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需要加強黨的領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加快構建高水平創新平臺,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通過實施國家重大項目錘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斷進行制度創新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健康發展;堅持開放包容發展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關鍵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新型舉國體制 科技強國 【中國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強調要“完善知識創新體系”,“搶占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就科技創新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大戰略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并強調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進一步明確提出“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任務。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不斷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制度建設。但是也必須認識到,我國科技創新水平仍需不斷提升,如“從0到1”的原始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尚且不足,產業整體創新能力亟待進一步提升,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等問題亟待解決。這些問題的背后是國家創新體系中缺乏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有力牽引,各創新主體的功能還不夠明晰,創新主體之間缺乏高效協同和聯合攻關,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需求的融合度還比較低,所形成的小規模科研組織和自由探索的科研方式,還無法支撐起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等一系列重大目標的實現。為此,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對于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特別是提升我國的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能力和產業重大技術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中心、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早日建成科技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深刻內涵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中堅力量,也是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科技競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力量。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是當下及未來我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舉措。2021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區別于傳統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隊伍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團隊和企業的研發、工程科技隊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視角下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使命、任務、組織、成效等方面有著新的內涵和特征。首先,使命定位高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立足國家戰略需求,包括圍繞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大科學項目、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設以及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安全等領域的重大需求開展科技創新工作,并以持續承擔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和戰略任務作為重要牽引。其次,戰略責任重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致力于從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解決事關國家經濟安全、網絡安全、國土安全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而不僅僅局限于解決某個區域和行業的單項技術、單個產品的問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形成原始創新能力、增強面對戰略需求的應急保障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再次,組織模式獨特。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再是單純地依靠自由探索的科研組織模式,而是以國家重大使命和戰略任務為牽引,依照體系化、協同式、有組織的方式推進科研工作,既有長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穩定型團隊,也有面向國家重大需要的應急型科研團隊。最后,創新成效鮮明。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始終堅持“四個面向”,即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特別是重點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既能在產業核心技術攻關方面發揮先鋒骨干作用,又能在原創性引領性基礎研究和工程科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能夠持續引領世界科技發展。
其中,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以新建的國家實驗室為重要主體,以優化、重組后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支撐。國家實驗室要積極完成能源、信息、材料、生命科學等重大領域的基礎研究和工程實驗,力圖在重大科學原理發現、重大工程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卓越成效,同時也要在成果轉化方面有新的探索和突破,力圖通過建設國家實驗室,形成若干具有知識密集型的技術創新集群。國家實驗室按照“四個面向”的部署要求,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大勢,適應我國發展對科技發展提出的使命任務,堅持問題導向,力爭形成多學科、產學研結合、成規模的新型研發組織。國家實驗室同國家重點實驗室結合,形成的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將進一步加快原始性、前沿性的重大科技創新,為基礎研究的原理發現、關鍵核心技術的機理分析提供強大支撐。
國家科研機構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為主體,會同我國在農業、林業、醫學、中醫學、環境科學等領域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如中國農業科學院),形成國家級科研體系。國家科研機構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著力解決影響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突破問題,今后要進一步關注具有轉型意義、需求導向的基礎研究等科研工作,成為我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我國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視域下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一方面,充分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人才資源豐厚的優勢,通過重大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前沿性突破性科技創新成果。有組織科研是高水平綜合研究型大學和行業特色研究型大學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主要形式,通過承接國家重大任務、搭建高水平科研平臺(如國家重點實驗室)、組建高水平科研團隊、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促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形成未來科學和未來技術等新優勢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圍繞大學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把立德樹人內化到有組織科研中。在有組織科研中弘揚科學家精神,把立德樹人作為培養戰略科學家的根本要求,力爭培養一批戰略性科學家和青年拔尖創新人才。
科技領軍企業也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內嵌于產業內的重大科研隊伍。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快建設與發展科技領軍企業,不斷鼓勵科技領軍企業組建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快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為己任的高水平科研隊伍。科技領軍企業要依托前瞻性的科技創新愿景、使命和戰略,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較高的科技創新投入水平以及完善的創新文化,加快集聚創新資源,努力形成以企業研究院為主體的自主研發與創新體系,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方面形成顯著優勢,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型骨干企業”。同時,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國企民企合作創新,努力形成高能級創新聯合體,牽頭組織各類創新主體(包括科技型中小企業)共同進行產業共性技術“卡脖子”問題攻關,切實保障產業鏈安全,提升供應鏈韌性水平,加強產業鏈創新鏈的融合發展,共同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探索未來產業的培育,從而為我國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不斷強化以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國家科研院所體系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同時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中布局建設若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從而顯著增強我國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能力和產業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形成重大原創性的基礎研究成果,突破更多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更多的未來技術,更好履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2022年9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時強調,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抓手,也是培育與發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目標。既要尊重科學,又要鼓勵創新探索。以加快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契機,從頂層設計、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要素配置、評價體系等方面統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形成高效率高質量高水平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的強大合力。
分析我國科技力量的現狀可知,我國在創新過程中存在創新戰略還不夠明確、創新資源聚集還不足、科技管理還不到位、科技評價體系還不夠完善等問題。因此,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具有重要意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指出的,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例如,開展“有組織科研”就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有益探索。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將發揮重要作用。當前面臨的科研問題愈發復雜多樣,需要匯集多個學科力量、多支專業隊伍聯合攻關才能解決,因此,需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進一步發揮自由探索優勢,整合大學相關院系,甚至整合全國相關大學、產業的科研力量,有針對性地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開展科研工作。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有組織科研”是指高校的科學家和科研團隊瞄準國家戰略需求進行定向性、系統性、有組織性的科學研究模式,其特征主要體現在高校的科研團隊在凝練科學問題、研發過程以及研究成果推廣擴散的有組織性。
而科技領軍企業在創新聯合體方面的探索,也體現出新型舉國體制的特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以實施國家重大項目等為支撐,依托企業研究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聯合體、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載體,以市場化、激勵相容的原則吸收大學、科研院所、同業或跨界企業以及中小企業,形成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并通過價值創造、場景驅動、開放協同、國際化合作等市場行為進一步加快提升所在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這既能避免行政主導下固有的宏觀管理僵化、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等不足,也可以避免市場機制主導下的短期化目標傾向、資源項目分散不足、核心能力薄弱等弊端,其典型事例是我國高速列車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的科技創新聯合體。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有力舉措
進入新發展階段,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還需要解決以下問題。一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加速,世紀疫情反復延宕,世界經濟形勢嚴峻復雜,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等多重因素疊加背景下,建設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界定與科學評價問題。二是戰略思路和頂層設計調整后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建設問題,以國家實驗室為代表的新型國立科研機構建設、創新平臺建設及其體制機制創新問題,以及如何更好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研究機構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的作用問題。三是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各類創新主體在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的戰略組合問題,各類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問題,以及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協同創新和融通創新的制度政策供給問題。四是圍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創新環境優化和創新要素的培育、整合、配置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加強黨的領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統一領導的體制。”對此,需要把握兩大要點。一是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最高政治原則。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二是建設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科技領導體系,從更高層次實現新型舉國體制下的科技創新。保證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能夠迅速有效地貫徹執行,需要將黨的領導體現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規劃布局的方方面面,具體體現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體制設計、能力建設、制度安排等環節,不斷完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治理體系。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需要運用科學思維,建立科學的決策、咨詢、執行、評價、監管等機制,保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與發展的道路正確。
第二,加快構建高水平創新平臺,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國家實驗室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加快建設大科學裝置,建設和完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著力建設具有國際頂尖水平的實驗室,并加快吸引匯聚國內外大量頂尖科學家進行大規模、跨學科的科研協同創新和集成創新。例如,懷柔科學城加快建設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5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11個科教基礎設施和13個交叉研究平臺,正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高度集聚區。
強化以科技領軍企業為主體的創新聯合體建設與發展,突破傳統的企業科研組織界限,依托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大集成內外部創新資源。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加大對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領軍企業的創新政策支持力度,為重大產業技術創新與擴散能力建設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實行以“揭榜掛帥”為特征的開放型創新機制,把不同學科、不同背景的產業龍頭企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組織起來,打造高能級創新聯合體,構建有助于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產業創新生態。
第三,通過實施國家重大項目錘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通過科技風險研判和預測、有效的科技戰略分析,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進一步促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更多承擔國家重大項目,集中有限的資源投向關鍵核心科技領域和核心團隊,在關鍵核心領域形成更多的原始創新、顛覆性技術。
第四,不斷進行制度創新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對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培養與造就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根據科技創新活動的不同階段實施更為動態、更為精準的科技評價體系。尤其對原創性強、周期性長的科技創新活動,探索實施更加重視周期、團隊的考評體系,為這類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更好的發展保障。在破解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的過程中,面對“久攻不下”的基礎材料、基礎軟件、核心工藝、關鍵零部件等領域難題,相應的攻關團隊常常需要在數年內進行數萬計乃至數百萬計的實驗。因此,需要進一步營造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拿出更大的勇氣推動科技管理職能轉變,按照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的定位,轉變作風,提升能力,減少分錢、分物、定項目等直接干預,強化規劃政策引導,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讓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從繁瑣、不必要的體制機制束縛中解放出來!”為此,擁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相關單位和部門,要在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方面狠下功夫,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的環境和服務水平,為國家戰略科技人才營造更好的創新環境,堅決扭轉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不良傾向,使企業家、科學家、工程師等各類科技創新人才安心地從事科技創新工作。青年科技人才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生力軍,要不斷完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全鏈條培養體系和成長環境,加大相關重大科技項目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傾斜力度,讓“科技創新的挑戰性”成為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新動力,不斷促進青年才俊奔涌而出。
政府相關部門需要為全面提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創新牽引能力和國際科技競爭話語權提供制度性支持,在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立項上給予優先資助,形成未來的整體性優勢。在財政、稅收、人才等方面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大支持力度,進一步實施鼓勵創新的精準減稅政策和人才匯聚政策。
第五,堅持開放包容發展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共同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而奮斗。”對此,立足國際視野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牢牢掌握科技發展的主動權。在此基礎上,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積極支持各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豐富合作內涵、完善合作布局、創新合作機制、做強合作平臺、提升合作水平,充分整合知識、技術、人才等全球創新要素,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在形成內核強勁、合力強大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中發揮關鍵核心作用。
(作者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②習近平:《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求是》,2022年第9期。
③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5月29日。
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
⑤陳勁、陳元志、李樹啟:《自立自強:論新時代科技創新》,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2年。
責編/謝帥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