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業是宏觀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中觀產業競爭力的重要依托,微觀創新創業活力的重要源泉。可以說,小微企業發展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和體現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近年來,面對中短期疫情沖擊和長期各類要素成本上升壓力,當小微企業的經濟效率提升不足以有效消化外部沖擊和成本上升時,就更易凸顯其經營困難、微利生存等問題。如何從根本上破解我國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困境,更大程度激發小微企業家的投資經營信心,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
從經濟學理論出發,優化小微企業發展環境、增強小微企業內生動力,可以從降低經營成本和擴大市場需求兩方面推進。總體上看,近年來我國小微企業扶持政策的主導邏輯是通過降成本為企業紓困。
首先是通過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降低小微企業的經營成本,包括安排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專項資金,對經營困難的企業給予房租、擔保費補貼,加大退稅減稅降費力度,退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增值稅存量留抵稅額,允許小微企業緩繳社保費,鼓勵地方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實行階段性優惠電價和用水用電用氣“欠費不停供”,激勵運營商降低對小微企業的寬帶和專線資費等。
其次是通過金融手段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包括央行通過增加再貼現額度,鼓勵銀行對小微企業手中的票據進行貼現,幫助其加速回籠資金,鼓勵大型銀行增加普惠小微貸款,使用再貸款工具支持地方銀行加大對小微企業貸款投放力度,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以及“省級再擔保機構+基層擔保機構”的擔保體系,降低銀行向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等措施,擴大小微企業融資規模,降低其融資成本。同時,針對中小微企業存在的應收款回款周期長問題,通過排查、懲處等方式督促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及時支付拖欠小微企業的賬款,提高小微企業的自我造血和循環能力。
降成本政策對破解小微企業發展困境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肯定降成本政策效果的同時,也需要思考:為什么近年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貨款拖欠、稅費負擔重等問題總體上呈現緩解態勢,但小微企業的經營困難和發展信心不足問題卻并未從根本上得以解決?這說明,降成本政策固然重要,但這些政策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采取更加制度化的措施,如通過稅收體制改革從根本上降低生產經營稅負,通過完善政府治理體系形成營商成本下降的長效機制,通過推動銀行業市場結構、定價機制改革和信用體系完善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通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降低小微企業創新成本等,從根本上形成為小微企業降成本的制度機制,使小微企業家形成穩定預期、“輕裝”上陣。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提振企業信心,不能只依賴降成本政策。降成本政策可能同時導致等量甚至更高的社會成本。一是不少降成本政策本質上是一種“轉移性”或“零和性”政策,降低小微企業的社保成本、稅負成本、電信成本、利息成本等,必然伴隨著將這些成本向其他市場主體轉嫁;二是降成本政策有可能產生“保護落后”的負面效果,經濟下行雖然會導致企業利潤滑坡、就業崗位減少等不良經濟結果,但成本上漲和需求萎縮也會使產品和工藝相對落后、經營管理水平低下、生態環境不友好的落后小微企業退出經濟體系,實現優勝劣汰,而“普惠性”的扶持政策在幫助大多數企業的同時,也可能延緩部分落后小微企業的正常退出,形成逆向選擇的低效結果。
最重要的是,僅僅依靠降成本政策并不能從根本上實現小微企業家信心提振,原因在于,降成本政策只能幫助小微企業擺脫生存困境,渡過經濟下行周期的短期難關,但不能為小微企業拓展發展空間。要使小微企業長期良性發展,就要使企業家既感受到“節流”的當下,又能預期到“開源”的未來。因此,從根本上提振小微企業家信心需要在拓展其市場發展空間方面下真功夫。
一方面,通過深化以“放”為主的改革,打開小微企業在服務業領域的發展空間。當前我國市場需求的缺口主要不是在工業領域,未來我國工業領域的供需缺口主要是部分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相對供給能力不足形成的局部短缺。在產業結構服務化的大背景下,國民經濟的主要供需缺口是在服務業,是企業和居民消費服務化與服務業供給不足形成的供需缺口,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缺口尤為突出。鑒于此,要通過切實推進負面清單管理、強化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打破國有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壟斷,為小微企業進入生產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領域破除障礙。
另一方面,通過強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打開小微企業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空間。5G實現了信息基礎設施從對“人的覆蓋”到“物的覆蓋”的重大飛躍,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物聯網的發展涉及豐富的內容和軟件創新,小微企業在這些領域本身具有創新比較優勢。然而,由于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小微企業無法通過軟件和內容創新實現創新收益,無法通過基礎軟件、核心零部件和內容創新占領新興產業生態的制高點。這不僅打擊了小微企業的創新積極性,抑制了小微企業自身在這些領域的成長性,實際上也制約了我國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因此,亟需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總之,破解小微企業生存發展困境、增強小微企業內生動力,需要降成本和拓空間兩方面發力,而二者都依賴切實的、針對性的改革舉措。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