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產主義思想是馬克思理論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政黨始終堅持不懈并為其奮斗不息的終極追求。共產主義思想的形成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將哲學、政治經濟學與共產主義理論相結合,充分展示出共產主義思想火花中的“三重統一”,即科學性與革命性相統一、自然性與人本性相統一、理想性與現實性相統一。重溫經典,從源頭文獻中分析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的內涵,有利于我們進一步領悟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的理論意義與時代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 共產主義思想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科學性與革命性相統一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馬克思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深刻批判了早期形形色色的共產主義理論,科學準確地闡明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的異化表現,指出了一條消滅異化的共產主義道路。
對早期各種共產主義理論的批判。19世紀初期的歐洲,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資本主義私有制成為剝削廣大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枷鎖,要想從根本上掙脫這個枷鎖,就必須以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對社會現狀進行革命性的變革。當時,無論是法國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者、英法空想社會主義者抑或是粗陋的共產主義者,都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資本主義制度,但是這些早期共產主義理論都沒有擺脫資產階級私有制的限制。因此,馬克思在考察早期形形色色的共產主義理論時,對他們的觀點進行了深刻的批判:第一,蒲魯東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的認識始終停留在表層。蒲魯東認為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方式是取消資本家,只要取消資本,人人通過勞動而不是資本再生獲取報酬,那么就能實現對異化的揚棄。蒲魯東簡單地認為資本就是私有財產的本身,而沒有看到異化背后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第二,在《手稿》中,馬克思將以傅里葉、圣西門和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觀點當作對異化勞動揚棄的最初思想資料,肯定了他們對揚棄私有財產的歷史功績,但是這些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觀點具有明顯的空想性,他們僅僅從被私有財產客體化的方面,即異化為資本的勞動中討論私有財產的揚棄,把勞動的特殊方式理解為私有財產有害性的根源,所以主張通過轉變勞動方式揚棄私有財產。顯然,這些思想源自空想社會主義者頭腦中對未來共產主義的美好憧憬,并非是從現實的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得出的答案,因而,并沒有真正找到一條否定私有財產的道路。第三,馬克思對粗陋的共產主義理論同樣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巴貝夫和邦納羅蒂等粗陋共產主義者認為,共產主義就是物質的直接占有,主張簡單地將財產進行重新分配,認為對物質的平均占有就是共產主義追求的終極目標。實際上,粗陋的共產主義并沒有徹底否定私有財產,其實質上也是私有財產的表現形式之一,私有財產關系仍然是共同體與物的世界的關系。他們從平均主義的角度來劃分私有財產,試圖通過私有財產的平均化和普遍化來消除社會的貧富差距。另外,粗陋的共產主義理論將人與人的關系理解為人與財產的關系,其所提出的公妻制,將婦女看做共有和公有的財產,這是一種歷史的倒退,是人性的無限退化,是動物性特征的直接體現。
對勞動異化的批判。馬克思在《手稿》中以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勞動異化現象為切入點,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存在的基本問題,從而開始了他對新世界觀的首次理論探索。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中,馬克思發現了工人勞動中出現的異化現象,提出了勞動異化的四個表現。簡單地說,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已經逐漸與人的本質活動相背離、相矛盾,人與人的關系在勞動中沒有變得更好,而是走向異化的抽象形態。馬克思深刻地揭露出資本主義私有制的致命缺陷,提出了人應該自由自覺的活動的共產主義構想,并且指出只有通過共產主義革命才能實現人類的最終解放。盡管這一時期馬克思的思想還殘留著思辨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痕跡,但是他立足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種維度,在對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深刻揭露中,找到一條不同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發展道路,這是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中革命性的轉變。
作為馬克思主義早期共產主義思想誕生的文本,《手稿》中共產主義思想摒棄了空想的、粗陋的社會主義思想的弊端,科學揭示出只有對資本主義所有制和社會狀況進行革命性地反思和批判,才能找到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即走向共產主義美好未來的正確方向。由此,共產主義思想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相互支撐,真正地“完成了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自然性與人本性相統一
馬克思在闡述共產主義思想的過程中,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就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他從異化勞動出發,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下,人們為了積累財富對自然的無限度掠奪和過度利用,進而指出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人們在生命意義上的自然性與人本性的統一。
人化自然與自然化的人的統一。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即一切事物都是自然發生的、自然形成的;人道主義強調一切從人出發,通過人并且為了人的一切;兩者的統一才是人類發展的理想狀態。“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其中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自然界對人的優先地位是不可回避的,人只不過是一種自然存在物;人從自然中獲取物質生活資料,所以自然界是人類的無機身體。但是在歷史發展中,人從自然中分化出來,并對自然進行了改造,形成人的自然化與自然的人化,所以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作用的。第二,“共產主義最主要的特征是人的本質向人自身的復歸。”在共產主義下人的本質的最終實現,是以人與自然關系的緩和、矛盾的解決為基礎的。人將不再無節制地開發自然、利用自然,而是對人的自我異化積極的揚棄,進而實現人的解放和人本質的復歸。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人類將以一種適合于自然的生活方式享受與自然的親密接觸,完成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的積極融合,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矛盾,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人化自然與人類社會的統一。馬克思指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人類社會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人化自然的形成史,而人類社會就是人道主義同自然主義完成的統一。人不僅是自然屬性的人,同樣也是社會屬性的人。作為自然屬性的人必須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必須與自然和諧共生,而作為社會屬性的人又需要不斷地改造自然,從而無可避免地與自然產生對立。但是社會性作為人的本質屬性是不可避免的,人類的雙重屬性必然會使人與自然處于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所以,處理好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關系是協調好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同時,只有協調好人化的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關系,人們才能更加和諧有序地發展、更加合理高效地進行物質生產活動。馬克思把自然、人、社會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既保證其自然性,又始終堅持其人本性。
由此,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人們才能實現人化自然與自然化的人的和諧統一,人類社會才能在人不斷把自然界轉變為活動對象的過程中,實現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從而人化自然才會按照人類所需要、所期待的方向發展,使人的本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復歸,也只有如此,才會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理想性與現實性相統一
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不僅描繪了未來社會的理想藍圖,也指明了走向共產主義社會的具體方向,因此與其他類型的社會理想相比,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具有鮮明的現實性特征。
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這里的“揚棄”并不是單純的揚棄私有財產物的形式,是既要從根本上揚棄私有財產對人性的束縛,將人從異化的狀態下解放出來,同時也要看到私有財產的積極作用,肯定其在人類文明史中作出的積極貢獻,從而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重發展的基礎上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進行積極構想。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是作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是人性復歸與人類解放的現實的、必然的環節。一方面,馬克思在揚棄私有財產中,將共產主義社會中的人訴諸于理想,在闡釋共產主義社會中的人時,將個體價值消融于共同體價值中,并不關乎單個人的生存結構,這明顯體現出馬克思理想性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值得關注的是,馬克思雖然將共產主義當作實現未來社會的美好展望,但其并不是某種類似烏托邦式的想象。他在闡述共產主義的歷史進程中,不僅描述出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下人性的復歸以及社會理想的實現,也指明了私有財產積極揚棄的現實條件。馬克思認為,要實現共產主義就要揚棄私有財產,而揚棄私有財產是一個歷史過程,必須要先經過物質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財產,使得人的自我異化呈現出具體體現后再揚棄自我異化,這也是揚棄私有財產前必要的運動過程。
對人本質的真正占有。“共產主義……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從人的自身發展來說,人對自身的占有是理所應當的,社會上的人不是作為抽象的勞動個體的存在,而是作為人本身的存在,應該是其自身的主人。社會中的人的勞動應該是自由的,是人的對象化活動,是能夠自覺地實現自身價值的實踐活動。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動成為人們不得不做的活動,成為一種保證人的基本需求、延續自然人狀態的非自愿行為,早已不再具有自由自覺的特征。所以,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社會狀態中,由于人類對自身的解放與本質占有的強烈需求,必然會促使他們通過一系列革命推動社會前進。由此,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社會中的人不僅要實現對對象化的完全占有,而且作為人的外化物的勞動產品也應該為勞動生產者所有,只有如此,才意味著人將不受異己的力量所控制,人也不再受外在的物、物化關系、物化力量所支配,能夠完全遵從于自身進行生產生活。這不僅能夠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也是人與人和諧關系的必要因素。正是基于對資本主義社會下人的現狀的分析,馬克思提出人對自身本質的全面占有不僅是一種美好的社會追求,還具備了可以實現的現實基礎。走向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個艱難、曲折的前進過程,但是人對自身本質的真正占有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方向。
綜上,《手稿》中提到的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統一,體現在共產主義實現方式及其價值旨歸之中。共產主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這種結果是人類自身在認識歷史基礎上自覺行動的產物。科學處理共產主義理想性與現實性的張力關系,可以更好地認識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從而堅定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
(作者分別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遼寧省重點建設學科項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引領哲學社會科學其他學科發展研究”(項目號:L21ZD04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②安啟念:《和諧馬克思主義:一個被長期遮蔽的視域》,《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責編/周小梨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