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隨著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成了為人民謀幸福并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準確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刻內涵和本質要求,才能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圍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人民智庫深入研究共同富裕的理論淵源、深刻內涵、階段性目標與實踐路徑,從指標體系構建的科學性、前瞻性、系統性和可行性出發,構建出包含1個目標層、2個準則層、6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64個三級指標的共同富裕階段性評價體系,以期對我國省域的共同富裕水平進行系統闡釋、客觀衡量,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提供參考。
共同富裕的理論淵源與深刻內涵
共同富裕的理論淵源
第一,共同富裕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美好生活最為質樸古老的理想之一,也是幾千年來我國廣大人民生活發展的根本訴求。縱觀中華文明史,不乏歷代先賢們對共同富裕、“世界大同”以及“民本”“平等”等思想的論述,如《詩經·大雅》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法家提倡的“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儒家強調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等,無不體現出共同富裕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自始至終是廣大人民群眾期盼的理想生活狀態。
第二,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價值追求與目標。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雖然未出現“共同富裕”這一詞匯,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共同富裕的社會形態作出了科學設想。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批判,提出“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這一思想,強調要消除兩極分化,保障所有社會成員富裕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同時,馬克思找到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科學路徑——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建立公有制。列寧也強調:“工人階級要獲得解放,必須進行社會革命,將私有制變為公有制”。顯然,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方式,始終將共同富裕作為其內在的價值追求與目標,為我們提供了理論基礎,這對于中國共產黨結合我國國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持續推進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指導。
第三,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踐行初心使命的必然。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懈地將共同富裕作為偉大理想和奮斗目標,將青春與熱血熔鑄于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偉大征程。從毛澤東同志提出“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到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和“先富帶后富”,到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推出縮小貧富差距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到胡錦濤同志提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再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最終目標都是讓人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歷史證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的歷史跨越,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來。
共同富裕的深刻內涵
第一,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富。從主體看,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而不是少數人的富裕,是一個都不能少的、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但不是沒有差別的同步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從結果看,共同富裕不是總量富裕、人均富裕,而是全體人民收入水平普遍較高但收入差距保持在較低水平,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是同時富裕、同步富裕,而是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并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過上美好生活。
第二,共同富裕是覆蓋全面的共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是以一定的生產力發展為基礎的,沒有生產力的發展,就無法實現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和精神財富的不斷豐盈。物質生活的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礎,但共同富裕不僅僅指經濟上高質量發展的共富,也包括實現人民對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道德、生態文明等方方面面的追求。物質生活的富裕富足、精神文化的自信自強、人的自身文明素質的綜合提高、社會和諧和睦和環境宜居宜業、公共服務普及普惠等各方面的有機集合,構成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鮮明特征。總之,共同富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
第三,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的逐步共富。共建共享共富三者密不可分,共建推動共富實現共享,共享推動共建實現共富。共建是前提和條件,共享要建立在共建基礎上,需要全體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團結互助,人人參與、人人盡力,共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共同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共同營造和諧和睦社會和宜居宜業環境,使全體人民在共建中共享社會主義發展成果。同時,實現共同富裕,不僅要不斷提高人民創造財富的能力,還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進一步縮小因城鄉、區域、行業等差別而導致的收入差距,不斷減少人民在就業創業、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機會不平等,不斷夯實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此外,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探索過程,我們既要遵循規律積極有為,又要腳踏實地解決問題,持續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向高水平躍升。
共同富裕階段性目標、實踐路徑和評價維度
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目標
2021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的講話中指出:“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戰略目標,也是中國共產黨踐行對全國各族人民莊嚴承諾的關鍵舉措。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明確需要達到的目標。只有目標明確,才能保證發展戰略方向的正確,國家和地方在制定推動共同富裕的具體工作時才能更有抓手、更有的放矢。
從政治經濟學視角看,推動共同富裕的目標就是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健全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實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推動共同富裕,就是要把健全生產關系擺在與解放生產力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健全生產關系來完善分配關系,從而使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所享有。從社會分層理論看,共同富裕的目標就是要縮小各社會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暢通社會基層流動通道,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同時要保證社會中下層群體的富裕水平不斷提升,以及富裕階層的財富過快積累得到有效遏制,最終形成橄欖型的社會結構。
共同富裕既是“全民共富”,又是“逐步共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研究不同階段的目標,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結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綜合考慮。制定具有科學性、可行性的共同富裕階段性目標,是在推動共同富裕道路上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的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深入研究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的行動綱領,指出:到“十四五”末,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逐步縮小;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縮小到合理區間。
參考黨中央和國家關于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部署和相關政策,本研究認為,到“十四五”末我國居民的人均收入應當邁入高收入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應超過30%,基尼系數應逐年下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顯著縮小;到2035年居民收入要比2020年翻一番,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達到50%,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基于公平和普惠原則的財稅制度得以完善;到2050年,居民人均收入應當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達到75%,人人均能享有高質量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務,人的全面發展取得實質性的重大進展。各省市要對照國家共同富裕階段性目標,結合自身情況制定符合實際的共同富裕階段性目標。
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許多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當前,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具體實踐路徑還處于探索階段,各省市由于自身的資源稟賦和推動共同富裕的基礎條件不同以及富裕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在推動共同富裕的制度設計上要結合自身實際來創造條件、完善制度配套,同時務必注意在實踐中要共同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第一,推動共同富裕需要實現包容性發展。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共同富裕不是要返回我國改革開放前一度存在的低收入水平下的平均主義,而是要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提升經濟循環效率,壯大實體經濟,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強化就業優先導向,不斷做大“蛋糕”,以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為進一步完善促進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奠定更堅實的基礎。同時,各省市在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發展的包容性,重視公平分配和成果全民共享,為人民群眾勤勞致富創造條件,為那些能夠創造和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發展空間,鼓勵公平競爭,推動包容性發展模式的實現。
第二,推動共同富裕需要完善分配制度體系。公平、公正、普惠的分配制度安排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題中應有之義。完善促進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要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財富積累機制為目標。一是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對各省市來說,就是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不斷促進就業量的擴大和質的提升;推動地方國有企業收益社會共享,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二是要完善稅收制度,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證社保政策兜底有力。各省市要以普惠和公平為抓手,完善稅收累進機制,重點是通過稅收制度調節收入差距,以及提供均等化、高質量的基本公共服務。三是推動慈善事業發展,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三次分配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各省市應當完善募集、捐贈和資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建立慈善公益激勵制度和保障制度。
第三,推動共同富裕需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縮小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進入新時代,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選擇,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對國家來說,區域協調發展主要是要平衡東、中、西部的發展以及平衡城鄉的發展。對各省市來說,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則在于平衡省域中心地區與邊緣地區的發展,以及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一方面,應著眼于縮小城市群內外、中心城市與非中心城市的發展差距,推動城市群內外人口有序流動,強化城市際性與都市一體化,發揮財政轉移支付在縮小區域差距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應著眼于城鄉一體化發展和推動鄉村振興,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渠道,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發展共建共享的集體經濟,健全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制度體系。
共同富裕階段性目標的評價維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指出:“要抓緊制定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要,提出科學可行、符合國情的指標體系和考核評估辦法。”從共同富裕的豐富內涵中發展出共同富裕階段性目標的評價維度,是建構科學可行、符合國情的指標體系的一個重要前提。
“共同”和“富裕”是評價共同富裕的兩個基本準則。共同富裕強調“富裕”屬性。共同富裕建立在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總體較高的前提下,而不是低收入水平的平均主義。共同富裕解決的是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和人民收入不斷提高過程中出現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不能忽略了“富裕”這一基本前提。因此,是否解放和提升了生產力水平,各階層人民群眾收入水平和生活條件是否有一個普遍提高,是否距離人的全面發展更進一步,是評價共同富裕的第一個基本準則。在此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還要解決兩極分化的問題,即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各階層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讓全體人民公平積累個人財富、公平參與經濟社會建設、公平共享發展成果,這也就是共同富裕的“共同”屬性。對這一屬性的測評可以通過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城鄉一體化的深入推進、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區域發展的協調等社會表征來實現。
評價“富裕”的維度。“富裕”不僅是指物質生活方面的富裕,同時還是精神生活的富足和生活環境的宜居。換言之,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首先,物質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物質需要的滿足不僅關乎人民的生存和身體健康,同時也關乎人民的尊嚴和良好心態。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是生活舒適和有尊嚴的基本前提。其次,精神生活是人類文明生活的顯著標志,精神生活既包括了文化消費和文化參與,也包括了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社會參與等多方面的內容。在現代社會,精神生活需要在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中的地位更加凸顯。提供豐富的文化產品內容,培養積極健康的精神觀念和社會參與實踐,能夠有力提升公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最后,宜居的生活環境也是人民群眾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人民群眾對生活環境感知度和利益訴求越來越高的當下,各省市應當不斷強化域內生態文明建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公眾提供宜居的生活環境。
評價“共同”的維度。共同富裕中的“共同”屬性蘊含公正、平等、共享等深刻意涵,既要求貧富差距縮小、區域差距縮小、全體人民都富裕的結果公平,又要求制度公正、為人民提供平等的致富機會,人民平等享有發展成果的過程公平。從過程公平來看,良好的制度能保證人人享有發展機會,促進分配公平公正,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公平公正的社會制度,既要保障社會流動暢通和勤勞致富,人民可以通過努力改善自身生活狀況;又要保障制度兜底,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體面的生活,這其中的關鍵是分配制度的不斷完善。因此,評價“共同”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是評價現有分配制度的公平性,即分配制度是否保證勞動作為致富的最重要手段,是否發揮了保障兜底的功能。從結果公平來看,評價“共同”就是要評價群體貧富差距是否縮小以及區域貧富差距是否縮小。從群體均衡發展的視角來看,就是要評價是否形成了橄欖形的社會分層結構,既要評價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是否擴大,又要評價社會中下層群體的富裕程度是否穩步提高以及高收入群體的財富積累是否被限制。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視角來看,就是要評價是否實現了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重點是評價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是否保持在一個大致均等的程度。
共同富裕階段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基于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理論淵源、深刻內涵、階段性目標和實現路徑,結合省域發展實際,本研究嚴格遵循指標構建原則,參照評價維度合理選取指標,運用科學的分析方法,構建全面、合理、可測的共同富裕階段性評價指標體系,科學測度和評價共同富裕水平。
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本研究在構建共同富裕階段性評價指標體系時,主要遵循了以下幾個原則:
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的設計要建立在對共同富裕內涵和目標的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握之上,科學選取能夠客觀、真實、全面地反映共同富裕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的指標。同時,指標間要有互斥性,各指標應分別反映共同富裕的不同方面,不能重疊重復。
前瞻性原則。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在動態中向前發展的過程,指標體系構建將推進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發展目標反映到指標體系之中,以前瞻性的視角對省域實踐提供指導。
系統性原則。推進共同富裕是一項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反映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領域全面綜合發展、高度協調統一的狀態。因此指標的選取應堅持系統觀念,不僅要體現“五位一體”全面發展要求,也要在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都有所體現。同時各指標間要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使指標體系成為具有層次性和邏輯性的嚴密整體。
可行性原則。為方便后續的測算分析,在構建指標體系時充分考慮具體指標的可量化性與可得性,選取能夠從各類統計年鑒、政府統計公報等現有統計資料或較為完善的第三方測評中獲取的具體指標。同時考慮指標的橫向和縱向可比性,即在不同省份之間橫向可比,在不同時間點上縱向可比,使測算結果具有排序比較的意義。
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共同富裕的階段性評價指標體系從“富裕”和“共同”兩個準則層構建。“富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用以評價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的程度,體現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本研究選取物質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足、生活環境宜居3個一級指標衡量富裕程度。“共同”是共同富裕的本質特征,用以評價富裕實現的范圍,體現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本研究選取分配公平公正、群體均衡共享、區域協調發展3個一級指標評價共同水平。上述6個一級指標下設16個二級指標、64個三級指標構成共同富裕階段性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在構建共同富裕階段性評價指標體系時,本研究增加了反映居民主觀滿意度和幸福感的指標,以期切實反映共同富裕實現人民群眾共同期盼的美好生活的根本目的。
物質生活富裕相關指標。物質生活富裕是最能夠體現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指標,這一維度的指標由經濟提質增效、收入水平提升、消費結構升級3個二級指標構成。
經濟提質增效是促進物質生活富裕的基礎和動力,如果沒有生產率持續提高和經濟合理增長作為必要的物質基礎,共同富裕目標難以實現。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需要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提升經濟循環效率。因此,這一維度主要從經濟效率提升、創新發展、結構優化等方面考察,涵蓋人均GDP、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區域碳排放強度等7個三級指標。
收入水平是最直觀體現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指標,按照“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的要求,本研究重點關注居民就業和勞動報酬增長情況,涵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彈性、勞動者報酬增長彈性、城鎮登記失業率等5個三級指標。
消費是富裕程度的最終表達。經濟發展和收入增加不僅驅動居民消費水平提高,也會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消費結構升級反映了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的結構升級和層次提高,重點集中在教育、文娛、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故本研究采用恩格爾系數、耐用品密度、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比3個三級指標來測量消費結構升級程度。
精神生活富足相關指標。進入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有了新要求,即“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為達到精神生活富裕的目標,既要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也需兼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終體現在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提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此,精神生活富足這一維度設置文化產業發展、精神需求多樣、綜合素質提升3個二級指標。
文化產業發展能夠同時推動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隨著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人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文化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本研究從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區域廣播電視播出節目套數、人均文化和旅游事業費等4個三級指標進行考察。
精神生活富裕的表現之一是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該維度從教育文化相關消費支出、公共文化服務、群眾的主觀獲得感幸福感評價等方面考察,下設3個三級指標。
綜合素質提升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表現,也是精神富裕的重要表現,包括身體素質、文化素質、社會參與意識等方面的提升。這一維度設置人均預期壽命、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基層選舉參選率4個三級指標。
生活環境宜居相關指標。在新發展階段,富裕不僅指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指人民生活環境等物質條件的富裕。這一維度設置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良、社會和諧和睦3個二級指標。
城鄉基礎設施是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的基礎支撐。以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契機,可以進一步補足落后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為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進而實現共同富裕夯實基礎。基礎設施完善這一維度設置區域道路網密度、物流運輸網絡覆蓋率、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等4個三級指標。
生態文明作為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價值目標的綠色生態致富體系。推進共同富裕,應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的需要,即人人享有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宜居環境。這一維度主要設置當前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地表水質狀況以及空氣質量表現等指標。
高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礎和兜底保障。提升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減少社會矛盾和沖突,能夠為推進共同富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和諧和睦這一維度設置每萬人擁有的律師數、每萬人刑事案件立案數、“天眼”監控的覆蓋率、居民安全感體驗4個三級指標。
分配公平公正相關指標。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要致力于形成更加健康、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結構。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涉及初次分配相關指標已在“富裕”中呈現,此處不再贅述。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相關制度安排通過設置財政稅收普惠、公共服務均等、慈善事業發展3個二級指標來考察。
財政稅收普惠是發揮政府再分配調節功能,通過稅收、財政轉移支付等一系列財政政策,對社會財富進行調節。這一維度設置區域轉移支付依賴度、民生性財政支出占比、稅收收入占比3個三級指標。
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力度,要重點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是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要設置反映不同地區公共服務發展不均衡的指標以衡量發展差距。同時結合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目標,要在指標中加入弱勢群體的保障水平相關指標,以體現共同富裕消除兩極分化和貧窮的內涵。因此,公共服務均等這一維度設置低收入人群保障水平、區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比例等7個三級指標。
第三次分配是通過公益活動和慈善捐贈等方式,自覺自愿地對個人財富進行重新分配。慈善事業發展相關指標能夠反映區域第三次分配對共同富裕的促進作用。慈善事業發展主要體現在慈善捐贈和志愿服務日益增多、培育發展慈善組織等方面,故這一維度設置慈善捐贈占GDP比重、每萬人擁有登記社會組織數、志愿服務滲透率3個三級指標。
群體均衡共享相關指標。現階段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要注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時兼顧好“保障最底層、提低擴中層、激勵較高層”的需要,從而可持續地縮小群體間生活水平差距和發展差距。因此,這一維度設置收入差距縮小、階層流動暢通2個二級指標。
新發展階段的共同富裕并非追求絕對的結果公平,但要保持收入差距在一定的范圍內。由于不同地區群體在自然稟賦、人文條件、市場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合理的收入差距能體現勞動者能力和貢獻的差別,產生創造社會財富的動力。收入差距縮小這一維度選取區域基尼系數、低收入人群占比、勞動者收入報酬占區域GDP比重3個三級指標。
共同富裕不僅關注收入分配的結果公平,也關注個人能否不論家庭背景,在社會中公平地競爭優質資源。本研究選取中等收入群體占人口比重增速、教育代際繼承率2個三級指標測算階層流動暢通程度,用以衡量社會的機會公平程度。
區域協調發展相關指標。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求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人民群眾享有大體相當的生活水平。區域協調發展這一維度設置城鄉協調和區域協調2個二級指標。實現共同富裕要求這些指標的差距不能過大,應介于一定范圍之內。
城鄉協調主要考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情況以及城鄉一體化建設成效。城鄉協調發展需要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這一維度選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城鄉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城鄉人均基本公共服務支出比等5個三級指標。
區域協調重點考察區域發展差距的現狀。首先應考慮地區間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財富差距,設置區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這一指標來考察;其次應考慮區域不同類型城市間的發展差距,設置中心城市與非中心城市人均GDP比、區域固定資產投資差異系數等指標來考察。
上述共同富裕階段性目標的評價指標體系,可以用于測量某一省市共同富裕歷時性階段性目標的實現情況,也可以用于比較不同省市共時性的共同富裕階段性目標的實現情況。歷時性的比較既可以單獨觀測每一個指標的實現程度,也可以通過指標的無量綱化、指標的權重和指數的計算等測算方法實現對共同富裕階段性目標實現程度的整體評估,各省市可以結合自身情況確定期望值、權重系數和計算方法。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賈曉芬 劉哲 劉春霞】
參考文獻
[1]李金昌、余衛:《共同富裕統計監測評價探討》,《統計研究》,2022年第2期。
[2]楊宜勇、王明姬:《共同富裕:演進歷程、階段目標與評價體系》,《江海學刊》,2021年第5期。
[3]鈔小靜、任保平:《新發展階段共同富裕理論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財經問題研究》,2022年第7期。
[4]陳麗君、郁建興、徐銥娜:《共同富裕指數模型的構建》,《治理研究》,2021年第4期。
責編:馮一帆/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