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新時代促進農民增收的科學理論指引和政策實踐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促進農民增收一系列重要論述的指引下,黨和政府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不斷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堅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健全困難群體收入保障機制,促進農民增收取得顯著成效。十年來,農民收入實現翻一番,增速快于城鎮居民;農民收入來源更加多元,收入結構逐步優化;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勢頭得到轉變。實踐證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繼續堅持促進就業創業,發展鄉村產業,完善支持政策,深化農村改革,保障主產區種糧農民收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關鍵詞:鄉村振興 農民收入 農村改革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增加農民收入,事關農民安居樂業和農村和諧穩定,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客觀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作出重要部署,包括“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促進農業經營增效”“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等。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論述,全面梳理黨和政府圍繞促進農民增收推出的政策實踐,系統分析新時代十年促進農民增收取得的進展和積累的經驗,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論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促進農民增加收入作出重要指示,為新時代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了理論指引。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農科院同有關方面代表座談時指出:“與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還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要綜合發力,廣辟途徑,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一是要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家庭經營收入穩定增長,使經營農業有錢賺。二是要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農民打工有錢掙。三是要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國家力所能及地給農民一些錢。四是要穩步推進農村改革,創造條件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 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調研時指出:“檢驗農村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要通過多種途徑著力構建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機制。”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要加快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讓廣大農民都盡快富裕起來。”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關于如何增加家庭經營性收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現代高效農業是農民致富的好路子。”“要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要鼓勵和扶持農民群眾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庭院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要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務,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關于如何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堅持精準發力,立足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發展優勢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多更好惠及農村農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要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村經濟、增強農民工務工技能、強化農業支持政策、拓展基本公共服務、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

關于如何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穩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提升收儲調控能力,堅持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范圍。”“要加強村規民約建設,移風易俗,為農民減輕負擔”。

關于如何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推進農村承包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制度改革,提高農民財產收益。”“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要探索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產業化,盤活農村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使更多農村居民勤勞致富。”

黨和政府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政策實踐

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促進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

一是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向農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是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推進農牧(農林、農漁)結合、循環發展,調整優化農業種養結構,加快發展特色農業。加快推廣節水、節肥、節藥技術設備,深入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積極培育知名農業品牌,推動形成優質優價的正向激勵機制。

二是改革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和保護農民利益并重,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持續執行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大豆收儲制度改革,建立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制度。

三是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完善財稅、信貸、保險等支持政策,培育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引導農民以多種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加強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相關扶持政策向規范化、示范性農民合作社傾斜。支持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強化科技研發,創新生產管理和商業模式。支持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推廣農業生產經營環節服務外包、土地托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等綜合服務模式。

四是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健全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村小微企業等信用信息征集和評價體系。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綜合運用獎勵、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加大對“三農”金融服務的政策支持,重點支持發展農戶小額貸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等。

拓寬農民就業渠道,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

一是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培育制度。不斷完善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加強涉農專業全日制學歷教育,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實施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加強縣級培訓基地和農業田間學校建設,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動。依托農業技術推廣單位、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組織、涉農職業院校和農林示范基地,圍繞特色產業發展急需的關鍵技術開展培訓。

二是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推動形成平等競爭、規范有序、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平等就業、同工同酬制度。從嚴查處克扣、拖欠農民工工資行為。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以新生代農民工為重點,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加強農民工輸出輸入地勞務對接,積極開展有組織的勞務輸出。支持農村社區組建農民勞務合作社,開展勞務培訓和協作。

三是支持農民創業創新。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農村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實施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培訓五年行動計劃,支持返鄉創業園、返鄉創業孵化園(基地)、信息服務平臺、實訓基地和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建設。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提高農村物流水平。提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質量,改善公共服務設施條件。

四是鼓勵規范工商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積極引導工商資本投入農業農村。鼓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工商資本投資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鼓勵工商企業投資適合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領域,積極發展現代種養業和農業多種經營。探索建立政府與社會合作共建和政府購買公益服務等機制,放寬農村公共服務機構準入門檻,支持工商資本進入農村生活性服務業。

五是健全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龍頭企業創辦或入股合作組織,支持農民合作社入股或興辦龍頭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聯合體。創新發展訂單農業,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貸款擔保和技術服務,資助農戶參加保險。探索建立新型農民合作社管理體系,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大型糧油加工企業與農戶以供應鏈融資等方式結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促進農民轉移性收入增長

一是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前提下,改革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并注意補貼的綠色生態導向。落實和完善農業“三項補貼”(即良種補貼、種糧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改革政策,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保障農民合理收益。

二是創新農業保險產品和服務。建立健全農業保險保障體系,從覆蓋直接物化成本逐步實現覆蓋完全成本。健全農業保險基層服務體系,形成適度競爭的市場格局。大力發展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糧食安全的農作物保險、主要畜產品保險、重要“菜籃子”品種保險和森林保險,推廣農房、農機具、設施農業保險等業務。穩步開展主要糧食作物價格保險、收入保險試點,探索天氣指數保險等模式。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

一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加快農村承包地、林地、草原、“四荒地”(即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宅基地、農房、集體建設用地等確權登記頒證。實行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農村土地征收制度,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推進農村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以股份或份額形式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二是激發農村資源資產要素活力。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工商資本合作,整合集體土地等資源性資產和閑置農房等,發展民宿經濟等新型商業模式,積極探索盤活農村資產資源的方式方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因地制宜采取資源開發利用、統一提供服務、物業管理、混合經營、異地置業等多種實現形式,增強自我發展、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促進農村各類產權依法流轉。

三是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以縣級行政區為基礎,以建制鎮為支點,深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健全困難群體收入保障機制

一是強化支持低收入人口增收。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教育支持、健康扶貧、社保兜底等措施,將民生項目、惠民政策最大限度地向貧困地區傾斜,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加大以工代賑投入力度,支持農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貧困人口勞務報酬收入。強化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深入實施鄉村旅游、林業特色產業、光伏、小水電、電商扶貧工程。

二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合并實施新農保和城居保兩項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與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相配套。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隨經濟發展而逐步提高,確保參保居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推動保障更加公平、管理服務更加規范、醫療資源利用更加有效,促進全民醫保體系持續健康發展。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家庭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完善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合理確定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建立針對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年人的補貼制度。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取得的進展和成效

農民收入十年來翻一番,增速快于城鎮居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居民收入呈現“十連增”。2022年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133元,是2012年的2.4倍。期間,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長率為9.2%,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GDP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4%、8.4%,農民收入的整體增速明顯快于同期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速和經濟增長的速度。到2022年,城鄉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為2.45:1,明顯低于2012年的2.88:1。

農民收入來源更加多元,收入結構逐步優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富民產業發展壯大,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得到充分挖掘,各項改革激發農村資源資產要素活力,持續釋放農民增收新動能。

工資性收入已成為農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到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工資性收入達到8449元,是2012年的2.7倍。2015年,工資性收入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達到40.3%,首次超過40%并首次超過經營凈收入的占比。到2022年,這一比重達到42.0%,比2012年提高了4.7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農民的最主要收入來源。

經營凈收入仍然是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到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經營凈收入達到6972元,是2012年的1.9倍,經營凈收入仍然是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

轉移凈收入增速較快。到2022年,農民的轉移凈收入達到4203元,是2012年的2.9倍;其年均增速為11.3%,高于同期農民工資性收入和經營凈收入的增速。從占比的情況來看,2022年農民轉移凈收入占可支配總收入的比重達到20.9%,比2012年提高了3.7%,已經成為農民的第三大收入來源。

財產凈收入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到2022年,農民的財產凈收入達到509元,是2012年的3.1倍;其年均增速為12.0%,高于同期其他類別收入的增速,未來農民的財產凈收入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勢頭得到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為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從低收入組、中等收入組和高收入組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可以看出,農村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大致經歷了“擴大—縮小”的變化趨勢。

從2013年到2017年,不同農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高收入組和低收入組的收入差距在2017年達到9.48倍的峰值,比2013年提高了2.07倍;中等收入組和低收入組之間的收入差距在2016年達到了3.71倍的峰值,比2013年提高了0.78倍。在此期間,全國不同農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

從2017年到2021年,不同農村居民之間收入差距拉大的勢頭得到逆轉。2017—2021年,低收入組的收入增速為10.1%,明顯快于同期中等收入組(8.2%)和高收入組(8.7%)的增速。到2021年,高收入組和低收入組的收入差距達到8.87倍,比2017年的峰值下降了0.61倍;中等收入組和低收入組的收入差距達到3.41倍,比2016年的峰值下降0.30倍。

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積累的經驗和啟示

就業創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創業創新環境持續改善,吸引一大批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科技人員等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農業農村部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達到1010萬人,在鄉創新創業人員3000多萬人。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創辦的項目一般采取“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與農民合作創業。返鄉入鄉創業創新項目中70%具有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效果,一個返鄉創業創新項目平均可吸納6.3人穩定就業、17.3人靈活就業。實踐表明,培育農村各類創業創新主體,通過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有利于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加收入。

發展鄉村產業促進農民增收。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在發展鄉村產業中,將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重要目標,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參與鄉村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小農戶建立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合作方式,推廣“訂單收購+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利益分配不斷向產業鏈上游傾斜,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20年產業融合發展使農戶經營收入增加了67%,采取訂單方式帶動農戶的占55%,融合主體年平均向農戶返還或分配利潤500多元。實踐表明,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

構建支持政策體系促進農民增收。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居民的轉移凈收入增速較快。這主要得益于黨和國家不斷強化政策扶持,持續完善農民減負增收的體制保障。“三項補貼”改革既支持小農戶發展生產增加了收入,又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增加了收入。隨著城鄉醫保并軌政策的深入推進,農民能夠享有的醫療公共服務水平逐步提高。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提高,農民得到更多的政府補助。城鄉居民養老金由2013年的每月人均82元提高到2021年的每月人均179元。實踐表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要構建支持政策體系,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

改革賦權增添農民增收活力。在支撐農民增收的傳統動力逐漸減弱,農民收入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釋放財產性收入增長紅利的重要舉措。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2020年完成產權制度改革的村當年分紅435.6億元,人均分紅54元,為促進農民增收增添了新活力。實踐表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明晰產權歸屬,完善各項權能,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有利于為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增添動力和活力。

保障主產區種糧農民收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產量不斷邁上新臺階,這得益于我國出臺的一系列保障主產區種糧農民收入的政策措施。中央財政提供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涉及三大糧食作物等16個農產品品種,2019年全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作物的承保覆蓋面超過65%。2020年,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糧食作物面積達10.6億畝次,占全國托管服務總面積的63.5%。農戶采取全程托管,小麥每畝節本增效356.05元,玉米每畝節本增效388.84元。實踐表明,抓住了種糧農民的增收問題,就抓住了農民增收的重點;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就抓住了糧食生產的根本。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要堅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的基本原則,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促進農民增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政策,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促進農民增收,特別是農村低收入群體增收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20年末,全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3621.5萬人,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標準為每人每年5962.3元。全國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446.5萬人,其中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366.3萬人。2021年,全國納入監測范圍農村低收入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各項醫保綜合幫扶政策惠及農村低收入人口就醫1.23億人次,減輕農村低收入人口醫療費用負擔1224.1億元。實踐表明,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是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的重要舉措,針對低收入農戶,要繼續建立健全常態化幫扶機制,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

【本文作者為華中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教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三農”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

[2] 《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 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 切實抓好農業農村工作》,《人民日報》,2022年12月25日。

[3]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302/t20230227_1918980.html,2023年2月28日發布。

責編:周素麗/美編:石 玉

責任編輯:張宏莉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