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后,我靜下心來認真閱讀了入學報到時學院要求我們讀的《馬克思傳》。這本書從學術的視角、生活的視角、精神品格的視角等不同維度描述了馬克思一生的軌跡和重點片段,還原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立體真實的馬克思,帶給我巨大的心靈震撼和人生動力。
馬克思矢志不渝的高追求,立足人類、解放人類的大格局,給我以深深的精神震撼。馬克思的一生是為了人類的解放而奮斗的一生, 17歲時已經樹立了崇高的志向,反對從自私自利的角度出發去選擇職業,認為擇業的目標應該是為了“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他在中學畢業論文中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青年馬克思立下的遠大志向促使我再一次認真思考,我們的人生目標究竟是什么?是為了追求個體的幸福、家庭的美滿?還是為了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是做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還是做一個心懷天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由青年立志的馬克思,我想到了寫下“男兒立志出鄉關”的青年毛澤東,想到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少年周恩來,想到了許許多多立志實現人民解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先賢英烈,他們給了我巨大的鼓舞和堅定的信心。我深深感到,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燈塔,堅定信念是人生之柱,崇高追求是動力之源。
馬克思融匯百家的高水平,尋根究底、力求極致的大手筆,給我以深深的學術震撼。恩格斯說:“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通過閱讀,我深刻感受到馬克思對待學術近乎苛刻的嚴謹態度,在最充分地研究現有全部資料之前,馬克思絕不輕易落筆,他研究的廣度、深度都是空前的。1854 -1856年研究經濟學期間,馬克思深入透徹鉆研了政治經濟學歷史,研究了農藝學、農業化學,對資本主義生產中工藝應用、科學技術發明都有精深的了解,對幾個世紀以來數學、物理學以及其他科學在生產中的運用作了詳細記錄,對貨幣與價格理論、流動資本周轉、資本主義企業賬簿計算甚至官方報告都下了極深的功夫。
1872年以后,馬克思在整理潤飾《資本論》第二、三卷時,不再滿足于英國的素材,而繼續廣泛研究與地租理論有關的土地關系和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甚至研究農業學、植物學等。為了寫好《資本論》第二卷,讀到原著精髓,1869年馬克思51歲時開始學習俄文,不到一年就能快速閱讀俄文著作。列寧指出:“《資本論》不是別的,正是把堆積如山的實際材料總結為幾點概括的、彼此緊密聯系的思想”。
馬克思對前人文獻的批判研究精神對我們從事科研具有重要的教育啟發意義。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搞科研,文獻是根本、是泉源,根深才能葉茂,源遠才能流長。
由此我想到,學校實施研究生基本文獻閱讀制度和考試制度,明確要求精讀的文獻數量與種類、考試要求,不僅是學碩生做好學位論文的前提,更是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必要環節。我深深感到,要做研究、出成果,就必須像馬克思那樣,博采眾家,在文獻上下苦功夫,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厚實學術素養,夯實理論根基。
馬克思畢生求索的高境界,不懈攀登、一絲不茍的高標準,給我以深深的作風震撼。讀書寫作是馬克思生命的一部分。1850年6月,馬克思得到不列顛博物館閱覽證后,每天早上9點到晚上7點都在此查資料、做摘要、寫著作,晚上回家接著工作,經常通宵達旦。寫《資本論》第一卷時,每天早上起床讀過報紙后,就在書房一直工作到深夜兩三點鐘。馬克思曾感慨:“我們在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而斗爭,可是我們自己的工作時間卻往往兩倍于此。”
馬克思深知研究工作的艱辛,他說,“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做任何工作都一樣,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有價值的人,就要通過艱苦勞動不斷打磨自己,增加自己的知識含量、本領含量。我國也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的古訓。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研究生,我深深感到,要研究出真學問、提出真見解,必須要像馬克思那樣,畢生求索,不斷攀登,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馬克思著眼長遠的高站位,扎根實踐、審時度勢的洞察力,給我以深深的思想震撼。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因為馬克思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他的研究遠遠高出他的同時代人?!顿Y本論》第一卷出版后,由于太超前,教授們和學者們面對著它,不能不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以至馬克思面對的是社會“完全不理”“一片沉寂”的局面。
巴黎公社失敗后,如何認識和定位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嘗試?怎么看待無產階級暴力奪取政權?馬克思很快就寫出《法蘭西內戰》,熱情歌頌巴黎無產階級的英勇斗爭和自我犧牲精神,深刻論述了巴黎公社與第一國際的關系,深刻闡明了巴黎公社的歷史意義,厘清了人們對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基本認識。
1851年12月2日,拿破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并掌握全部權力,震驚了全歐洲,在“所有的人對它都只是感到驚異,而沒有一個人理解它”的時刻,馬克思完成了《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的撰寫,深刻剖析了法國1848年的二月革命的性質、特征和失敗的根源,揭露了資產階級懼怕群眾的階級局限性和虛偽性,讓人們認清了路易·波拿巴的政權本質,極大地鼓舞了無產階級的斗爭意志,明確了斗爭方向。
“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馬克思的預見力、判斷力、創造力不是天生的,而是深深地扎根于社會實踐、斗爭實踐。他敏于觀察,樂于學習,善于思考,敢于斗爭。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我不僅要認真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鍛煉自己的思考力、洞察力,增強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立德樹人模范人”。(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級碩士生 胡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