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指出:“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互促互生。要把鄉村振興起來,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為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和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實現鄉村振興要跳出鄉村促振興,有效避免圍繞鄉村談振興,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融通發展、相互借力。通過新型城鎮化發展累積的優勢資源、工作經驗和實踐路徑,科學謀劃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發展的實踐路徑,具有非常重要而現實的意義。陜西省咸陽市長武縣位于關中西部陜甘交界,是陜西的西大門。全縣總面積567平方公里,轄7鎮1個街道辦事處133個行政村,總人口18萬,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六盤山連片特困縣、陜甘寧革命老區縣和關天經濟區三級節點城市。西安科技大學自2013年幫扶該縣以來,學校緊緊圍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所帶來的新形勢、提出的新要求,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推進,聚焦“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突出“六個走在前列”,強化完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以更有力的舉措、集聚多方面優勢,助力學校結對幫扶的長武縣相公鎮芋元村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齊心助力當地百姓過上幸福小康新生活。
一、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調發展面臨的現實挑戰
城鎮化水平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的重要體現。城鎮化是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選擇, 城鎮化的發展有利于解決我國一直存在的“三農”問題, 并有利于提升經濟水平。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并明確提出:“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強化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破除城鄉分割的體制弊端,加快打通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性通道”。國內學者研究得出,無論是從收入端、就業端或者市場化水平來看,城鄉二元結構包括城鄉收入差距、勞動要素和勞動力市場需求投入不均衡、市場化水平不平衡、市場供應不對等等元素,體現出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內在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需要建立和完善城鎮與農村間的雙向流通機制,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進一步完善城鄉間的循環體系。由此得出,推動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調發展面臨著很多現實問題。一是發展模式存在巨大不同。由于二元化的城市結構存在較長時期,導致城市經濟特征與鄉村經濟特征存在巨大差異,尤其是發展模式存在巨大差異。二是資源要素配置存在較大差異。城鄉在資金、技術、人才和政策方面村存在較大差異。三是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物流配送、教育醫療、道路設施等顯然配置不均衡,導致鄉村經濟難以持續形成一定規模。四是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較大。囿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導致消費能力不均衡,為城鄉一體化發展帶來挑戰和考驗。
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發展的實踐路徑
一是深化制度改革,完善頂層設計。目前農村發展不充分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的主要根源,因此,城鄉經濟循環受阻、城鄉要素流動不暢的突出問題是城市要素如何融入鄉村。因此,要推動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發展就要在如何破除障礙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上下功夫,暢通城鄉要素發展的雙向流通渠道,推動人才、教育、醫療等優勢資源雙向賦能、均衡發展,打破城鄉戶籍單向循環流動的瓶頸,通過短期居住和長期發展的形式做好頂層設計,吸引人力資源向鄉村流動,為鄉村發展注入發展活力和動能。長武縣通過搭建引才聚才平臺,印發了《長武縣統籌推進人才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實施方案》,成功舉辦“人才興咸·創新發展暨長聚四方英才·共創富強美好”活動,邀請90余位各領域專家人才參加。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發展目標,實施百名農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基層、培育百名優秀果業種植能手、百名優秀養殖能手、百名優秀婦女人才、百名青年電商人才“五個一百”鄉村實用人才培育工程,重點支持水果、蔬菜、畜牧等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大力支持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創新創業項目,鼓勵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基地、孵化器、工作室的建設,強化基礎要素保障,最大限度促成項目落地投用,讓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主戰場當先鋒、挑大梁、作表率。
二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發展格局,推動鄉村現代化發展。推動鄉村現代化發展既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有力舉措,更是實現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發展的具體實踐。那么,如何推動鄉村現代化自然成為擺在基層治理者眼前的一道大題,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發展格局也就成為其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發展格局,就是要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鄉村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鄉村,基層群眾才能享受城鎮資源,從而打通城鄉發展最后一公里,實現城鄉互聯互通發展,推動鄉村現代化、構建現代化鄉村。2021年,西安科技大學按照長武縣委、縣政府對芋元村鄉村振興標桿村的發展要求,投入資金對芋元村的黨群服務中心以及村容村貌進行了改造提升。目前,芋元村已經形成了可賞、可居、可食的農家風情體驗帶,為該村高標準打造農文旅融合標桿村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完善組織機構,凝聚發展共識。推動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發展單靠政策和理念是遠遠不夠的,要著眼于全國一盤棋、立足于具體發展實際,通過國家層面完善組織機構、設置人員崗位、明確工作職責,壓茬推動、層層落實,建立起新型城鎮化與鄉村耦合協調發展的人員力量,最大化凝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攜手并進”的發展共識。陜西省咸陽市長武縣采用扎實舉措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推動鄉村治理和發展現代化,探索建立“愛心協管員”制度,協助政府有效開展基層治理,及時提供監測信息,切實解決農村困難群眾生活問題,推動基層高質量發展。
四是創新利益分配機制,推動鄉村共同富裕。“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千方百計構建新型產業,創新利益分配機制,讓農民的兜鼓起來,腰板挺起來,才能拉動經濟持續發展。要充分利用政策優勢,進一步發揮“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多予、少取、放活”等舉措支持農村發展。2021年,長武縣立足產業發展實際,圍繞“三農”工作,扎實逐步推動鄉鎮現代化發展。
三、結論
我們經過接續奮斗,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我國發展站在了更高歷史起點上。我們堅持精準扶貧、盡銳出戰,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全國八百三十二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九百六十多萬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后,即刻啟動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意義重大。但囿于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固話,城鄉存在發展模式不同、資源配置不同、公共服務水平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等一系列現實問題,探索總結出“深化制度改革、完善頂層設計,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發展格局、推動鄉村現代化發展,完善組織機構、凝聚發展共識,創新利益分配機制、推動鄉村共同富裕。”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耦合發展的實踐路徑,對于推動城鄉共同富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高援國,西安科技大學派駐陜西省咸陽市長武縣芋元村原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樊建武,西安科技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