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信心是經濟主體行為和活動的動力源之一,信心的高低不僅主要取決于而且最終反作用于宏觀經濟運行,對于經濟發展而言,甚至可以說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中央提出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來做好經濟工作,這一“心”思路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加強對經濟信心建立和演變規律的研究,在有效研判和調控的基礎上提振發展信心。
【關鍵詞】經濟發展 經濟信心 消費者情緒 社會心理預期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明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會議公報中,“信心”一詞反復出現,如“大力提振市場信心”“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經濟信心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之一。經濟信心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復雜而微妙的動態互動關系,我們要認清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樹立合理的經濟信心,用經濟信心支撐和引導經濟行為,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經濟信心是經濟主體(消費者、企業家等)的一種情緒感受和心理預期,具體指人們對當前和未來的個體家庭財務狀況以及宏觀經濟狀況的主觀感受和預判。與經濟信心類似的概念還有消費者情緒,這方面的研究要追溯到匈牙利裔美國經濟心理學家卡托納,早在1946年他就開始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定期開展消費者調查,從所獲得的數據觀察美國消費者信心隨時間進程的漲落。他使用消費者情緒指數成功預測了二戰后美國經濟會出現繁榮期,由此引發人們對消費者情緒或信心問題的廣泛關注。自1970年起,歐盟國家也持續開展類似的調查。中國國家統計局從1997年底開始編制消費者信心指數,而后定期發布。大量文獻已經反復證明,詢問消費者關于未來經濟的信心、預期或情緒這類問題是合理且有價值的,因為這些心理指標確實能夠預測經濟發展。①例如,有資料表明,英國2004年至2011年間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與零售額變化模式有很高的吻合度;美國的消費者情緒指數在2007年至2008年的金融危機期間也同樣出現嚴重下降。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整體經濟形勢會影響民眾的經濟信心,而經濟信心的升降會體現在每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上(如投資和消費行為),這些行為最終匯聚成整體的經濟走勢。由此可見,在經濟管理或治理工作中,應該對經濟信心加以研判和調控,因為它對宏觀經濟發展和個體經濟行為都有預測和影響作用。
就宏觀經濟發展而言,雖然并非所有的研究結果都表明經濟信心指數能預測宏觀經濟變化,但是大多數研究結果支持二者之間的正向關系。例如,有研究發現,中國消費者預期指數對月度工業增加值增長率有顯著的單向預測作用,尤其是對未來9個月至1年后的產出增長預測貢獻較大。②有學者利用搜索引擎中的關鍵詞搜索數據合成了網絡消費者信心指數,統計結果表明該指數對中國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波動的解釋率達到20%。③不僅是消費者信心,還有企業家信心,都對我國經濟增長有正向的顯著影響。④
就個體經濟行為而言,經濟信心構成了投資和消費行為的直接動力因素。有研究表明,長期經濟信心(對未來五年家庭和國家經濟狀況的預期)能正向預測經商投資、理財投資、固定資產投資等方面的行為意愿;然而,短期經濟信心(對一年內家庭和國家經濟狀況的預期)對于各類投資行為意愿沒有預測作用。⑤這說明我們要注重對長期經濟形勢的研判并保持合理的信心水平,因為投資行為是建立在對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心理預期基礎上的。就消費行為而言也是如此,有研究表明,消費者信心指數每上升1個百分點,消費支出會增加0.1個百分點。⑥
鑒于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以及消費者和企業家經濟信心的重要性,2022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要將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作為經濟工作的入手點。信心是經濟行為的動力,是一種特殊的生產要素,對于經濟發展而言,甚至可以說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消費者和企業家經濟信心的客觀依據和主觀邏輯
要提振廣大消費者和企業家群體的經濟信心,就要了解經濟信心的來源或影響因素。人們的經濟信心水平首先取決于客觀的經濟發展狀況,其次信心畢竟是主觀的心理變量,它還有自身的主觀邏輯。因此,我們既需要理解經濟信心與客觀經濟指標的關系,也要認識其中的心理規律。
樹立經濟信心并非要盲目樂觀,而是要建立在對我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宏觀局面和長期局勢的理性認知基礎上。如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的,“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因而我們要對2023年經濟運行的總體回升、對做好經濟工作保持充分的信心。我國有全世界最完備的產業體系,工業門類齊全,生產力優勢、人力資本優勢、科技競爭力優勢不斷彰顯,我國依然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占據著無可替代的樞紐位置,這是經濟持續繁榮的基礎。我國已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站在了新的更高歷史起點上,14億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構成了國內經濟大循環源源不斷的動力。隨著政府和企業在增強民眾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等方面一系列政策和行動的落地,將會有效提振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我們有理由對我國經濟大盤、發展大勢、競爭優勢保持長期信心。
樹立經濟信心要校正對經濟形勢認知和預期上的“悲觀偏差”。過去幾年,百年變局加速演變,疫情持續沖擊,經濟全球化不斷遭遇逆流,一系列不利因素在不斷打擊人們的信心,破壞對未來發展的樂觀預期。在世界經濟面臨整體衰退風險的大背景下,公眾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認知容易被拖累并出現“矯枉過正”的情形。通常人們的經濟信心會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而作出過度反應:若經濟處于上行階段或繁榮時期,人們往往日益趨于過度樂觀,從而過度消費和投資,不斷放大經濟泡沫;然而,一旦經濟進入下行周期,人們往往又會過度悲觀,從而加劇經濟的衰退。舉例來說,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22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同比多增6.59萬億元。一方面的原因是疫情導致消費場景減少,另一方面可能意味著人們在對不確定性的未來進行“正當防衛”,通過擴大儲蓄以抵御未來風險。不過,這里面也有相當比例的“過度防衛”成分,過度防衛行為恰恰是悲觀預期的結果。
經濟信心可能存在的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現象,還與社會情緒的相互傳染機制有關:他人樂觀或悲觀的情緒本身就是一種信號,讓收到該信號的人陷入同樣的情緒狀態里,并相互強化,這種情形在經濟泡沫或危機時期尤為明顯。基于上述邏輯,在世界經濟的下行趨勢與疫情一度對我國經濟的強烈沖擊下,人們對經濟的認知和未來預期很可能出現過度悲觀現象。因此,無論是消費者還是企業家都應該意識到自己可能存在的認知偏差,合理校正自己對現實的估計,尋找新的投資機會,并適度擴大消費以提高生活質量。
樹立經濟信心要注意時間框架的作用,運用好長期思維。經濟信心的調查通常會區分短期經濟信心和長期經濟信心,時間框架不同,信心水平會有明顯差異。例如,筆者在2020年2月6日至11日做的調查表明,疫情沖擊的主要是短期經濟信心,即對當年經濟發展狀況的信心;而人們對我國的長期經濟信心依然較高。⑦當前,我國疫情防控進入了新階段,公眾應該建立對經濟增長的良好預期,對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保持充分信心。如前所述,這種長期經濟信心更為重要,因為它是人們各類投資行為的有力預測因素。投資是因為我們相信將來的回報,尤其是長線投資,它必然以長期經濟信心為基礎。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依然在持續增加,在國際競爭格局中的實力和地位都在不斷提高,這種向上向好的趨勢是決定我們長期經濟信心的現實依據。運用長期思維、戰略思維來看待問題,就不容易為眼下的困難所左右。
樹立經濟信心要以自身能力為后盾。這里的能力一方面是居民個人實際的消費和投資能力,其前提是國家確保充分就業和勞動收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一方面是個體的能力和素質,尤其是財經素養。經濟信心提升后,人們自然要在消費、投資等方面作出各種決策和行為。個體良好的財經素養,如豐富的財經知識、較高的財經能力、合理的財經價值觀,是保證財經行為質量和財經福祉的重要影響因素。⑧因此,要注重公眾財經素養的提升,引導公眾適度擴大消費、合理投資、積極做好財務規劃。對于個人而言,究竟是將金錢用于消費還是投資,各保留多大比例,可能要多權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僅意味著風險和不確定性,還意味著新的投資和發展契機,這需要我們加強學習研究,并作出合理的投資決策。
各級領導干部要掌握經濟工作的“心”思路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各地區各部門和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意識做好經濟工作。如何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是當下擺在各級領導干部面前的新課題之一。領導干部不僅要了解微觀經濟主體經濟信心的形成規律,更要側重在宏觀管理層面探求提振經濟信心的思路。
提振經濟信心要平衡好市場動力屬性和規則屬性。市場的動力屬性來自市場主體的經濟人屬性,人們天賦的逐利動機是市場經濟活力的來源;然而,市場主體不僅是經濟人,也具有社會人屬性,他們不僅要關注自身利益,也要遵守各種制度規則,如法律法規、社會規范,以確保無損于甚或能增進他人、集體和國家的利益,這就決定了健全的市場必須突出規則屬性,用市場規則調節每項經濟活動利益攸關方的關系。簡言之,市場的動力屬性和規則屬性這雙重屬性正好對應了經濟人和社會人的雙重人性。動力屬性是市場的原生屬性,它無需培育,而市場規則需要引導和培育。政府在制定市場規則、實施市場監管的時候,應協調好動力屬性和規則屬性,做好市場主體經濟人和社會人人性的平衡。雖然在某種條件下市場可以形成自發秩序,但是更多情況下并非如此,沒有外部規則和監管的市場會成為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出現完全無序和極端秩序(壟斷)的局面;不過,若過度監管也會抑制企業內生動力,影響企業家創富熱情,損害市場活力。在經濟面臨風險挑戰的情況下,各級政府對市場和資本的監管要把握好“度”,做好平衡,確實“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讓民營資本等各類資本保持投資信心和熱情。
提振經濟信心需要準確傳遞政策信號。有研究表明,我國先前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恢復和穩定消費者信心發揮了積極作用,政府對科教文衛等社會性支出的增加尤其能對市場信心產生積極影響。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提出,2023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這已經傳遞了清晰的政策信號,那就是要刺激經濟發展,保持合理的發展速度。各級政府要結合實際做好政策落地工作,切實擔負起經濟發展責任。當然,廣大居民和企業家也要主動領會政策信號,認識到政策可能帶來的經濟發展紅利,保持經濟發展信心,適當增加消費和投資。
提振經濟信心既要用經濟數據說話,又要講好經濟發展的成功故事。我們通常以各種指數、指標等數據的形式傳遞宏觀經濟發展狀況信息,數據及其背后的邏輯讓人覺得可信而科學。然而,人們對很多數據含義的理解往往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需要一定的參照系才能確知其含義,因此在很多情況下它未必是公共傳播中信息交流的有效形式。心理學研究一再表明,相比枯燥的數據,故事性的信息更容易記憶,更容易在人際中傳遞。美國經濟學家麥克洛斯基在探討經濟學研究和言說方法問題時,曾提出經濟學應該綜合利用好四種措辭方式:事實和邏輯,加上比喻和故事。⑩事實和邏輯是認知性的,側重以理服人;比喻是生動的,故事是形象的,它們更能激活人們的想象和情感。這些研究成果和理論觀點的啟發是,我們不僅要用經濟數據說話,也要主動講好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故事。舉例來說,2022年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國產品牌汽車在國內外市場都取得了亮眼成績。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我國長期支持性的汽車產業政策和汽車產業自身研發和資本實力的積聚,尤其是在技術路線上的正確選擇。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已具備一個成功故事必需的三個結構要件:首先是幾十年前國產汽車產業的羸弱形象(初始狀態),然后是國家出臺有效的產業政策再加上企業自身的不懈奮斗(改變的力量和機制),最后是整個產業的成功突圍和崛起(結果狀態)。一個產業的成功故事所帶來的經濟信心會被自動延伸到其他方面。政府和各類媒體應該圍繞關鍵產業和行業、重點區域和領域、重大工程和項目,向國內外不斷講好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故事。
提振經濟信心要做好重點人群工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各級政府要在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困難群眾、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做好醫療和養老工作等方面拿出實招,確保政策落地。民生有保障,未來可預期,人們才敢在基本生活消費基礎上追求高質量生活消費。尤其是在住房方面,要“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讓百姓安居樂業,有余力擴大消費。
雖然經濟信心的底層邏輯是經濟自身的良好發展,但經濟信心體現了人們主觀世界的能動性特征,它會作用于經濟行為從而影響經濟發展趨勢。可以說,信心也是生產力,“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是經濟活動治理的“心”思路。做好經濟工作,我們不僅要掌握經濟規律,還要研究心理規律,因為經濟信心的問題是個心理學問題。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入研究經濟主體的心理和行為規律,并據此采取提振經濟信心的舉措,為經濟工作開啟一條“由心而治”的新思路。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接訴即辦中黨員干部擔當作為的內生動力和行為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2GLA002)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奧]科奇勒、[德]霍爾澤著,辛自強等譯:《經濟心理學導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5頁。
②李成:《消費者信心能預測產出波動嗎——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經濟學動態》,2016年第12期。
③劉偉江、李映橋:《網絡消費者信心指數和經濟增長的動態相關性研究》,《財貿研究》,2017年第5期。
④張亞青、崔亞蕾、孫仁金:《企業家和消費者信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對企業家信心指數和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分析》,《價格理論與實踐》,2018年第10期。
⑤辛自強、李哲、楊之旭:《疫情期間公眾的經濟信心、財經價值觀與支出行為意愿》,《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20年第6期。
⑥戴淑庚、許俊:《我國股票市場財富效應研究——基于消費者信心與廣義虛擬經濟的視角》,《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5年第1期。
⑦辛自強:《公眾的疫情風險認知與經濟信心調查》,《人民論壇》,2020年第5期。
⑧辛自強:《中國公民財經素養基本狀況報告》,《心理技術與應用》,2022年第3期。
⑨盧學英、白文周:《市場信心、經濟波動與財政政策》,《華東經濟管理》,2015年第2期。
⑩[美]麥克洛斯基等著、許寶強等編譯:《社會科學的措辭》,《經濟學專業的措辭》,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第137頁。
責編/趙橙涔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