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超過八成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學子歸國就業的考量有哪些?留學經歷在求職中有哪些優勢?本報記者采訪了幾名在不同國家求學的中國學子,聽聽他們的看法和經歷。
“想離家人更近”
日前,領英發布了《2022中國留學生歸國求職洞察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留學生學成回國人數同比增長33.9%,且在2021年持續保持增長態勢,中國留學生回國意向增強。其中,對于有回國求職意愿的中國學子而言,家庭因素是其回國的首要動因。
就讀于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教育學專業的章青青近期準備回國尋找就業機會。她坦言:“回國就業主要是想離家人更近。我是家里的獨生女,父母希望我的工作地點能在離家不遠的地方,這樣平日見面方便,也能相互陪伴和照顧。”
“在我看來,家庭生活幸福有助于工作順利進行。”趙栩是個北京女孩,今年從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城市環境管理專業畢業后,她將求職地點定在了家鄉。“我的家人在北京,我希望和他們多些相處時光。此外,我對家鄉的環境更加熟悉和適應,因此優先考慮這里的工作機會。”
王玥不久前畢業于莫斯科國立大學國家管理系,今年她通過河南省漯河市的面試選拔,入職了事業單位。談到回國發展的考慮,王玥說:“我是河南漯河人,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熟悉。我的父母都在漯河,我回家鄉工作可以免受思鄉之苦。”工作了一段時間后,王玥認為目前的生活滿意度頗高,自己做出了合適的決定。“我在家里還養了小貓,平日里,父母可以和我一起照顧它。現在我能每天見到家人,有他們的陪伴,生活挺幸福。”
國內職業機會多
趙栩認為,自己所學的環境管理專業在國內的就業機會不少。“我的求職目標是環境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資源開發、項目支持等崗位。近年來,國家對生態保護非常重視,我在國外上課時,老師也常在課堂上介紹中國治理污染的案例,這讓我堅定了回國發展的想法。我認為目前環境保護行業的發展空間較大,這其中有不少崗位提供給畢業生,同時,海外留學生了解國外的科學技術和環保理念,這能為日后工作帶來新的啟發。”
“我的家鄉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人才需求大省,漯河市面向高校畢業生提供了人才引進的就業機會。”王玥分享了自己的求職經歷,“當時,漯河市的相關負責人不僅前往北大、清華等國內知名高校宣傳在漯河的工作機會,也在校友群、河南老鄉群等微信群中發布信息,我正是在微信群里得知了招聘機會。”
王玥補充說:“在求職時,我發現部分崗位專門面向海外留學生。比如有的公司舉辦了針對留學生的空中宣講會,設置留學生筆試、面試專場等。我認為留學經歷能讓大家收獲新鮮前沿的信息、技術、項目經歷,這是許多行業快速發展需要的動力。因此,國內不少企業為留學生提供了好的平臺與崗位。”
《2022中國留學生歸國求職洞察報告》調研結果顯示,歸國留學生心儀的前幾類行業包括互聯網科技、金融等。領英相關負責人表示,互聯網、金融因行業發展前景較好一直是近年來留學生優先選擇的行業。在城市選擇上,因不少需要國際人才的公司將總部、分支機構、聯動辦公區域設于一線或新一線城市,并積極解決戶口、住房、子女入學等問題,也吸引了不少海歸人才。
留學經歷是加分項
談及如何讓留學經歷在求職中發揮優勢,幾名受訪學生不約而同認為外語水平、溝通能力、廣闊視野是求職時留學生的加分項。
“在國外學習時,大家通過日常的聽說讀寫訓練提升了外語能力,這在應聘有語言要求的崗位時具備優勢。”趙栩在求職中觀察發現,部分崗位要求雅思或者托福成績,留學生在申請出國時就有所準備。“此外,一些工作內容需常用英語,例如我應聘的一個亞非研究所崗位,日常需要籌備國際會議、翻譯圖書信息、撰寫外語宣傳內容等,這對應聘者的英語水平有一定要求,留學生更具競爭力。”
除英語外,中國留學生會其他語種在求職時也能發揮優勢。王玥說:“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一些非英語國家的留學生成為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以我的留學地俄羅斯為例,在俄學子既主修特定專業,又學會了俄語,他們的復合背景較為稀缺。我還了解到近年不少企業招聘開拓中亞市場的人才,偏好有相關國家留學經歷的候選人,提供給他們成長鍛煉的機會。”
“在我看來,留學時積累的溝通交流能力對求職有幫助。”劉辰畢業于美國西北大學整合營銷傳播專業,回國后已找到穩定工作。她說:“求職時有不少公司設置群面環節,讓一組面試者在臨時會議中討論、解決問題,這對面試者的溝通表達能力要求較高。由于學子在留學時經常需要在課堂上發表觀點、和同學組隊完成任務,鍛煉了交流和團隊協作能力,因此面試時不易怯場。”
此外,留學生在海外學習、生活,不僅能感受多元文化,也能收獲廣闊視野,增加求職背景軟實力。章青青說:“我回國的求職目標是英語教師,我認為具備英語國家的留學經歷在應聘時更有競爭力。這是因為教師的專業背景受到家長看重,求職者的留學經歷能增強學生、家長的信任。更為重要的是,我在英國度過了留學時光,對當地的語言、歷史、文化有了更豐富立體的了解,工作后我可以向學生分享所見所得,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