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黃永林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數字中國”,“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發展數字經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基礎,是“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重要舉措。
當今中國,全要素的數字化轉型正逐漸滲透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虛擬化、智能化、網絡化為典型特征的數字新興業態不斷涌現,數字經濟日益彰顯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無窮的創新活力。面對世界數字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和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未來,我們要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為在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中搶占制高點提供更加強勁的動能。
加強數字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創新是數字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放研究,在一些關鍵產業和核心技術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能力。首先,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通過新型舉國體制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加快國產化進程,增強自主可控能力。其次,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圍繞區塊鏈、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等前沿技術精準攻關,加快技術突破。其三,要通過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區域創新中心、技術孵化器等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加大對共性技術、基礎性技術的開發,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最后,進一步加大科研經費投入,重點支持基礎領域和重點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
打造安全可信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必須積極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首先,適度超前部署通信、算力、融合等新型基礎設施,試點推廣衛星互聯網、6G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要進行新型數據中心建設,支持和鼓勵大型互聯網企業“走出去”,提升云服務、數據算法的能力。政府在推進數字經濟布局和發展的同時,需要積極引導,加強“新基建”建設,注重區域協調和人群普惠。繼續增加欠發達地區的數字基建投資,縮小地區間的基礎設施供給差距,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針對東西部地區數字技術能力的不同,實行差異化的數字基礎設施發展政策。圍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需求,鼓勵大企業、領軍企業搭建數字化平臺,面向中小企業開放銷售數據資源、共享能力,將中小企業納入大企業創新體系和供應體系,帶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數字經濟要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全方位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增強“顛覆和跨界”的創新意識,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致力于把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服務業相融合,放大相互資源的價值。抓好智能制造工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和中小企業數字賦能行動,讓數字技術更好賦能大中小企業發展。數字經濟為傳統產業發展帶來新內容新活力,為新興產業帶來新空間新動力,要積極推進企業的數字化改造升級,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尤其是打造制造業基礎的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用數字化提升企業效率,推動傳統產業更快、更有效、更均衡地實現數字化轉型。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根基和動力源泉,未來,從創新、應用、供給、支撐等多方面,尤其是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在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生產、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數字經濟發展新的著力點和重要增長極。
增強數字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彈性。運用數字化技術,加快數據要素對產業全鏈條改造,實現多行業價值鏈、供應鏈、產品鏈、市場鏈,包括商業鏈再造,推動傳統產業鏈向中高端邁進,實現技術、產業和社會經濟的變革。培育面向特定行業的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智能化生產、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發展零工經濟、平臺經濟等新業態,培育制造業新的增長極。重點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數字化發展水平,聚焦集成電路、基礎軟件、重大裝備等重點領域,加快補齊產業鏈條上的短板,提高我國實體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引導上下游企業加強供應鏈數字化管理和一體化協同,推動企業健全供應鏈安全管理體系。
加強數字經濟政策制度體系建設。加快數字經濟治理創新,完善相關配套的法規和標準,構建數字經濟良好發展生態。一是健全數字產業發展政策體系。鼓勵企業進行數字關鍵技術、前沿技術的開發和創新,支持以龍頭企業的“技術溢出”,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打造“寬容試錯、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支持企業大膽創新。二是構建數據要素市場交易制度體系。加快構建數據要素市場規則,培育規范的數據交易平臺和市場主體,建立數據資本資產定價機制,推動數據資源交易流通。建設國家數據統一共享開放平臺,推動企業加強數據采集、標注、清洗、存儲、傳輸、應用等全生命周期價值管理,更好地激活數據要素價值。三是建立信息基礎設施保護法律制度。建立重要領域數據資源、重要網絡和信息系統安全保障法規體系,推進高質量的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等領域基礎性的立法,強化數據資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護。
完善數字產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發展數字經濟關鍵是人才,重點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培養使用機制。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既要吸引海外數字經濟精英,引進復合型、領軍型的國際高端人才,也要加緊培育本土數字人才梯隊。要進一步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政府部門,形成支持數字經濟發展的“官產學研用”充分結合的共生生態體系。制定關鍵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的政策,支持以知識、技能、管理等多種要素參與分配,采取股權激勵、期權激勵等方式,激發研發人才的創新積極性。建立專利價值評價標準和制度,完善專利實施轉化相應政策,鼓勵科研人員進行科學研究和創辦企業。
積極參與數字經濟發展國際合作。踐行數字經濟多邊主義,積極構建良好的國際合作環境,強化與各國政策、技術、標準的協同,在開放合作中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依托“一帶一路”、RCEP等平臺,加強數字服務業開放合作。支持服務貿易創新綜合試點城市、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制度創新先行先試,有序擴大數字領域的市場準入與開放。積極參與多邊多方數字服務業治理協商,參與全球數字經濟治理規則制定,為數字服務業國際規則和技術標準制定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總之,未來中國數字經濟在保持規模高速增長的同時,要向基礎更牢、結構更優、動力更足方向邁進。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將有力促進數字中國建設,助力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