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既是社會之子也是自然之子,社會是人成長的家園,自然是人成長的搖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構成一個共同體。踐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要破除人類中心主義的慣性思維,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增長方式轉型,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加強環境污染防治,穩妥推進“雙碳”目標;推進全球氣候治理,彰顯大國責任擔當。
關鍵詞:人與自然 生命共同體 可持續發展 和諧共生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因此,我國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
自然界是一個有機存在的統一體,人只是大自然鏈條上的一個環節、一個部分,人與自然始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人既是社會之子也是自然之子,社會是人成長的家園,自然是人成長的搖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構成一個共同體。
馬克思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指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能動的自然物。”“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所以,人類通過生產生活的實踐活動,在自然界中印證了人類的存在。”而且“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馬克思曾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曾深刻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必須“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列寧也曾表達過:“我憎恨把人同自然界分割開來的唯心主義;我并不因自己依賴于自然界而感到可恥。”人對于大自然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大自然不僅構成了人直接生活的資料,而且構成了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的對象、工具和材料,同時又特別突出人在自然界面前表現出的巨大的實踐能動性。“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追求
中國共產黨始終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忠實踐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在傳承中國傳統“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智慧,借鑒人類生態文明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中國化、時代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思想成果,為推進人類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中國經驗、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毛澤東同志早在1934年就提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1955年又發出了“綠化祖國”的號召,反復強調“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規格種起樹來”“要做出森林覆蓋面積規劃”“真正綠化,要在飛機上看見一片綠”。1958年,毛澤東同志又提出“要使我們祖國的河山全部綠化起來,要達到園林化,到處都很美麗,自然面貌要改變過來”。毛澤東同志的一系列論述,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發展與行動實踐奠定了堅實基礎。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文明建設,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科學發展確立為基本國策。
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期望值越來越高,生態環境在廣大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人民群眾的觀念從過去“盼溫飽”“求生存”到今天的“盼環保”“求生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強調“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成為新時代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按照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從而達到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的目標。”“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是樸素的真理。”“堅持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實現循環的自然鏈條。”“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注重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關系的智慧,要求人類對自然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不用大網打魚、不射夜宿之鳥,反對“竭澤而漁”“焚藪而田”的做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木水火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循環不已。”“要用系統論的思想方法看問題,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軀體,應該統籌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
中國共產黨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矢志不渝地追求“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美好境界,并將其提升到“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轉變為綠色低碳發展的國家意志和實際行動,使得我國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取得了巨大進展,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生態環境保護得到加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新鮮。
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必要性
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人類已經釋放了眾多的天體探測器,希望尋找到像地球一樣的天體,但至今尚未發現任何一個可供人類生存、發展的星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人類的共有家園。大自然是人類之母,不僅為人類及各種生命的誕生提供了合適的條件,而且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發展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物質資料和精神條件,包括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氣象資源、生物資源等各種自然資源,適宜的氣候和環境,自然科學研究場所和對象,以及滿足人類審美需求的自然風光。人類一直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澤。因此,人類應當順應自然、善待自然、保護自然。
但是,長期以來,人類總是秉持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定勢,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主宰,因而對大自然具有強烈的改造和征服欲望,毫無節制地以征服者的姿態,讓高山低頭、讓河水讓路,破壞自然,從大自然中掠取各種資源滿足人類自身的貪欲。因此,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不但帶來了生態環境的損害,而且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安全。
首先,人類種群的過度擴張、人口的急劇增加,人類活動的過分頻繁,使得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生存條件和生存資源受到致命擠壓,導致物種加速滅絕。人類為了自身的經濟發展,大肆毀林開荒、圍湖、圍海造田,導致森林減少、濕地破壞,地球之肺、之腎的功能減弱,嚴重擠壓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據統計,20世紀有110個種和亞種的哺乳動物以及139個種和亞種的鳥類在地球上消失,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種鳥、400多種獸、209種兩棲爬行動物和20000多種高等植物瀕于滅絕。 以高等動物中的鳥類和獸類為例,從1600年至1800年的200年間,總共滅絕了25種,而從1800年至1950年的150年間則共滅絕了78種。高等植物每年大約滅絕200種左右。任何一個物種的衰退或滅絕,等于大自然鏈條的一個環節斷裂,人類與自然的平衡遭到破壞,受傷害、遭損失、被反噬的將是人類自己,最終將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安全。
其次,人類在消耗資源過程中,大肆排放廢棄物,改變了自然的、健康的物質循環,污染了環境。人類在經濟活動中,奉行物質主義消費觀,大肆從大自然中開采各種金屬和非金屬資源,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制造出大量的工業品供人類消費,產生出來的大量污染物排入大自然,其排入的速度和數量大大超過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釋放出大量的生產、生活垃圾,形成垃圾山、礦砂山,塑料等不易降解的白色垃圾、各種重金屬、富含大量毒素的污水直接排出,污染了河流、海洋和土壤……人類和其他物種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破壞。
再次,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享受,破壞了大自然的水循環、大氣循環、土壤循環乃至生命循環等一系列正常的自然循環過程。正常的水循環從海洋到陸地,以地表徑流的方式返回大海,實現了營養物質的交換、水循環和氣候調節,養育了眾多的生物物種,但是大壩、圍湖造田、水泥城市等人造工程,使得河流、湖泊等自然水文受到干擾,其降解污染物能力、調蓄能力等都受到影響,結果是降水迅速流到大海,并在其過程中受到嚴重污染。人工降雨、人工驅冰雹等人工干擾大氣舉措,大量的化學物射入太空,短時期內可能收到預期效果,但長期來看造成大氣紊亂,改變了大氣循環。人類為了獲得高產,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以及各種激素,導致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影響,完美相生相克的農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各種微生物被殺滅,土壤中殘留大量的難以降解的毒素和重金屬,破壞了土壤的自凈能力和自然循環過程……
最后,人類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加速了溫室效應,改變了地球的能量平衡。由于人類依靠科學技術革命帶來的巨大能量,將自然界中煤、電、石油、水、太陽、風、生物質等自然資源都轉化為供人類需要的熱能,經過工業生產的消耗后又釋放出巨大的工業熱量,經過居民夏天空調、冬天取暖等消費活動,產生巨量溫室氣體,溫室效應加速,導致氣溫上升,氣候變暖,海水上漲,冰山融化,臭氧層空洞,不但直接危及海島和海岸沿線國家的生存,而且危及到全人類的生存安全。
人類對于地球自然環境的惡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根源在于長期以來人們割裂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對立起來。因此,保護自然,愛護人類的共同家園,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成為人類的共同使命。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實踐路徑選擇
踐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并將其付諸于綠色低碳發展的實際行動,必須選擇正確的路徑。
第一,破除人類中心主義的慣性思維,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全球生態危機的形成,與人類中心主義的理念密不可分。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大自然存在的所有有機物、無機物都是為人類安排的,是人的奴隸,其價值就在于對人類有用,能無償地滿足人類的需要,人是大自然的絕對主人,對大自然擁有絕對的支配權和管理權。在這種理念的支持下,人類以自我為中心,無限地通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先進工具的使用,從大自然中索取,追求經濟快速增長、物質條件迅速改善,忽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身心發展的全面性、可持續性以及生態系統的可承受性,沒有給予自然以足夠的人文關懷,缺乏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的意識,從而導致生態危機。因此,在全社會普及天道自然的和諧理念,讓社會大眾懂得,大自然是一個由成千上萬的包括人、動物、植物、微生物在內的有機物,以及形形色色的無機物組成的鏈條,人僅僅只是這個鏈條上的一個環節,各個環節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組成一個和諧一體的整體,任何一個環節的斷裂和缺失,都會危及到其他環節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人類不能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來獲得所謂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勝利。
第二,做好頂層設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本身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通過整體規劃、系統修復,使之成為有機共同體。長江、黃河是母親河,修復好長江、黃河以及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七大流域的水生生態,使祖國的大江大河干流水質得到改善,還生命以家園;修復好陸生生態,通過植樹造林,擴大綠地空間,提升森林覆蓋率,增加森林植被的總碳儲量和水源的涵養能力,建立以國家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為主體的濕地保護體系,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持續改善生態功能,還人間以綠色;防治水土流失,減少水土流失的面積和強度,遏制國土的水蝕風蝕趨勢,筑牢大地的根基;修復和保護海洋生態,持續開展沿海防護林、濱海濕地修復、紅樹林保護、岸線整治修復、海島保護、海灣綜合整治等,改善海城生態環境,遏制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鹽沼等典型環境退化趨勢,還海洋以美麗藍色;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增加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數量,保護各類生態系統,保持生物多樣性,將野生動物種群和高等植物群落納入保護范圍,使大熊貓、朱鹮、東北虎、藏羚羊、蘇鐵、蘭科植物等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為大自然的修復奠定根基。
第三,加快增長方式轉型,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推動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關鍵。產業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傳統的增長方式主要是依靠資源的大量投入、大量的消耗化石能源進行推動,結果產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導致霧霾、水體污染、資源瓶頸等一系列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的后果。因此,轉變增長方式,建立起由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綠色金融體系、綠色基礎設施體系、綠色貿易體系和綠色消費體系等六大子體系構成的發展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的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水能、核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潮汐能等清潔能源體系,建立起以新能源、新材料零排放為內容的新產業體系,推進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推廣應用、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廢棄物循環利用,形成綠色低碳的經濟增長方式。
第四,加強環境污染防治,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治理污染,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是實現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一環。消除重污染天氣,清除江河湖海的資源、環境、生態污染,防控土壤污染源頭,實施排污許可制,防控環境風險發生。立足能源資源稟賦,分步驟實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嚴控化石能源消費,推行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推進能源革命,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在碳達峰碳中和這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中取得勝利。
第五,推進全球氣候治理,彰顯大國責任擔當。“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地球是人類共同生活和守護的家園,建設清潔美麗地球村、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決非中國一國之事,而是事關人類命運的大事,是各國人民共同的企盼和要求。中國作為世界上有擔當、負責任的文明大國,秉持生態文明理念,站在為子孫后代負責的高度,不僅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責任擔當,書寫了舉世矚目的“綠色答卷”,推動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為建立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作出了中國貢獻,而且積極履行《巴黎協定》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呼吁世界各國和全球人類堅持多邊主義,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加強“綠色合作”,推動“綠色發展”,助力“綠色復蘇”,為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尋找最大公約數,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和環境挑戰提供中國方案。
【本文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百年民生思想發展史”(18ZDA01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責編:王 克/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