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提出:“綠色是農業的底色,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意義重大”。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實際行動,也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路徑,更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江蘇省睢寧縣官山鎮以爭創全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鎮為目標,在做大做強養殖業和種植業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農業廢棄物利用體系,開拓出了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的三型農業發展之路,實現了綠色低碳與共同富裕的雙豐收。
2023年2月,人民論壇組織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研究機構和知名高校的專家組成人民智庫課題組,赴睢寧縣官山鎮進行實地調研和專題座談,以期深入了解官山鎮的生態循環農業實踐,挖掘官山鎮實現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有益經驗。
睢寧地處江蘇西北的蘇皖交界處,有“水陸之要沖,南北之襟喉”的聲譽,也是古黃河文明、兩漢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從古時的下邳國到今天的睢寧縣,四千年的風雨為當地留下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精神遺產,季札掛劍、圯橋進履、關羽三約等發生在睢寧的歷史典故至今仍廣為流傳。官山鎮位于睢寧縣南部,南與安徽省泗縣相鄰,北距睢寧縣城11公里,行政區域面積125平方公里,下轄24個行政村,總人口8.2萬人,可耕地總面積約11.2萬畝,具有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便捷交通條件與適宜的氣候條件。近年來,官山鎮在充分發揮當地資源稟賦的基礎上,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導向,以三產融合發展為重心,不斷完善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鏈,初步走出了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的農業發展之路,實現了農村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
官山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現實背景
官山鎮礦山資源豐富,石灰巖品質高,山紅土儲量大,自古就是石材生產重鎮。在本世紀初期,已有500多個采石山塘、8個磚瓦廠、3個水泥廠、11家石灰廠、500多部石子機、700多家水泥制磚制瓦專業戶,就業人數占全鎮勞動力總數的35%以上,收入占群眾收入的50%以上。常年的礦山開采導致巖礦資源告急,山體資源環境破壞嚴重。2009年,睢寧縣相繼“封窯”磚瓦廠、“封山”礦山、“禁燒”秸稈,當地面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等多重壓力,官山鎮政府重任在肩。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高度。農業綠色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期盼的迫切要求,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官山鎮政府在認真分析本地自然資源與人文社會特點后,三任黨委以政府為主導,以“綠色”為理念,以“三產”融合為統領,以生態恢復為起點,以招商為抓手,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突出鏈條化、市場化、項目化“三化”原則,注重對生產廢棄物的處理利用,不斷以擴大再生產、完善產業鏈的方法處理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的廢棄物,堅持發展循環農業,構建了科學的、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循環農業體系。歷時十余年,官山鎮在破舊的礦坑上建造出了一片循環農業的綠洲,正是這一系列曾由于“條件所迫”所采取的智慧舉措,讓今天的官山鎮成為了國家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睢寧縣也獲評“全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先進縣”。
生態循環農業的官山發展之路
官山鎮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著重強調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關鍵環節,構建了產業融合發展、資源高效利用、環境持續改善、產品優質安全的循環農業發展格局,初步走出了一條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之路。
為構建農業生態循環體系,官山鎮的舉措主要體現為兩個重點。一方面,圍繞食用菌、生豬、肉鴨、奶牛四大主導產業,緊盯農業招商生命線,為生態循環農業做強產業鏈,擴大產業集群,壯大產業規模,拉長產業鏈。官山先后引進一批綜合實力強、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的農業龍頭企業,推動食用菌循環產業鏈、生豬循環產業園、肉鴨循環產業園、奶牛養殖基地“一鏈兩園一基地”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集群建設。另一方面,在產業規模擴大的同時不斷拓寬農業廢棄物使用渠道,積極推進種植業和養殖業廢棄資源利用方式的高效轉型,以食用菌種植和蚯蚓養殖豐富簡單的種養循環,實現了農業廢棄物充分資源化循環利用。官山圍繞肥水還田打造延鏈產業,處理畜禽糞便產生的沼液,探索以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構建“養殖—糞水無害化處理—沼液沼渣還田—飼料加工”體系,從而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基于以上兩個重點,官山鎮逐步形成了科學的農業生態循環模式:第一,圍繞秸稈基料化構建的“秸稈—食用菌—營養土—多肉植物(無土栽培”和“秸稈—食用菌—有機肥—農作物”循環模式。分為幾個主要步驟,首先是秸稈的收、儲、運環節。官山鎮通過創新實施“秸稈收購企業+鎮級農業公司+村級合作社+種植戶”收集儲運模式,建立了以政府為引導、企業和收儲組織為軸心、村級合作社為紐帶、農戶廣泛參與的市場化收儲運體系,不僅解決了秸稈禁燒難題,也收儲了5萬噸/年規模以上的秸稈資源,由農業公司牽頭與轄區需要秸稈的公司簽訂秸稈供應合同打捆售賣,一體化的秸稈綜合利用社會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備。其次是食用菌“吃”秸稈環節。秸稈粉碎后,同動物糞便發酵,為食用菌的生長提供優質養料。江蘇眾友興和菌業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官山鎮的農業龍頭企業,其主要產品雙孢菇的秸稈消耗量極高,雙孢菇年產量達4萬噸,年消耗秸稈可達6萬噸,鎮里離田秸稈多數消耗于此。最后,食用菌廢棄的菌渣制成營養土和有機肥。食用菌廢棄菌渣中含有豐富的菌體蛋白、多種代謝產物及未被充分利用的營養物質,這些菌渣與動物糞便等經過陳化、粉碎,混合發酵做成營養土、有機肥等產品。一方面,營養土在電商平臺進行銷售,每年可銷售1.5萬噸,消耗菌渣3萬噸,用營養土栽培的多肉植物等通過電商平臺銷售,也實現了較高的經濟收益。另一方面,菌渣制作成有機肥,用于當地農作物的栽培,多數用于官山鎮經濟苗木種植基地項目、瓜蔞以及蝦稻田種植中,其中,瓜蔞種植作為官山“三鄉工程”項目,其“政府+企業+村集體+項目”共同發展致富模式的經濟性和操作性已得到實踐驗證,目前已種植3000余畝。此外,按照國家統一要求,全鎮對秸稈的簡單循環利用也不放松,全鎮每年秸稈機械化還田5.5萬畝,直接還田率達31.5%。
第二,圍繞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打造的“生豬(肉鴨、奶牛)—有機肥(沼液)—農作物”循環模式。首先,秸稈可制作成優質青貯飼料、生物發酵飼料,為養殖業的奶牛、水禽、生豬等提供飼料。養殖禽畜的飼料由小麥秸稈按配比混合而成,永浩牧業、桂柳集團、德康農牧、佳盛源、溫氏集團、正邦集團等當地龍頭養殖企業都是秸稈消耗大戶,養殖業的發展也為當地帶來巨大經濟收益。其次,養殖動物吃完秸稈排出的糞便進行干濕分離后,干糞便被送往官山鎮畜禽廢棄物處理中心加工成有機肥、生物菌肥,沼液通過水肥一體化系統輸送到苗木根部土壤區,既節省肥料開支也能促進楸樹、無絮楊培育示范林的林木生長,消耗大量養殖糞水,極大減輕了周邊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同時,養殖場還建立了沼氣站,將糞污水進行沼氣發熱、發電,供養殖場使用,余電進行上網發電。最后,沼氣使用后產生的沼渣、沼液可作為肥料進行農田灌溉,改善土壤品質,用于種植蓮藕、小麥、水稻、瓜蔞等農作物。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的官山碩果
官山鎮通過大力發展秸稈綜合化利用、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林畜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結出了資源高效利用、環境發展友好、生態有效保育的累累碩果。如今的官山鎮已實現生態有恢復,農民有就業、企業有效益、鎮域有發展,成為徐州市“無廢城市”建設的樣板和新農村建設的典型。
對于官山鎮生態循環農業的累累成就,課題組專家均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生態產業學科首席研究員朱立志指出,官山鎮的生態循環農業體系運行通暢、成果豐富,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物質轉換和能量傳遞效率較高,動靜脈產業做到了有效配合,切實促進了當地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官山鎮的生態循環農業實踐成果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農業項目持續完善,質更優、量更大。“十三五”規劃以來,官山鎮累計實施農業重大項目15個,完成投資額80億元,溫氏、佳盛源、桂柳飼料、奔力油脂、生豬屠宰等項目先后竣工投產,錦浩奶牛、循環農業服務中心等項目按序推進,大量優質的農業項目每年為官山鎮經濟發展創造巨大價值。
第二,資源節約成效顯著,資源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官山鎮通過不斷創新科技農業合作管理體制,加強國內外先進農業企業的溝通對接,與高校、科研院所加強合作,已累計建設11處、共計10萬平方米的秸稈存儲大棚,年收儲2.8萬噸小麥秸稈,每年帶動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30萬元。畜禽廢棄物處理中心年處理菌渣及養殖業廢棄物30萬噸,生產高品質有機肥10萬噸,年銷售額2億元,每年可獲利2000多萬元。
第三,生態保育持續向好,生態循環越轉越通暢。圍繞秸稈基料化、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打造的兩大循環模式在官山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和落實,農業廢棄物實現了資源化循環利用,農業面源污染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農業生態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復育,通暢運行的生態循環農業進一步推動了官山農業綠色發展,促進了當地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循環“綠”與共富“金”交相輝映的官山經驗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當前,農業經濟、農村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水平,關系到農村社區反貧困成果能否長期鞏固。課題組專家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呂鵬指出,過去很多地方走工業化、城鎮化路子,導致農村與城市高度同質,卻沒有激發鄉村生活模式本身的特色、魅力與優勢。新的農業農村發展要堅持“系統性思維”,將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等維度統籌思考,實現系統的最優化。探索生態、生產、生計和勞動力之間的互動模式,將為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官山鎮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基于現有生態環境條件、循環農業技術、農業生產要素,實現了系統性價值提升,為相似農村地區發展提供了思路借鑒,值得肯定。
近年來,官山鎮立足資源稟賦,守住綠色發展底線,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聚焦“全面轉型、全域美麗、全民富裕”的發展方向,全力推進“全國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區”“美麗宜居新官山”的建設,突出農業產業項目建設,著力完善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鏈,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官山鎮黨委副書記杜健介紹說:“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是官山做強生態循環農業鏈條的重要抓手。”課題組研究認為,正是因為官山鎮大力發展秸稈綜合化利用、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林畜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模式,才實現了當地的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加速推進,構成了新時代生態循環“綠色”與共富“金色”交相輝映的官山美景,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重要舉措經驗值得推廣。
變廢為寶,廢棄物集成新資源。官山鎮黨委書記何平說:“生態循環農業的重點在于處理好種養殖業的廢棄物,利用起來要體現廢物利用的環保效益。”面對過去采礦業的廢棄礦坑、種植業的廢棄秸稈、養殖業的廢棄糞便等“三廢”棘手難題,官山鎮實施三大舉措變廢為寶。其一,響應國家生態恢復政策,整理礦山、磚瓦廠、廢棄礦坑,恢復水面面積2838畝,恢復增加工業用地、建設用地指標1648 畝,打好招商“地基”。其二,利用省財政政策性資金補貼成立嘉農公司,添置秸稈打捆、存儲機械,建設共計10萬平方米存儲大棚,整合村級合作社,保證10萬畝耕地秸稈的收購、存儲。其三,拉長產業鏈,變垃圾為資源,變負資產為有效資源,40萬噸/年規模的養殖業廢棄物通過市場化集聚,為官山有機肥加工業的發展“鋪好路”。
因勢利導,新資源助力新產業。官山鎮充分發揮在生態恢復中所集成土地資源的地租、地價與指標優勢、秸稈糞便的規模成本優勢,因地制宜招引龍頭企業,搭建新產業框架。其一,在礦坑型土地資源上發展高端種植業。把握眾興菌業長三角生產布局的機會,建造恒溫智能育菇房、發酵隧道,生產培養基基料化解秸稈雞糞等。食用菌業的蓬勃發展正是對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樹立大食物觀”的生動實踐。“大食物觀”提倡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構建,一方面在開發著食物來源的多途徑,另一方面也在拓寬返鄉創業就業的渠道。其二,以秸稈可再生資源發展規模養殖業。先是引入炫燁生物發酵、開啟飼料、桂柳牧業等公司,充分發揮秸稈規模優勢及養殖業招商優勢,后引入永浩牧業、溫氏集團、德康農牧、佳盛源等養殖業公司,不斷擴張養殖設施規模。其三,用糞便低成本資源發展加工業。整縣推進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資金支持,官山鎮政府通過與江蘇思威博公司合作建立友田公司,消解畜禽廢棄物及菌渣,成為推進高品質有機肥生產的“發動機”。
闡揚光大,延展“鏈”完善“綠”循環。官山鎮通過加強產品深加工與新增產業廢棄物資源化處置,持續延展生產鏈,完善生態循環農業框架,兩手抓好鎮域生產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一方面,突出產品深加工,延展高端生產鏈。支持佳盛源公司投資建設商品豬屠宰分割、冷藏生產線,與上海悠純公司簽訂合同建設乳制品加工廠。另一方面,突出新增產業廢棄物處置,延展生態生產鏈。一是壯大菌渣加工生產鏈,由星米達公司等消解菌渣并栽培多肉植物,15家電商加工營養土,嘉農公司用作底肥種植養殖稻蝦田,友田公司生產優質有機肥。二是發展沼液處置生產鏈。養殖業廢棄物糞便經干濕分離,干糞用作加工有機肥原料,溶液通過厭氧發酵罐發酵產生沼氣與沼液。永浩奶業配置沼氣發電機發電,友林、及時雨等公司建設地下管網引入沼液作為優質液態有機肥,用來栽植、栽培優質的木材、藥材、食材,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得益彰。
官山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進階對策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2022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戰略部署,提出要發展生態低碳農業。這充分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守好‘三農’基本盤至關重要、不容有失”。在我國各地鄉村振興的萬千實踐探索中,官山鎮生態循環農業的成果與經驗值得認真總結。面對一道應答十余年的生態考題,官山鎮作出了出色的回答。如今的官山鎮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在堅定不移走“循環農業強鎮”之路的過程中,實現了產業興旺、鎮村繁榮、人民富裕、社會和諧的一個個目標。官山鎮黨委書記、鎮長何平說:“生態循環農業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這是我們官山‘強、富、美、高’新的起點。”
對于像官山鎮一樣具有農業發展優勢的地方而言,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讓綠水青山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優勢和驕傲,都應當成為其發展的不竭動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綜合施策、久久為功。對官山鎮而言,有以下幾項未來發展的重點。
統一企業形成集團化規模發展。通過統一企業形成集團化規模發展,將各企業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解決,充分利用公共資源,降低各環節成本。課題組專家、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呂鵬指出,由官山鎮政府牽頭創辦以鎮為核心的集團,該集團囊括的官山鎮生態循環農業相關企業應作為鎮集團的子企業運營,促進系統性價值提升。
加強農業核心科技,構建數智生態循環農業。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農業的綠色發展是數字技術、生物技術發展的時代產物。課題組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生態產業學科首席研究員朱立志指出,要用高效生態農業的核心科技——中醫農業技術體系助推數智生態循環農業,全面提升生態循環農業系統中的物質轉換和能量傳遞效率,增加循環經濟價值增長空間,阻斷農業種養循環的污染鏈。
加強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課題組研究認為,在統一企業形成集團化規模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政府牽頭,加強地區品牌以及地區產品標準的構建,注重發展地域文化品牌傳播的影響力,挖掘并發揚官山鎮的豐富歷史文化,打造文化與數智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鄧楚韻】
責編:劉蘇毅/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