元一斤,趕上了之前的紅薯價。這種模式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附加值,不愁銷路。”劉開福笑言,2022年全村紫薯平均畝產1800斤,戶均增收2000元,大大超出群眾預期,“大伙兒都說,要不是遇到干旱天氣,還能多掙不少!”
劉開福還謀劃著,打造高山紫薯品牌,不僅要設計包裝,對接各大商超,還計劃結合傳統節日打造紫薯文化節,讓文旅融合賦能鄉村發展。
產業發展多元化,鄉村振興動能足。眼下,除了深耕紫薯產業,劉開福還在推廣小黃牛養殖等特色產業,持續增強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已經有農戶通過養殖掙了錢,今年還有年輕人返鄉,打算留在村里搞養殖業,準備大干一場。”
擼起袖子加油干!棉花村特色產業齊頭并進,美好的未來令人期待!
江西省樟樹市劉公廟鎮北坑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蠑——
“要實現鄉村振興,這才只是第一步”
本報記者 楊顏菲
江西省樟樹市劉公廟鎮北坑村,夕陽灑在村口枝繁葉茂的大樟樹上,樹葉間投下斑駁的光點,粗壯的樹枝上掛著小秋千,孩子在快樂地蕩秋千。不遠處的涼亭里,年近七旬的陳雪花老人看到村里的駐村第一書記張蠑,揮手叫道:“小張,過來坐!”
“陳大娘,最近身體還好嗎?”張蠑坐在老人身邊,熟絡地聊起天來。這是她從樟樹市城管局選派來駐村的第二十個月。對這個年輕的第一書記,村民們的稱呼已經從“張書記”變成了更親切的“小張”。說起如今的村子,老人豎起大拇指點贊:“居住條件越來越好!”
回想剛來時,張蠑為了盡快了解村里的情況,每天入戶走訪,群眾白天不在家,她就晚上再去,一次說不清楚,就多去幾次。走訪中,了解到村民們普遍希望改善村里的環境,張蠑順勢而為,和駐村工作隊員一起幫村子爭取到了新農村改造項目。
根據規劃,為了提升村容村貌,陳雪花家早已不住人的破舊土坯房需要拆掉。老人念舊,知道要拆自己的老房子,每次看到張蠑和村干部來,都把大門關得嚴嚴實實。
張蠑理解老人的心情,但是土坯房既不安全也不美觀,她有了新想法。
“土坯房有安全隱患,不能放任不管。考慮到老人的需求,我們可以在原址上重新翻修,既提高房子的使用價值,又美化了鄉村。”張蠑說。
陳大娘一時想不通,張蠑也不著急,常帶著隊員去老人家,陪她聊天,幫她干活。
為了讓陳大娘更直觀地感受新農村改造后將會發生的變化,張蠑還帶著她到改造過的村子參觀。
看到整齊劃一的房子,寬敞開闊的道路,方便實用的健身器材和熱鬧歡樂的休閑廣場,老人問:“我們村也能改得這樣好嗎?”
張蠑笑著說:“咱們村改造完,還要更好!”
老人笑了。
在張蠑眼里,駐村工作最需要的是耐心和細心。她組織駐村工作隊員為有需求的老人們體檢、理發;幫助脫貧戶拓展穩定增收渠道,實現家門口就業;空閑時為村里的留守兒童輔導作業;春耕時節,她帶領工作隊與村委干部一起,幫助種植戶移栽早稻秧苗、在田間地頭除草施肥……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繼續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國兩會上,鄉村振興也是頻頻提及的熱詞。張蠑和隊員們同大家一起坐在村委的會議室里,商討著今年村子重點發展什么產業。
張蠑說:“蘭師傅家的手工油面產業做得不錯,規模可以再擴一擴,帶著村民一起干。”
“張書記和工作隊來了以后,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他們雖然是外地人,卻一心一意幫我們村找方法、找路子,我們都很感激。”村黨支部書記蘭洪佐說。
“看到村子越變越好,我們很有成就感。”張蠑說,“要實現鄉村振興,這才只是第一步,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