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面對風險挑戰,中國經濟總能頂住壓力持續恢復,在風雨之后更加茁壯。2022年,我們堅持穩中求進,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邁出堅實步伐,我國經濟社會大局保持穩定。進入2022年12月以來,隨著一系列優化疫情防控政策的接續發布和落地見效,全國多地市場呈現回暖跡象,2023年,中國經濟前景更加值得期待。人民論壇網結合各地創新實踐,推出“讀懂中國經濟的信心所在”系列稿件。今天,跟隨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杜傳忠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發展勢頭迅猛的新興產業。
近年來,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我國不斷發展壯大,成為穩定經濟運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發展新興產業既是形勢所需,也是大勢所趨。
◇ 什么是新興產業?
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杜傳忠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成長潛力巨大的產業。這類產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既代表著科技創新方向,又代表著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向,具有較高的市場競爭力和產業帶動能力。
在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過程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提升我國產業體系整體競爭力。
◇ 各地新興產業如何精準發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在新興產業方面,我國新動能繼續成長壯大,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移動通信基站設備等重點高技術產品產量增長迅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韌性彰顯,成為中國經濟恢復增長主要動力之一。近段時間,多地密集出臺規劃,圍繞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進一步落子布局。
在上海松江G60科創走廊,已崛起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七大產業,匯聚了尚實航空發動機、科大智能、豪威半導體、正泰智電港等諸多先進制造業企業。
從產品研發、器件選型、物料供應到生產交付,這些年,松江的電子制造產業鏈條越發健全完備,與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產業互為支撐、共同成長。目前,松江已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形成了從平臺、解決方案提供商到專業服務機構、智能設備制造商的完整鏈條,集聚上下游產業鏈重點企業300余家,帶動區域內8000多家中小企業上云。
安徽正在加快建設新興產業聚集地。蕪湖將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作為首位產業全力推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帶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企業核心競爭力持續增強。從落子全球遙感衛星產業基地、布局衛星全球運營中心,到智能語音主要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0%,再到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集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近500家,全產業鏈產值超3000億元……新興產業不斷提質擴量增效,成為安徽制造業增長主動能。
西部地區也在以新興產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引擎。隨著一批國內硅材料行業龍頭企業的重大項目相繼簽約落地廣西北海,一個千億元綠色光伏產業集群在我國西南地區初具雛形。2022年,廣西已成為國內先進有色金屬材料、動力及儲能電池材料的重要制造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
青海發展光伏,優勢得天獨厚。截至2022年底,西寧已聚集多晶硅、單晶硅、組件等光伏產業鏈企業13家。2022年前三季度,西寧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25.8%,連續21個月保持雙位數增長;西寧光伏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超200億元,是2021年同期的3倍多。
青海某光伏科技產業園項目車間 新華社記者 解統強 攝
布局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新賽道”是各地推進競爭力提升和現代化先行的關鍵變量。各地搶抓機遇,產業升級步伐加快,新興產業不斷壯大,新動能增勢良好。
◇ 如何進一步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杜傳忠認為,應著力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
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趨勢,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謀劃發展一批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未來產業。通過推動對前沿科技的深入探索和交叉融合創新,特別是加快對顛覆性技術的創新突破,促進未來產業快速發展。
進一步鞏固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要加快補齊短板,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
要充分發揮我國產業規模、產業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加緊打造新興產業鏈,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