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春潮涌動,活力迸發。
近日,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密集亮相,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啟動,聚焦電子科技、生物醫藥、未來汽車等前沿技術領域;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六類人才在簽注有效期內可以不限次數往來香港或者澳門;橫琴和前海“金融30條”重磅發布,涵蓋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促進跨境貿易、加強金融監管合作等方方面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滿4周年之際,隨著一項項政策措施發布實施,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化,助力大灣區建設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4年時光,擘畫的藍圖,正在一步步變成實景:香港正奮力譜寫由治及興新篇章,向世界講述香港發展新故事;澳門在多重利好下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力爭人旺業興發展提速;大灣區內地9市去年進出口總值達7.9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占廣東省進出口總值的95.6%。截至2022年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近13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約3萬億元,大灣區常住居民超過8600萬,民眾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更加充實。科技融合、人才融合、產業融合……這張“灣區答卷”亮點滿滿,一個發展潛力無限、想象空間巨大的世界級活力灣區,已雛形顯現。
這4年來,粵港澳三地協力,始終堅持高水平謀劃推進大灣區建設。香港、澳門分別成立了參與大灣區建設的統籌協調機構,并將相關工作納入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及發展規劃。近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馬不停蹄走訪廣州、深圳、澳門等多個城市,并表示未來香港將與灣區內兄弟城市在科研、金融、貿易、文旅等多個重點產業“強強聯手”。廣東始終堅持“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東所能”,舉全省之力推動大灣區建設。粵港澳三地攜手同心、協力共進,推動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這4年來,粵港澳三地協力,不斷促進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灣區人民“心聯通”,灣區“向心力”不斷增強。從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運營,“1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到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大橋、獅子洋通道等項目建設加緊推進,架起大灣區橫向“黃金走廊”;從大灣區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實施好“澳車北上”、加快推動“港車北上”,到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生活就業的政策舉措陸續出臺,港澳青年在大灣區逐夢圓夢……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在大灣區加速成形,粵港澳三地文化相融、民心聚合,“硬核灣區”“活力灣區”“民生灣區”成為大灣區的新名片。
這4年來,粵港澳三地協力,著力推動產業優勢互補、融合發展,全面提升灣區國際競爭力。港澳現代金融、專業服務等優勢,疊加廣東制造業、龐大市場等優勢,形成“1+1+1>3”的效果,吸引越來越多跨國企業和科創新星落子大灣區。去年底,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舉辦首次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達成853個合作項目,投資總額達2.5萬億元。埃克森美孚、西門子、阿斯利康、現代汽車等跨國企業“用腳投票”“跑步入場”,對企業在大灣區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大灣區科技創新激情被點燃,目前已集聚獨角獸企業達51家,約占全國的1/6、全球的1/20,躋身世界最重要的科創中心之一。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隨著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全面恢復,粵港澳大灣區人員之間、企業之間、機構之間、政府部門之間的“雙向奔赴”正密集涌現,大灣區建設的“加速鍵”已經啟動。在這片充滿希望的沃土,處處跳動著發展的音符,處處充盈著活躍的創造,處處留下了追夢者的腳步。而這些,正是一首首春天的進行曲。
揚帆大灣區,奮進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