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遼寧大學校長 余淼杰
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只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才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勝利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深刻認識到我們已進入新發展階段、需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國內外大循環的動力和活力。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在于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并且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而促進國內大循環的關鍵內容,在于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2022年4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明確要抓好“五統一”: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
我國當前的核心競爭優勢已經不再是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成本,而是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因此,發展的關鍵在于挖掘和發揮出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在需求。我國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以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來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實現。首先,要處理好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相關數據顯示,當前中國市場主體已突破1.6億戶,由此可見民營經濟的地位與規模。
其次,要辯證統一對待“五統一”的關系。從全產業鏈的角度來看,生產需要有要素投入,因此首先要從源頭上做到市場的統一,即推進要素市場的改革,保證市場主體可以公正公平地獲得各種市場資源,允許人才、資金、土地、數據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尤其是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其中蘊含的價值潛力亟待釋放。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數據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并列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2022年1月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初步建立。要素投入后,最終目標是實現產品和服務市場的統一,落實內貿市場和外貿市場的“三同”標準,降低貿易成本、廢除貿易壁壘、推進地區貿易合作,禁止形成地區的小循環閉循環,努力形成國內的大循環。
第二,積極改善營商環境,有效推進投資的便利化。以穩預期為起點,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金融為方式和手段,實現穩就業的最終目標。穩預期方面,國內預期在于客觀認識現在面臨的“三期疊加”的態勢,國際預期在于認識到現在面臨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因此在政策預期上需要加強政策的連續性和可預見性。
第三,通過宏觀政策發力,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進而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擴大消費。首先,中小微企業貢獻了我國80%的就業,是創造就業崗位的市場主體。要提振消費、保障內需,就必須保證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空間,幫助其度過艱難時期。而我國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主要目標之一也是為中小微企業紓困。其次,保障居民稅后可支配收入的穩步提升也是挖掘內需潛力的重要前提。積極的財政政策堅持減稅降費,適當擴大財政赤字的規模,將資金合理運用于“三保”,即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并且要保障資金直達機制的暢通,進而合理促進國內大循環。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并非要“閉關鎖國”,內外循環辯證統一、相輔相成,外循環也同樣重要。促進外循環,要“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格局。
40多年來,我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在第一階段,完成產品型的開放,積極融入全球經貿格局,成為跟跑者。在第二階段,逐步開放要素市場,并且隨著我國經濟總量不斷提升、制造業規模逐步壯大、外匯儲備規模位列全球第一,已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逐漸從跟跑者轉向并跑者。在第三階段,應該切實推進制度型開放,創新構建全球經貿活動的規則、制度、標準,積極參與構建國際經濟新秩序。
放眼未來,要進一步促進外循環,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第一,促進開放的多元化。開放的多元化又可以拆分為出口目的地的多元化、貿易形態的多層次化、出口主體的多元化。在出口目的地方面,積極開拓新興國家市場,實現出口目的地的多元化,有利于降低出口風險。在貿易形態方面,中國以往的貿易形態以線下實體外貿為主,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應積極推進數字商品貿易,如各種軟件的進出口執行服務等。在出口主體方面,應積極發揮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的重要作用,發揮各類出口主體的不同優勢。例如,民企由于其機制靈活性、需求響應速度優勢,在小商品和簡單制造品制作上有比較優勢,應出口與民生消費相關的產品。而國有企業制造能力、資金實力、規模優勢領先,應更多著力于生產和出口機器設備、機械制造等大中型產品。
第二,促進服務貿易發展。我國應該通過擴總量、調結構、樹特色、減逆差的方式促進服務貿易發展,挖掘各行業,特別是在運輸、旅游、醫療等行業的比較優勢,擴大我國各行各業的核心競爭力,利用數字手段進行產業賦能,實現數字的產業化和產業的數字化,打造“數字中國”。
第三,擴大出口,通過降低進口關稅、取消非關稅壁壘等手段持續主動地擴大出口,通過擴大出口來引入高質量中間品、引進技術,進而提升居民的消費者剩余,增加居民的獲得感。
第四,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走進去是指提供更多社會服務,做到民心相通。走上去是指應該提高我國對外投資和對外貿易的質量,帶動我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發展。
第五,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鼓勵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進行進出口貿易。
第六,推進區域合作,短期內重點推進中日韓自貿區協定談判,加快推進遼寧乃至整個東北的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和必經之路。我們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