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P,簡稱生態產品總值,是指一定區域內各類生態系統在核算期內所有生態產品的貨幣價值之和,包括物質供給、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三類生態產品的價值。
日前,北京發布了《北京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和《關于新時代高質量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方案》,旨在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生態涵養區發展。
方案提出,到2025年,生態產品總值核算和應用體系基本建立,全市生態產品總值規模穩步擴大、結構更加優化。到2035年,完善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建立,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在京華大地廣泛形成。
兩項實施方案的出臺,為北京市范圍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打開了一條新通道,一張以GEP為導向、面向未來進行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藍圖日漸清晰。
體現生態價值
“大家都知道濕地、森林、湖泊等是有價值的,但是具體有多大價值,在概念上依然是模糊的。GEP就是對‘無價’的各項生態系統服務的‘有價化’。核算的是一本生態賬,可以更直觀體現生態系統價值,科學衡量綠水青山可以轉化成多少金山銀山,為二者架起橋梁。這是一個對標、對話GDP的新概念。”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保護處副處長王海華解釋說。
將于今年4月1日起實施的北京市地方標準《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技術規范》,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印發后,首個落實國家《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規范(試行)》的地方標準。翻開總共51頁的GEP核算技術規范,幾乎每部分都會列出復雜的計算公式,依據公式,套入相關數據,最終就能計算出區域內的GEP總和。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歐陽志云全程參與了標準制定。在他看來,要想進一步拓寬全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就必須充分掌握北京的“綠色家底”,而GEP的核算無疑是重要的基礎工作。
“標準制定時,我們充分考慮了北京作為超大城市的特點和生態本底的情況,結合兩年的試算應用情況,在指標設置、參數選取和價格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本地化研究。”歐陽志云說。
比如,指標設置上,涵蓋北京所有的森林、灌叢、草地、濕地、農田、城市等6大類生態系統;參數選取上,考慮到華北地區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開展參數本地化工作,借助各部門工作基礎和大量實地調研構建一套北京參數;價格體系上,考慮不同生態產品屬性,探索反映保護與替代成本等因素的價格體系。
“202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88萬,經濟總量達到40269.6億元,人均GDP超過2.8萬美元,居各省、區、市首位,生態產品的消費市場廣闊。北京市民對于生態農產品等物質供給類生態產品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對文化旅游、休憩、自然景觀等文化服務類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生態產品的消費需求很大。”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所副所長、研究員李忠說,近年來,觀星空、步道登山、兒童游戲、戶外尋寶等京郊民宿游深度體驗廣受青睞追捧,多家精品民宿“一房難求”,正是生態產品消費旺盛的一個縮影。雄厚的消費能力和旺盛的消費需求,為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夯實了充分的市場基礎。
化解兩大難題
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要解決“難度量”“難變現”兩大難題。
延慶區是北京市首個開展GEP核算的區,其GEP核算始于2015年。作為首都生態涵養區,北京市延慶區生態環境全市領先,經濟總量和居民收入卻長期落后。近年來,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延慶區堅持以生態保護為目標、綠色發展為導向,多元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特別是在GEP核算與結果應用方面狠下功夫求突破。2022年延慶區開展的新一輪GEP核算結果表明,延慶區GEP實現了逐年穩步增長,既守住了綠水青山底色,又較好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北京市門頭溝區在2021年8月啟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與實現機制研究”之初,就統籌多部門力量參與,著力破解“難度量”等難題。通過對GEP核算參數開展本地化采集,門頭溝建立起“1+3”生態產品總值核算體系——“1”就是《門頭溝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實施方案》;“3”就是GEP核算技術規范、統計報表制度、GEP核算平臺。門頭溝區圍繞物質產品服務、調節服務、文化服務等3個一級指標設置了14個二級指標,涵蓋了農林牧漁、氣候調節、固碳、水源涵養、空氣凈化等一系列關鍵要素,有效指引了GEP核算工作。
“GEP核算標準有利于盤活當地的生態資源家底,是一件好事。”北京市門頭溝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吳加杰說,在價值核算過程中,門頭溝區突出價值顯化。在前期數據采集等工作基礎上,經門頭溝區生態產品價值一鍵核算平臺核算自動生成2020年度門頭溝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并可自動實現地圖、分區、要區、勾圖4種顯示結果。這樣計算出來的好處就是使生態保護成效和自然資本價值一目了然,可度量、可評價,有助于增強人們對生態產品價值的敏感性,有助于更好對接市場,為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奠定基礎。
密云區也嘗到了GEP核算的甜頭。2021年開展GEP核算研究后,更加注重夯實生態本底,科學培育生態產品。密云區依據生態產品分類,培育出馮家峪鎮中華蜂蜜、密云水庫魚等物質供給類產品,太師屯鎮邑仕莊園葡萄酒等調節服務類產品,北莊鎮長城歷史文化特色民宿等文化服務類產品。同時,通過產業化運行和品牌化經營提高生態產品溢價。如密云蜂產業規模位列全市首位,蜂產品年均產值近1.4億元,蜂業旅游觀光年接待游客達1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近億元,直接促進果蔬增產效益超8.5億元。
探索評價體系
考慮到生態資源稟賦不同,如果北京將GEP列入考核,如何因地制宜,讓這根綠色“指揮棒”公正公平,不偏不倚地指導各區科學高質量發展?
對此,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GEP核算標準在全市推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各區功能定位不同,要建立符合首都特點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標體系和技術規范,加快建立生態產品總值統計制度,定期發布全市及分區生態產品總值核算結果,探索構建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等。
同時,由于各區生態基礎不同,探索亦有差別。政策要給出一定創新空間:比如在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利益導向機制方面,支持有條件的區加快構建覆蓋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生態積分”體系;在推進試點示范方面,可率先在生態涵養區開展生態產品總值核算及應用試點,并鼓勵有條件的區穩妥開展試點,及時總結經驗,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路徑。
李忠說,北京生態涵養區是首都的“大氧吧”“大花園”,是北京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也是首都功能不可或缺的承載區,要堅持機制引領,著力突出GEP對生態涵養區高質量發展的引導作用。為此,要加快建立完善GEP統計制度,盡快發布全市及分區GEP核算結果。推動GEP核算結果應用,探索將GEP核算結果與生態涵養區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分配和績效考核聯動掛鉤,按照GEP開展生態涵養區考核評價,探索利用結對協作資金實施GEP和GDP交換補償機制。
“我們也將不斷探索GEP應用場景。如探索GEP和GDP跨區交換補償,通過先在生態涵養區與結對平原區之間試點探索利用結對協作資金實施GEP和GDP交換補償機制,進而探索在不同功能的區之間開展交換,促進區域優勢互補;探索基于GEP考核的跨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通過允許跨區異地造林增匯降碳、異地購買抵扣一定比例GEP考核目標等方式,逐步拓展新增碳匯抵扣、GEP考核目標等標的物,引導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說。
“相信通過方案落地,能夠進一步將一區、一部門的經驗變成北京全市各部門各區協同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管理方案,并最終形成具有首都特點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為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乃至全球城市生態管理貢獻北京智慧。”歐陽志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